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群型地震

震群型地震

震群型地震,其地震序列的主要能量是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出來,沒有突出的主震。特點是地震頻度高,能量的釋放有明顯的起伏,衰減速度慢,活動持續時間長。震群的震源往往較淺(小於10公里)。

簡介

震群型地震震群型地震

這類地震序列的主要能量是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出來,沒有突出的主震。最大地震在全序列中所占能量比例一般均小於80%,有兩個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餘震十分豐富;主要能量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最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級和最大餘震相差0.7級以下。

特點

震群型地震的特點是地震頻度高,能量的釋放有明顯的起伏,衰減速度慢,活動的持續時間長。

震源

震群的震源往往較淺(小於10千米),隨時間震群的分布範圍也逐漸擴大。

種類

震群型地震分為兩種:

一、地震活動逐步升級的;

二、兩個以上主震型地震組合或混淆一起而形成的。

震群與主震尚未發生的前震常難以區分。

案例

如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即屬此類,在3月8日~22日的15天內,先後發生6級以上地震5次,震級分別為7.2,6.8,6.7,6.2,6.0級。

2012年9月7日,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發生5.7級地震,地震類型初步認定為“震群型”。

地震預測

震群型地震 震群型地震

地震預測指對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等三要素進行預測。可分為遠期預測(地震區劃)和近期預測兩類。 

1、遠期地震預測:對某一地區在較長時間內(如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可能發生的最大地震及其影響場進行預測,即地震區劃工作。它包括地震危險區劃和地震烈度區劃兩類。地震區劃的具體方法是:①劃分強震活動帶(地震帶),確定未來百年的地震危險區;②分析地震活動趨勢,估計地震危險區內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的最大震級;③預測未來百年內發生的地震的烈度影響場。在上述前兩項工作基礎上作出地震危險區劃圖。在上述 3項工作基礎上作出地震烈度區劃圖。地震區劃,尤其是烈度區劃能為建設規劃和工程設計提供合理的抗震設防指標──基本烈度。地震區劃成果能為地震前兆觀測台網的合理布局和捕捉大震提供依據。 

2、近期地震預測:對幾年到幾十年內可能發生的地震的三要素進行預測。通常採用前兆性地震預測方法,即對地震活動性、地殼形變、地下水位、水化學成分、地電、地磁、重力、波速比、原地應力和動物異常反應等進行測量和觀察,對地震前出現的各種異常現象進行綜合分析,找出與地震直接相關的前兆現象,研究它們與地震三要素之間的關係,並利用這種經驗關係進行地震預測。但影響異常的因素很多,難以從中區別真正的前兆性異常,且不同地震前出現的異常在種類、數量、分布範圍和幅度上往往都各不相同。

判斷方法

判斷一個震區是不是發生了震群地震,這與該地區的地質構造有關,一般來說,有多組構造交匯的地區較容易發生震群型地震。如2012年9月7日在滇黔交界發生的震群型地震就是發生在雲貴交界地區,該地區處在高原的邊緣地帶,是由多條大構造的交匯區,從地理構造的角度上說,有利於發生震群型地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