霍山黃芽茶

霍山黃芽茶

霍山黃芽茶,起源於唐朝,明代列為貢品,清朝列為皇家御用,是霍山縣久負盛名的歷史名茶。主產於安徽霍山縣海拔600米以上山區金竹坪、金雞山、金家灣、烏米尖等地。

霍山黃芽茶

巍巍大別山的北麓,鑲嵌著一顆巨大的寶石她就是被人們稱之為“大別山明珠”的霍山縣。歷史名茶“霍山黃芽”就產於境內海拔600米以上山區金雞山、烏米尖、金竹坪、金家灣等地。
“霍山黃芽”起源於唐朝,明代列為貢品,清朝列為皇家御用,是霍山縣久負盛名的歷史名茶。唐代李肇《國史補》記曰:“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實產霍山縣大蜀山也。”史書記述:壽州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肫得仙。“明代霍山知縣王毗翁詩云:”露蕊纖纖才吐碧,即防葉老采須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春來一縣香。
霍山黃芽1999年獲第三屆“中茶杯”全國名成茶評比一等腰三角形獎,2000年獲中國國際茶博覽交易會名茶評比金獎,同年500克極品霍山黃芽在安徽省博物館以11800元高價成功拍賣,霍山黃芽是1001——2002年上海國際茶文化節唯一推薦產品。霍山黃芽現與黃山、黃梅戲齊名並著,並稱“安徽三黃”。
霍山黃芽茶是經過殺青、毛火、攤放、足火、揀剔復火5道工序精製而成,成品茶外形條直微展、勻齊成朵、形似雀舌、嫩綠披毫,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鮮醇濃厚回甘,沖泡好的霍山黃芽湯色黃綠,清澈明亮,清幽的茶香隨著裊的熱氣縷縷飛出,令人心曠神怡。
霍山黃芽茶主產於安徽霍山縣海拔600米以上山區金竹坪、金雞山、金家灣、烏米尖等地,這裡山高雲霧大、雨水充沛、空氣相對濕度大、漫射光多、晝夜溫差大、土壤疏鬆、土質肥沃、PH值5.5左右,林茶並茂,生態條件良好,極適茶樹生長。
"霍山黃芽"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直微展、勻齊成朵、形似雀舌、嫩綠披毫,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鮮醇濃厚回甘,湯色黃綠清澈明亮,葉底嫩黃明亮。其製作工藝包括殺青(生鍋、熟鍋)、毛火、攤放、足火、揀剔復火等五道工序。
據史料記載,霍山黃芽源於唐朝之前。唐李肇《國史補》把壽州霍山黃芽列為十四品目貢品名茶之一。
霍山黃芽唐時為餅茶,唐"膳夫經手金錄"載:"有壽州霍山小團,此可能仿造小片龍芽作為貢品,其數甚微,古稱霍山黃芽乃取一旗一槍,古人描述其狀如甲片,葉軟如蟬翼是未經壓制之散茶也。"
霍山黃芽自明代列為貢品。六安州志載:明時六安貢茶制定於未分霍山縣之前原額茶二百袋,霍山辦茶一百七十五袋。霍山縣誌載明人曹琥"注黃芽茶疏"中說:臣查得本府額貢茶歲不過二十斤,祖宗以來聖賢相承不聞以為不足……寧府正德十年之貢(1515年)取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細茶六千斤,不知實貢朝廷幾何……芽茶一斤,賣銀一兩,猶恐不得。
清乾隆四十一本(6-2)《霍山縣誌》貢茶產地載:"六安茶六安與霍山所並產也其以六安名者當霍未建縣已有貢額從其朔也。《天啟志》謂以六安寨得名以似鑿(寨本名六萬,訛稱六安)。顧霍邑山多繞確六地既廣且饒(產茶實浮於霍而貢額州不縣之什二)……產茶之地惟東山最早,而東山皆屬州境,每年大府薦新及本縣貢品,率皆州民於雨前,赴縣售賣;霍產悉出西南,遲在雨後,幫不及入貢,則茶之專名六安,亦紀實也。今為詳著其地此霍被六大較可睹矣。東山……貢茶歲居其八九(東山25處屬縣境的有與兒街、但家廟、單龍寺、東西溪等21處)。又據《霍山縣誌》載:"光緒年間,以南鄉霧迷尖(即烏米尖),掛龍尖二山所產為一邑最採制既精,價亦倍於各鄉。"
霍山黃芽曾一度失傳。1971年以來開始挖掘、研製、恢復生產。1972年4月27日至4月30日,縣茶辦室選派農業局茶廠、壩上茶站三位茶葉技乾,在烏米尖同三位七、八十歲高齡的茶農共同炒制黃芽茶,總計14斤茶樣,當即用白鐵桶封裝六斤上報國務院進行鑒評。翌年縣土產公司又布點三處,正式生產黃芽,金字山為重點,數年來,由審評室老茶師負責技術輔導。其餘兩處為烏米尖和金竹坪。此後,經過大化坪區農技站、茶站的技術人員反覆切搓,試驗改進,黃芽茶採制技術有所提高,品質規格趨於固定。黃芽茶收購量1973年178公斤,1980年644公斤,1985年多渠道收購量猛增至3700公斤,每斤茶價8.50元。
霍山黃芽炒制工藝未見記載,據金雞山、烏米尖做過數十年黃芽的老農口傳,解放前曾為山東商人生產"米茶",採摘細嫩的一芽一葉,炒制技術與今相仿。
現今的霍山黃芽系散茶又稱芽茶。開採期一般在穀雨前後二、三日採摘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其炒制技術分為炒茶(殺青和做形)、初烘(攤放)、足火(攤放)和復火踩筒等過程。
七十年代以來,"霍山黃芽"每年都特貢中央國家機關為辦公用茶。90年獲商業部農副產品優質獎、93年獲安徽省科技進步四等獎。

相關條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