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規範

19 世紀上半葉,安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定律。 19 世紀下半葉,電磁理論集大成者麥克斯韋爾的理論為電氣工程奠定了基礎。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西方國家的大學陸續設定了電氣工程專業。 1908 年,南洋大學堂( 交通大學前身 ) 設定了電機專科,這是我國大學最早的電氣工程專業,至今已有一個世紀。自 1998 年新的專業目錄公布以來,全國設定電氣工程專業的大學數從 1999 年的 123 所增加到 2002 年底的 197 所,現已超過 200 所。

1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教育的歷史、現狀及發展方向
19 世紀上半葉,安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定律。
19 世紀下半葉,電磁理論集大成者麥克斯韋爾的理論為電氣工程奠定了基礎。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西方國家的大學陸續設定了電氣工程專業。
我國電氣工程專業高等教育開始的時間並不晚。
1908 年,南洋大學堂 ( 交通大學前身 ) 設定了電機專科,這是我國大學最早的電氣工程專業,至今已有一個世紀。  
 1917 年,交通大學的電機專科設定了電訊門,這是我國最早的無線電專業,後來逐步發展成如今的電子信息及計算機專業群。  
 1932 年,清華大學設定了電機系。
1949 年後,我國出現了一大批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也出現了一批機電學院。這些學校基本上都有電機工程系。
自 1977 年,大部分高校的“電機工程系”陸續改名為“電氣工程系”,之後又有部分學校將其改為“電氣工程學院”。
1998 年前,我國大學的電類專業分為電工類與電子信息類。按照 1993 年的專業目錄,電工類專業共有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氣技術、工業自動化 5 個專業,而電子信息類共有專業 14 個。
1998 年,國家將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合併和壓縮。大學本科專業總數從 1993 年的 504 個調整至 249 個,電工類和電子與信息類也合併成電氣信息類。 1998 年頒布的專業目錄中,原電工類的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氣技術等專業合併為目前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原電工類的工業自動化專業和電子信息類的自動控制等專業合併為自動化專業。在同時頒布的工科引導性專業目錄中,又把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和自動化專業中的部分(主要是原工業自動化專業)合併為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
自 1998 年新的專業目錄公布以來,全國設定電氣工程專業的大學數從 1999 年的 123 所增加到 2002 年底的 197 所,現已超過 200 所。  
 目前,在已開發國家的大學,保留了“電氣工程系”的名稱,有的和計算機專業一起稱為“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其中電氣工程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電子、信息等,傳統的“電力工程”內容已不多見,已經很少有我國目前的“電氣工程”專業。其背景是已開發國家的發電裝機容量已基本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用電需求年增長率不超過 2% ,電力發展趨於飽和,所需傳統電氣工程人才數量大為減少。
我國和已開發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國情差別很大。我國的電力工業還處於迅猛發展期,年用電增長率超過 10% ,在現有裝機容量 3.6 億千瓦 (2003 年底 ) 的基礎上, 2020 年預計裝機容量約 9.5 億千瓦,仍需要大量的電氣工程人才。與之相適應,各著名工科大學都把電氣工程專業作為支柱性專業,一般大學的工科專業中也幾乎都少不了電氣工程專業。  
 1.1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學科內涵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主要是研究電能的產生、傳輸、轉換、控制、儲存和利用的專業。近幾十年來,有關電能的轉換、控制在該專業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專業名稱中的“及其自動化”就反映了科學技術的這種發展和變化。
電氣工程是從人們對電磁現象的研究開始,電磁理論是電氣工程的理論基礎,而電磁理論是從物理學中的電學和磁學逐步發展而形成。
人類社會發展到任何時候也離不開能源,能源是人類永恆的研究對象,而電能是利用最為方便的能源形式。因此,以電能為研究對象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有著十分強大的生命力。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一個工程性很強的專業,正是因為電氣工程的發展,才能有龐大的電力工業,人類才不可逆轉地進入偉大的電氣化時代。
迄今為止,通信和計算機都主要以電作為信息的載體。因此,這些專業也都屬於電類專業,電氣工程實際上是其母體。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研究對象是電能,而電信息的檢測、處理、控制等技術在電能從產生到利用的各個環節中都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有關電信息的研究也成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名稱中也就有了的“及其自動化”。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基礎性也決定了其具有很強的學科交叉能力。電氣工程和生命科學的交叉已經產生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對生命中電磁現象的研究產生了一門生物電磁學。電氣工程和材料科學的交叉形成了超導電工技術和納米電工技術。電氣工程和電子科學以及控制科學的交叉產生了電力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不但給電氣工程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活力,同時電力電子技術也成為電氣工程的重要分支。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專業範圍主要包括電工基礎理論、電氣裝備製造和套用、電力系統運行和控制三個部分。電工理論是電氣工程的基礎,主要包括電路理論和電磁場理論。這些理論是物理學中電學和磁學的發展和延伸。而電子技術、計算機硬體技術等可以看成是由電工理論的不斷發展而誕生,電工理論是它們的重要基礎。電氣裝備製造主要包括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等電機設備的製造,也包括開關、用電設備等電器與電氣設備的製造,還包括電力電子設備的製造、各種電氣控制裝置、電子控制裝置的製造以及電工材料、電氣絕緣等內容。電氣裝備的套用則是指上述設備和裝置的套用。電力系統主要指電力網的運行和控制、電氣自動化等內容。當然,製造和運行不可能截然分開,電氣設備在製造時必須考慮其運行,如電力系統由各種電氣設備組成,其良好的運行必然要依靠良好的設備。
1.2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方法論介紹  
 本專業學科的科學方法與其他工程技術學科類同,理論分析是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在諸多的工科專業中,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使用的數學工具較多,理論分析在其中的地位也更為重要。
作為工科專業,實驗研究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沒有基本的實驗條件,學生就難以掌握本專業的知識。
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仿真模擬也已是本專業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
在使用上述理論分析、實驗研究和仿真模擬中,等效與類比都是本專業重要的科學方法。
 1.3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相關學科及影響本專業教育的因素
電氣工程專業是一個基礎性強、派生能力活的專業。如今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通信工程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自動化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乃至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都是從電氣工程專業派生或再派生而形成。這些專業統稱為電子與信息類專業,而它們和電氣工程專業又被統稱為電類專業。電氣工程專業是電子與信息類專業的母體,而這些專業的產生和發展又大大推動了電氣工程專業的發展。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和電子與信息類專業同屬電類專業,因此具有共同的專業基礎。傳統的電氣工程專業被認為是強電專業,而現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已經成為強弱電相結合的專業。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本專業學生應加強這方面知識的學習。
電工基礎以及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一些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需要較多和較深的數學工具。電磁理論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最重要的基礎理論,而電磁理論源於物理中的電學和磁學。因此,本專業需要較紮實的數學物理基礎。
2.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科學技術型)培養目標和規格
 2.1 培養目標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夠從事與電氣工程有關的裝備製造、系統運行、自動控制、信息處理、試驗分析、研究開發、經濟管理以及計算機套用等領域工作的寬口徑複合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管理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電工理論、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控制理論、計算機技術等方 面較寬廣 的科學技術基礎和相應的專業知識。本專業主要特點是強弱電結合、軟體與硬體結合、元件與系統結合。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⑴具有較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和經濟管理科學基礎,具有外語綜合套用能力。
⑵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較寬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包括電工理論、電子技術、信息處理、控制理論、電力電子技術、電機學、計算機軟硬體基本原理與套用等。
⑶獲得較好的工程實踐訓練,具有較好的綜合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⑷具有較熟練的計算機套用能力。
⑸具有本專業領域內至少 1 個專業方向的專業知識、技能與理論,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的發展趨勢。 ⑹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等實際工作能力。
2.2 培養規格
 學制:一般為 4 年,逐步過渡到學分制。
學位:工學學士。
2.2.1 素質結構要求
素質結構 要 求 備註  
 思想道德素質 政治素質 主要解決立場、觀點、信仰問題。應掌握社會發展及其規律的基礎知識,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  
 思想素質 解決思想認識和思想方法問題。應初步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善於從相互聯繫、發展和對立統一中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道德品質 主要解決品德行為問題。應具有社會主義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具有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
法制意識 做合法社會公民。應具有很強的法制意識和觀念。
誠信意識 應誠信做人,做事,做學問。
團隊意識 應具有協調配合的團隊精神和能力。
文化素質 文化素養 具有中華文化傳統的道德品質,自覺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學知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外歷史有一定了解。
文學藝術修養 具有對音樂、美術、藝術的一定鑑賞力和高雅品位。
現代意識 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富有合作精神,善於與人交往。
理性意識 具有適應意識,有自我控制能力,能理性處理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發生的各種問題。
專業素質 科學素質 科學思維方法 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辨證思維、形象思維的能力,有理性的批判意識;有尊重客觀事物發展的科學的務實的思維方法。
科學研究方法 能較好掌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學科專業的相關技術與理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創新意識 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科學素養 具有求實、求真精神,有理性的批判意識和跟蹤自然科學重要發現和主要進展的意識。
工程素質 工程意識 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識,實踐意識和質量意識。
綜合分析素養 具有綜合分析學科技術問題的能力,能處理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相關技術問題。
價值效益意識 在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的工程實踐中具有市場意識和價值效益意識。
革新精神 敢於革新,善於提出新思路、新方法。
身心素質 身體素質 健康的身體,良好的體魄。
心理素質 具有健康的情緒,正確的自我認識,良好的人際關係,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良好的氣質與性格,堅強的意志,堅忍不拔的毅力。
2.2.2 能力結構要求  
 能力結構 要 求 備註  
 獲取知識的能力 自學能力 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高效的學習方法。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
表達能力 具有良好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基本的外語交流能力。
社交能力 具有良好的社交和協調能力。善於與他人合作,待人謙和,虛心求教。
文獻檢索能力 具有基本的資料蒐集和文獻檢索能力。
套用知識的能力 套用知識能力 基礎理論紮實,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力。 實驗能力 能熟練使用常用的實驗儀器;掌握實驗原理,並具有實驗方案的設計能力。
工程實踐能力 具備綜合分析並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並善於提出新思路、新辦法。在綜合類實踐中具有較強的系統分析和調試能力。
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能力 具有創造性的科學思維能力。
創新實驗能力 在實踐環節中,能積極探索、善於驗證已有的結論,並具備較強的自主設計實驗的力。 科研開發研究能力 具有一定的科研和開發能力。具有較強的鑽研精神和接受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
 2.2.3 知識結構要求  
 知識結構 要 求 備註  
 工具性知識 外語 具有一定的本專業外文書籍和文獻資料的閱讀與翻譯能力。能寫專業文章的外文摘要。能使用外文進行一般性交流。
計算機 熟練掌握本專業需要的各類計算機技術的相關知識。
信息技術套用和文獻檢索 熟練掌握各種利用網際網路的相關技術知識。掌握多種文獻檢索方法的相關識。 方法論 具有對電氣設備與系統進行實驗和模擬仿真的基本知識;熟練掌握常用的計算方法,演繹推理方法、歸納法等數學處理方法。  
 科技寫作 了解並掌握科技寫作的特點、要素與方法。
人文社會科學 文學 閱讀一定數量的文學名著。
歷史 了解中華文明史、世界史和世界科技發展中發生的重大事件。
哲學 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掌握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
思想道德 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優秀的道德品質。
政治學 系統學習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
藝術 了解基本的音樂、美術或其他藝術知識。
法學 具有系統的法律基本知識。
社會學 具有初步的社會學知識。
心理學 具有基本的心理學知識,了解大學生的基本心理特徵,能夠基本進行自我心理調整。
自然科學知識 數學 具有系統的數學知識。基本概念清楚,推導演算熟練,能靈活運用。
物理學 具有完整的大學物理知識,物理概念清楚,理論紮實,實驗技能強。
化學 具有大學化學的初步知識。
天、地、生科學 具有生物與生命科學或天文地理等科學的初步知識;具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基本知識。
經濟與管理知識 經濟學 基本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經濟規律。
管理學 具有一定的管理學基礎知識。
工程技術與專業知識 工程通識知識 具有機械工程製圖的基本知識,能繪製簡單的工程圖,能讀懂一般的工程圖紙。
專業類基礎知識具有完整的電路理論、模擬和數字電子技術等知識。熟練掌握常用電子電路的原理,能分析較複雜的電子電路,具有設計、調試電子電路的能力。具有電磁場理論知識。具有計算機軟硬體與程式設計和控制理論知識。具有對電氣系統物理量及其有關信息進行檢測分析處理的相關知識。
專業基礎知識 牢固掌握電機學理論、電力電子技術和電力系統基礎相關知識;掌握力學和機械學科中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專業方向知識 熟練掌握至少一個專業方向的基本知識與相關理論(專業方向可設定為電力系統及自動化、電機電器及控制、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等) 專業方向各學校可自主設定
工程實踐 熟悉並掌握工程中常用物理量的測試與表示方法和電氣系統設計與調試方法的有關知識與技術。
3.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科學技術型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  
 3.1教育內容及知識結構總體框架  
 3.1.1教育內容及知識結構設計的理論依據
教育內容及知識結構設計的總原則與依據是:
(1)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
(2)貫徹終身教育、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理念。
(3)符合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統一的原則。
(4)符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
(5)符合基礎厚、知識新、專業寬,增強發展潛力和適應性的原則。
(6)符合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學科專業的自身內涵。
(7)符合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1998年頒布)》的相關要求。
教育內容及知識結構應保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科學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3.1.2教育內容及知識結構的總體框架
教育內容及知識結構的總體框架(科學技術型)
知識領域 要 求 備註
通識教育 人文社會科學 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內容。了解中國和世界歷史文化。
自然科學與工程 牢固掌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知識所涉及到的先修基礎理論。掌握工程製圖的基本知識。
經濟與管理 掌握經濟與管理科學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較強經濟管理意識。
外語 熟練掌握基本語法、基本辭彙;能較好地閱讀和翻譯本專業的文獻資料,有一定的聽說與寫作能力。
計算機信息技術 熟練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一種以上的計算機高級語言,掌握一種先進的計算機工具軟體
體育 認識體育鍛鍊的重要意義,掌握適合自身的鍛鍊方法;達到國家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要求。
實踐訓練 通過基本的工程實踐訓練掌握基本實踐技能;參加並通過國家要求的軍事訓練;具有較強的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能力。
專業類基礎 掌握電工理論、電磁場理論、電子技術、計算機網路、控制理論、信號分析與處理等專業類的基礎理論與技術知識。
專業教育 專業基礎 掌握電機理論、電力電子技術和電力系統基礎專業知識與相關理論。
專業方向教育 掌握以下專業方向之一的相關知識內容與理論: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其他。
專業實踐訓練 掌握本專業的實驗和實踐技能;掌握簡單電氣系統實驗的設計與調試方法;具備設計、調試複雜電氣系統實驗的初步能力。
綜合教育 思想教育 達到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品德素質培養要求;掌握政治思想領域的基本理論。
學術與科技活動 廣泛參加各類學術活動,尤其是跨學科跨專業的學術活動;掌握技術創新的基本概念、方法、技能。
文藝、體育和其他自選活動 根據自身特長和愛好,選擇參加學校(含學生社團)提供的文藝體育和其他活動。  
 3.2 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一覽(科學技術型)
知識領域 核心知識單元 選修知識單元 備註
通識教育 人文社會科學 l 政治思想理論 l 思想道德修養 l 法律基礎 l 軍事理論 l 科技寫作 l 中國傳統文化 l 文學藝術 l 其他人文社科知識
自然科學與工程 l 高等數學(微積分、級數、微分方程) l 工程數學(線性代數、複變函數、機率與數理統計) l 大學物理 l 工程製圖 l 場論 l 積分變換 l 數學建模 l 計算方法 l 大學化學 l 生物與生命科學知識 l 天文與地理科學知識 l 其他
經濟與管理 l 管理科學基礎 l 工程經濟學 l 管理信息系統 l 其他
外語 l 大學英語 l 專業英語 l 第二外語 計算機基礎 l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基礎 l 多媒體技術套用 l 其他
體育 l 大學體育 l 體育專項
實踐訓練 l 軍事訓練 l 金工實習 l 社會調查與實踐
專業教育 專業類基礎知識 l 電工理論(電路、電磁場) l 電子技術(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 l 信號分析與處理 l 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語言與程式設計、微機原理與套用) l 自動控制原理 l 軟體工程 l 資料庫 l 網路原理 l 資訊理論基礎 l 現代測試技術 l 現代控制理論 l 計算機控制技術 l 其他
(續)專業教育 專業基礎知識 l 電機學 l 電力電子技術 l 電力系統基礎 l 工程力學 l 機械設計基礎 l 電磁兼容 l 其他
專業方向知識 以下專業方向之一: l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l 電機、電器及其控制 l 高電壓與絕緣材料技術 l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l 其他 l 專業方向前沿技術 l 各學校可根據自身專業特色和專業方向設定相關的選修知識單元
專業實踐訓練 l 綜合實驗 l 課程設計 l 專業實習 l 畢業論文 l 科技創新活動 l 專題實驗
註:核心知識單元提供的是知識體系的最小集合,是該專業在本科教學中最基本的知識單元。選修知識單元是指不在核心知識單元內的那些知識單元,各學校可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進行制訂。  
3.3 課程參考體系
本專業課程體系由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組成,核心課程覆蓋知識體系中的全部核心知識單元及部分選修知識單元。課程教學包括理論課程教學和實驗課程教學。
課程參考體系(科學技術型)
知識 門類 知識 領域 科學技術型 備註
核心課程 選修課程
通識教育 人文社會科學 l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l 馬克思主義哲學 l 毛澤東思想概論 l 鄧小平理論概論 l 法律基礎 l 思想道德修養 l 軍事理論 l 中國傳統文化 l 西方文明史 l 社會心理學 l 國防教育 l 科技寫作 l 文學名著欣賞 l 音樂欣賞 l 其他 在教學組織上可採用多種形式
自然科學與工程 l 高等數學 l 大學物理 l 大學物理實驗 l 線性代數 l 複變函數 l 機率與數理統計 l 工程製圖 l 場論 l 積分變換 l 數學建模 l 計算方法 l 大學化學 l 生命科學導論 l 環境保護 l 其他
經濟與管理 l 現代企業管理 l 工程經濟學 l 管理信息系統 l 證券與投資 l 其他
計算機基礎 l 計算機信息技術套用基礎 l 多媒體技術套用 l 其他
體育 l 大學體育 l 體育專項
專業教育 專業類基礎 l 電路理論 l 工程電磁場 l 模擬電子技術 l 數字電子技術 l 微機原理與套用 l 計算機語言與程式設計 l 信號分析與處理 l 自動控制原理 l 軟體工程 l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 l 資料庫及套用 l 現代測試技術 l 現代控制理論 l 計算機控制技術 l 電磁場數值計算 l DSP技術與套用 l 網路安全 l 其他選修課可按單門或模組設定,供學生選擇
專業基礎 l 電氣工程導論 l 電機學 l 電力電子技術 l 電力系統基礎 l 工程力學 l 機械設計基礎 l 電磁兼容 l 其他
專業方向課程 l 電力系統分析 l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 l 電機設計 l 電機控制 l 電器學 l 高電壓工程 l 電氣絕緣 l 電力托動 l 其他 l 發電廠電氣設備 l 電站自動化技術 l 電力大系統安全技術 l 電力市場 l 電能質量控制技術基礎 l 現場匯流排工業控制技術 l 電器CAD基礎 l 控制電機與特種電機 l 樓宇自動化 l 電力電子器件 l 開關電源技術 l 機器人概論 l 其他 各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專業方向的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可以按知識點要求自行設定
實踐教育 軍事訓練
金工實習教學實驗
課程設計
綜合實驗
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科技創新與學術活動
註:(1)各學校可根據自己確定的選修知識單元,提出相應選修課程(也可以將一部分放入核心課程中)。反映學科前沿和學校特色的知識單元都可設定相應選修課程。(2)考慮到不同的教學形式,如面授、自學、網上教學等,各教學環節,即課程與實踐教學,各校應根據自身特點,確定出符合實際條件的教學時數和實驗時間。 3.4 實踐教學內容及體系
重視並加強實踐性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項重要工作。實踐教學包括課程實驗教學和專業實踐教學兩部分,涉及實驗課程、畢業設計、教學實習、社會實踐、科技訓練等多種形式,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驗、工程設計、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等能力。
實踐教學體系(科學技術型)
實踐教學環節 科學技術型 備註
內 容 學時
課程實驗教學 l 基礎課實驗 滿足教學要求 有條件的學校可設定獨立實驗課
l 專業類基礎課實驗 不少於課程總學時數的10%
l 專業基礎和專業方向課實驗 不少於課程總學時數的10%
專業實踐教學 綜合實踐 l 課程設計 l 綜合實驗 l 計算機綜合仿真訓練 l 專題性自主實驗 l 其他 綜合實踐不少於左邊所列出的3種類型
畢業實踐 畢業論文 不少於15周
其他 專業實習 不少於4周
金工實習 不少於2周
社會調查 至少1次
註:以上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必備的實踐環節,所列時數和周數要求是基本的要求,各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增加。
4.教學條件(科學技術型)
內容 科學技術型 備註
師資力量 l 有學術造詣高的學科帶頭人; l 科研經費充足,研究成果得到同行公認; l 學緣結構廣泛、層次高(有一定數量的在國內外知名高校學習經歷的高水平師資);教學主講教師中,教授、副教授、講師的比例應分別為20%、50%、30% 左右,有相對穩定、老中青比例為3:4:3左右的師資隊伍。
教材 專業教育必修課程的教材均應是近年來正式出版的國內外優秀教材;其中要有外文原版教材。鼓勵教師突破一門課一本教材的傳統模式,同一門課程可向學生推薦多種教材。
圖書資料 公共圖書館和相關資料室中有相當種類和相當數量與專業有關的圖書、刊物、資料、數位化資源。具有基於計算機網路的完善的圖書流通、書刊閱覽、電子閱覽、參考諮詢、視聽資料、文獻複製等服務體系。 實驗室基礎課程實驗室在生均面積、生均教學設備經費至少要達到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優秀要求。專業實驗室應能滿足本規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表中所列要求,實驗開出率應達到90%以上。每個實驗既要有足夠的台套數,又要有較高的利用率。學生實驗小組人數不宜過多。
實習基地 應有一定數量且相對穩定的專用實習基地(可在校外工廠、公司、研究所中建立);生產實習要有具體的實習大綱,明確的實習內容。
教學經費 專業建設的投入不能低於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優秀標準。
5. 專業規範主要參數指標 (科學技術型)
5.1 本科學制:一般為 4 年,逐步過渡到學分制。
學位:工學學士
5.2 在校總周數: 202 周(其中教育教學 170 周,寒暑假 32 周)。
5.3 學生的畢業學分建議控制在 200 學分左右。其中:
通識教育學分包括: ① 人文社會科學; ② 經濟管理; ③ 自然科學; ④ 體育; ⑤ 外語; ⑥ 計算機信息技術。學分比例為 42% 左右。
專業教育學分包括: ① 專業類基礎; ② 專業基礎; ③ 專業方向;學分比例為 38% 左右。
實踐教育學分占總學分的 20% 左右。應包括學軍、金工實習、專業實習、課程實驗、綜合實驗、畢業論文、科技創新等。
課程實驗、實驗課程和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均計入相應的通識教育或專業教育部分。
除實踐教育部分外,學生獲得畢業所修讀的學時數建議為 2500 左右。
5.4 學時與學分的計算建議為:課程教學按 16 學時折算 1 學分,集中實踐教學按每周折算 1 學分的方法計算。
幾點說明
1. 教學計畫要嚴格控制總學時數,給學生留出更多的自學時間、進入開放實驗室的時間以及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的時間。
2. 應制定全方位的綜合素質培養計畫,要體現全面的人才培養觀,除了課堂教學外,還要注意利用課外、課餘時間的培養體系建設。
3. 積極推進學分制的教學管理模式,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開設數量足夠、內容豐富的課程供學生選學;設定更多的有利於學生進行自主設計、綜合訓練、創新實踐的實驗項目,加大實驗室的開放力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