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白縣電城

電白縣電城一般指電城鎮,電城鎮地處廣東省茂名市濱海新區(電白區為行政區,濱海新區為經濟區功能區)東南沿海,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總面積109平方公里,下轄28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281個自然村,人口15萬,是茂名東南部沿海地區交通、文化、貿易中心和廣東省中心鎮。

電城歷史

--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現已建成北運菜基地、養蚝基地、對蝦基地、蓮藕基地、玉米基地、花生基地、速生豐產林基地、三鳥基地以及海產品加工基地、農副產品批發集散基地等10大農業生產基地。全鎮還大力開發沿海灘涂,依靠科技發展海水養殖業,僅吊線養蚝項目就發展到1.9萬多畝,年關值達4090萬元。
--工業生產向規模化、集團化發展。該鎮確立“工業興鎮”的指導思想,大力開展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工業上規模、上速度、上水平。目前全鎮有鄉鎮企業1800多家,年創產值5.86億元,並形成五金交電、建築材料、化工原料、捲菸材料、電珠系列產品等五大生產基地,創出一批拳頭產品。
--第三產業蓬勃發展。該鎮貫徹“穩定發展第一產業,重點抓好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方針,全鎮的旅遊業、房地產、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科教文衛等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大增加。全鎮從事第三產業人員1萬多人,年創產值達3.2億元,占社會總產值的40%經上,第三產業已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龍頭。
--利用外資工作成效顯著。該鎮發揮地處東南沿海、地理位置優越、商賈眾多的優勢,引進外地資金加速電城經濟發展。近年來,共引進項目12個,契約利用資金2.5億元,實際利用資金8000多萬元。其中,蔡文貴同志分期投資1.2億元興建的金橋商貿廣場目前正在加緊施工,香港平遠集團公司投資3000萬元興建的望海樓商貿城已經開張營業。
--市政設施日趨完善。近年來,全鎮投入大量資金改造城區的市政設施,城區各街港元實現水泥厲底化;鋪設排污系統共36條8530米;興建日供水能力達5萬噸的自來水廠;投資300萬元興建長達6.4公里的自來水引水工程;建設標準公廁12座,垃圾處理場2個共5000平方米;安裝街燈130盞;興建面積達2萬平方米的農貿綜合市場及2個大型停車場。
--通訊設施實現現代化。已建成5層電通訊大樓一座,開通程控電話5000門,行動電話和無線建尋呼系統也廣為套用。該鎮依山傍海,海岸線36公里,擁有天然大港口,茂名市規劃建設的博賀港區蓮頭港座落在該鎮蓮頭灣。325國道貫穿全境,水陸交通十分便得。該鎮海洋、礦產資源豐富,水源充沛、電國充足,通訊發達。農業盛產糧食、花生、蓮藕和北大西洋運菜、優質海產波浪魚、毛蝦、牡蠣、對蝦、海膽等,形成了“四大基地”。電城商貿活躍,建有農貿、果蔬、建材、家私、機車批發、副食批發等專業市場。個體私營經濟得到迅猛發展,2003年,全鎮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1100多家,其中首期投資300億怛大鋼鐵廠已動工建設,其他新區建設初具規範,占地面積0.6平方公里,首期工程投入8000萬的電城工貿小區行政中心區,高尚住宅區、商貿區建設正在進行,全鎮第三產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正在進行,全鎮第三產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該鎮名勝古蹟星羅棋布,其中有隋冼太夫人墓和廟,皇敕封“忠烈候”黃十九墓和廟,明代古建築鐘鼓樓、羅城井、北帝宮等,還有電白舊八景之首的莊垌風景區。
日前,電白縣電城鎮確定城鎮總體規劃方案,該方案由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在多次實地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方案把電城定位為:茂名市東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重要的港口基地,是貿易物流、旅遊度假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海濱城鎮。從電城的城鎮職能和定位,有利於發揮港口優勢、海洋優勢出發,確定電城的發展方向為現在城區逐步拓展的基礎上,逐步轉向東南方向發展,形成電城、爵山、港口工業三個片區。
電城鎮召開電城鎮總體規劃方案初步成果評審會,會議順利通過了由廣東省統一規劃設計研究院承辦編制的城鎮總體規劃方案,這標誌著中心鎮電城的城鎮建設將跨上一個新台階。

丁村冼夫大聖誕鄉儺

電白電城山兜丁村,有蔡姓與黃姓居民兩條自然村,每年農曆正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這兩條村居民舉行的冼夫人聖誕鄉儺,十分熱鬧。
蔡姓村30多戶居民,每年到了正月十三日,由祖嘗撥款做敬神事務。首先從居民中挑選七八個年青力壯的男子漢做公幹事務,鄉儺前三天,他們潔淨身子,獨住一室,各家各戶內內外外打掃清潔,以表示對冼夫人聖誕的虔誠。
正月十七日下午,鄉儺的公幹人員穿上盛裝,身圍上彩帶,手持五色彩旗,八音鑼鼓隨行其後,從丁村前往山兜鄉冼夫人廟迎神。從廟裡接出冼夫人坐像,坐入花轎,然後由兩個漢子抬著轎子走。冼夫人麾下的甘、廖、盤、祝四位官人的像,由四個漢子各捧一位,走在花轎子後面,一直送到丁村,稱為“接冼太回娘家”。當天,鄉儺期將到之時,蔡姓村旁已收割的稻田裡,搭起迎神譙壇,迎來冼夫人和四位官人的神像。冼夫人像坐於壇正中,四位官人像置於左右兩旁。神台燭火通明,熠熠生輝,醮壇棚壁貼有紙條畫的咒符,意為驅邪鎮妖。神壇前較遠的地方,豎起長而直的竹竿,桿頂系有長繩,繩上掛有三角形小紙旗,被風吹動,獵獵有聲。神壇周圍相間地樹立各色彩旗,迎風飄蕩,一派新春氣象。入晚,道士念念有詞:請譙國夫人、冼太嬤臨境保全寧,造福鄉里……邊念經文,邊敲道具。村中男女老幼,到來觀看請神的熱鬧,十分高興。道士念經請神,直到黎明時分。
十七日這一天,公幹的漢子各人單手舉起冼夫人和四位官人的像,另有兩人抬起香爐,進入村里巡行。巡行時,八音鑼鼓聲、嗩吶聲鼓樂齊鳴,震天雷動。巡行隊伍浩浩蕩蕩,凜凜威風。村中各戶居民的堂上,用方台擺上素菜和甜湯丸食品。冼夫人和四位官入神像入到屋來,置於供品上方。冼夫人神像探訪各家各戶,鑒納供品。此時由道士向神像祈恩祝福,主人家大人和小孩向神像叩頭跪拜,祈保平安。拜畢,主人家則以甜湯丸款待公幹人員和來賓。禮儀畢,鳴放土炮三響,隨即又往別家巡視祝神而去。
蔡姓村各戶巡視祝神過了,巡行隊伍則前往相隔約50米的黃姓村巡視。十八日,丁村民眾舉行祭祀、演戲、放炮等活動。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巡行隊伍往管區內各村莊巡視,稱為“冼太探四鄰”。一條一條村子都作巡視祝神後,才扶神回壇。
二十一日晚上十時,舉行鄉儺的“送船”儀式,這種儀式古時是“送窮”的一種習俗。公幹人員兩人抬著紙紮的船,船上放有草人、元寶、供品等。有5個漢子各人以右手舉著冼夫人和4位官人神像,由前面幾個人打著火把引路照明,把紙船送到山兜丁村的牛沙坡,將紙船燒了,舉著神像的漢子立即跑步回到譙壇,途中有人接替,尤如體育運動會接力跑一樣,跑了半公里路程才返回原地。
二十二日上午,送神回廟,鄉儺結束。

電白沿海烽火台

在電白縣東南部爵山(現屬電城鎮)至大榜沿海一帶,有七個古煙墩,築在七座主嶺之巔,形如堆如囪,圓方相間,沿海岸從南往東,蜿蜒五六十華里,直至陽江市界。煙墩,即通常所說的烽火台,又叫“烽燧”、“烽堠”、“墩堠”、“狼煙臺”,其名雖異,物則相同,皆為“古代邊疆戍兵用烽燧報警而建築的高土台”。
電白沿海的煙墩,是在清康熙四年(1665年)和廣東的沿海墩台同時設定。這在電白縣誌里有記載:“四年乙巳巡海使者至廣東設沿海墩台”,“十二年癸丑修沿海墩台”。
康熙為何設定沿海墩台?原來,明清兩朝,沿海屢受倭寇的騷擾,見諸於記載的就不下10次。僅是有隆慶五年(1571年),倭寇500餘人,自太平至電城,大肆殺戮,“軍民死者三千八百有餘,婦女不受污者,投河縊樹不可勝計。”給沿海人民的生命和生產破壞極大。所以,1662年康熙即位後,便命設沿海墩台。墩台設定後,警衛得到加強,這裡的倭害基本消失。
電白的烽火台就嶺而設,實際距離不一致,有的3-4里,有的則遠達20里。構築之材料,均為石與土,而以石為主,因為風雨難摧,至今古貌依然。其中寮扶嶺烽火台則是七座中之佼佼者,它高4米,邊長8米,守台哨兵營房基址猶存。

嶺南聖母--冼太夫人

冼太夫人(又稱冼夫人、嶺南聖母),名英,公元522年出生於廣東高涼郡山兜丁村(今電白縣山兜丁村)一個世代為南越首領的家庭,公元602年于海南巡視途中辭世,按家鄉風俗(俚俗風俗)歸葬於故里娘家的山兜之原。
冼太夫人“幼賢明,多籌略”,且“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還經常規勸親族為善,以解仇息兵,因而在鄉里很有威信,深得百姓擁護愛戴,以至海南一千多洞黎族人都來歸附她。北燕王裔羅州刺史“聞其志行”聘為其子高涼太守馮寶婦,冼夫人婚後,為了幫助因為是“他鄉羈旅”而在本地“號令不行”的夫家推行政令,便“誡約本宗”以服從政令,又常協助丈夫斷決案件,秉公無私,從此使到“政令有序,人莫敢違。”
冼太夫人維護國家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的思想很早就表現出來,在她二十多歲時,就力請梁朝于海南置崖州,使自漢元帝時起脫離大陸656年的海南島重新回歸中央政權的統治,並教化民眾,傳播先進文化與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以往海南的部族割據、互相殘殺、茹毛飲血的原始落後局面,使海南社會得到了安定和經濟得到了發展。
梁大寶元年(公元550年),高州刺史李遷仕暗通侯景謀反,冼太夫人洞察其奸變,並突出奇兵大敗李遷仕。於平叛中,她結識梁都督陳霸先,她認為陳霸先是個能平息世亂的人,大為讚賞。公元511年,冼太夫人協助陳霸先擒殺李遷仕。梁朝論平叛功,冊封冼太夫人為“保護侯夫人”。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陳朝立。
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馮寶卒,嶺南大亂。冼太夫人憑著自己的威望,勸服、團結百越,使社會安定了下來。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廣州刺史歐陽紇反,將冼太夫人兒子馮仆騙去,欲誘迫他同反。冼太夫人不以兒子之安危為念而肯負國家,立即布兵拒境,並與陳朝遣討軍隊全力擊潰叛軍。陳朝嘉其功,冊封她為“石龍郡太夫人”。
公元589年,隋滅陳,嶺南數郡共舉冼太夫人為主,尊為“聖母”,並力勸獨立,以保境安民。隋大軍到了嶺南邊境,因畏懼冼太夫人,逡巡遙望,不敢進犯,於是遣使者示以陳後主遺書和她所贈陳後主信物“扶南犀杖”。冼太夫人在確知陳亡後,召集首領數千人“盡日慟哭”,然後才歸順了隋朝。朝廷感其顧全局、識大義,冊封她為“宋康郡夫人”。
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番禺王仲宣反,“諸州跟叛”,形勢緊逼,冼太夫人又出兵平叛,而“所到之處,聞風歸順”,平息叛亂後,將近七十歲的冼太夫人又騎著駿馬,張著錦傘,帶著騎兵,護衛隋朝派員巡撫諸州,所到之處,各地首領都來拜謁和受爵,從此使嶺南地區完全得到了安定。隋文帝對冼太夫人大為驚異,表其功,冊封為“譙國夫人”,授予她六州兵馬權和很多賜物,並敕免因平叛中違反軍紀而被她下令逮捕下獄的孫子。每逢年節,冼太夫人都將分別藏放的梁、陳、隋三朝賜物陳列出來訓示子孫,要他們象她一樣忠國愛民。在冼太夫人將近80歲高齡時,還請示朝廷查辦了番州(今廣州)總管趙訥,並親持詔旨巡歷了十幾個州,撫慰因趙訥貪財暴謔而亡叛的俚、僚各族人民。力保了嶺南的安定和國家的和平統一。仁壽初年,冼太夫人辭世,隋朝謚她為“誠敬夫人”。
冼太夫人歷經梁、陳、隋三朝約80年,其軍事、政法活動橫跨南越10餘州。她生逢全國時局最混亂之時,作為南越首領,擁有自己龐大的武裝力量,並且深得民心,完全具備割據稱雄的條件,但她卻能完全地順應人民的要求與願望,始終致力於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她一生不遺餘力地協助朝延剪除地方割據勢力。懲治貪官污吏,革除社會陋習,以促進民族融合和推動社會文明進程。她事國以忠,親民以德,行政以仁,治兵以義,因此恩播百越,威震南天,而深受人民愛戴,屢得皇朝褒揚。而她的子孫們相繼為祖國的和平統一和民族團結盡心盡力,成為南朝梁、陳及隋與唐初穩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為嶺南地區社會相對百年的穩定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是愛國主義典範。
後人為了紀念冼太夫人功績,在兩廣的高、雷、化、欽、廉等州縣建造了很多廟宇,其中茂名、電白等地一縣就有冼廟一二十處,海南島各地建有冼廟100餘座,在香港、台灣、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地都有華人建的為數不少的冼廟。電白、海南無論政府或者民間每年都舉行幾次盛大的紀念活動。
冼太夫人的歷史功績和思想文化,於國內乃至世界都有很大影響,在廣東歷史版圖中更是具有特殊的地位,歷來都得到很高的評價。自六朝梁陳至明清皇朝先後給予冊謚之外,還有如唐魏徵、宋蘇軾、明李東陽、清王士楨等名人給予作記與歌頌。在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譽之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2002年,江澤民主席視察冼廟時,盛讚她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團結的精神,稱她為“我輩後人永遠學習的楷模。”

黃十九

黃十九(?~1278),電白縣電城鎮莊垌村人,祖籍福建省莆田縣,宋初閩邑巡撫司徒十三之後。
宋鹹淳年間,黃十九自閩來粵任高州巡檢(州最高軍事統領)。御任後,擇居電白莊垌。
宋端平元年(1234)至祥興二年(1279)這45年間,元軍不斷向南宋進攻,宋延節節敗退。宋末小皇帝趙?被元兵追逼,於景炎三年(1278)五月離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南)渡海南下,駐蹕電白莊山。元兵逼至,在國家民族處於危亡時刻,黃十九對南宋朝廷赤膽忠心,他以文天祥為榜樣,以勤王護駕為已任,率領軍民三千多人,奮勇抗擊元兵,護衛趙?脫險。但黃十九由於勢孤力單,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於莊山北麓。後人把他安葬於大崗嶺下。是月,趙?在硇洲登極,改元祥興。趙?帝因念黃十九精忠報國,壯烈犧牲,敕封他為“忠烈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