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魚

電魚

電魚 electric fish,亦稱發電魚。為具有發電器官的魚類。在系統上散發地出現。電魚體內的發電器官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於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電器官的形狀、位置、電板數都不一樣。體盤呈圓形或橢圓形,口和眼都很小。頭側和胸鰭之間有一發電器,能發電禦敵或捕食。卵胎生,種類頗多。

基本信息

名詞解釋

11
大致可列舉下列幾種:(1)電類:除日木產的日本單鰭電鰩(Narke japonica)及太平洋和地中海的石紋電鰩(Torpedo marmorata)外,在比目魚中已知也有能發電的種類;(2)產於北非河流中之電鮎(Malapterurus electricus);(3)電鰻(Electrophorus electricus),棲息於南美及南非的河流中。電壓(V)可達數百伏,具有能擊倒其他動物的一種攻擊和防禦作用。於長頜魚屬(Mormyrus)及裸背鰻屬(Gymnotus)中有能產生1伏左右而頻率為50—750赫茲的放電。此外這些魚還具有接受電的感覺器官,可感知因放電而在其周圍所形成之電場電場定位),而用作了解障礙物或外界天敵接近時的方向探測機構。

介紹

中文名:電魚 英文名:electricfish

種類

電類

11
除日本產的日本單鰭電鰩(Narkejaponica)及太平洋和地中海的石紋電鰩(Torpedomarmorata)外,在比目魚中已知也有能發電的種類;此魚屬軟骨魚綱,電鰩科,體盤呈圓形或橢圓形,口和眼都很小。頭側和胸鰭之間有一發電器,能發電禦敵或捕食。卵胎生,種類頗多。廣布於熱帶和亞熱帶近海,常半埋於泥沙中,體一般較小。常見的有丁氏雙鰭電鰩。日本單鰭電鰩

電鮎

11
產於北非河流中之電鮎(Malapteruruselectricus);此魚屬硬骨魚綱,電鯰科。體形似鯰,長達一米,口端有須三對。無背鰭,近尾基處有一低平脂鰭,背麵皮下有成對的發電器,能擊斃小動物。

電鰻

11
電鰻(Electrophoruselectricus),棲息於南美的亞馬遜河及奧里諾科河及南非的河流中。此魚屬硬骨魚綱,電鰻科。體呈鰻形,長達2米餘。棕褐色、無鱗,肛口胸位,臀鰭基部很長,始於肛門後方,延於整個尾部,胸鰭小。背鰭和腹鰭消失,尾部很長,其兩側各具發電器一對,能發出強烈電流,把人擊昏,甚至可擊斃渡河的牛馬;此魚為產地漁業對象,肉肥味美。

構成

電鰻的發電器呈菱形,位於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鰩的發電器形似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板;電鯰的發電器起源於某種腺體,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於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各種電魚的放電本領各不相同。放電能力最強的是電鰩、電鯰和電鰻。中等大小的電鰩能產生70伏左右的電壓,非洲電鰩產生的電壓高達200伏;非洲電鯰能產生350伏的電壓。電鰻等產生500伏的電壓。有一種南美洲電鰻竟能產生高達880伏的電壓,稱得上電擊冠軍,據說能擊斃像馬那樣的大動物。
因此電魚具有能擊倒其他動物的一種攻擊和防禦的本領。於長頜魚屬(Mormyrus)及裸背鰻屬(Gymnotus)中有能產生1伏左右而頻率為50—750赫茲的放電。此外這些魚還具有接受電的感覺器官,可感知因放電而在其周圍所形成之電場(電場定位),而用作了解障礙物或外界天敵接近時的方向探測機構。

發電原理

電魚發電奧妙何在?原來電魚都具有一套類似於我們常見的蓄電池結構的發電器官,它是由肌肉細胞演變而成的。這些猶如蜂窩狀的發電器官是由許多塊“電板”所組成。一般電魚體中的“電板”為扁平狀,厚度只有7~10微米,直徑可至4~8毫米。“電板”分為兩面:一面較為光滑,直接與神經系統相連;另一面則凹凸不平,無神經。“電板”和原來的肌肉細胞一樣,具有膜外帶正電,膜內帶負電的靜息電位。一旦神經系統傳來一個指令信號時,“電板”的一面產生急轉電勢,而另一面不受神經控制,仍是原來的靜息電位狀態。由此,“電板”兩面的電荷出現了不對稱,因而產生了電流。

研究

19世紀初,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特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

啟示

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么,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