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哲學

電影哲學

《百年中國電影研究書系》是電影理論界獻給中國電影100周年的一份厚禮,本書是書系的其中一本。本書中涉及電影理論的中外對比,這裡採取了兩種視角:一方面考察中國電影理論與外國主要理論如何平行發展。另一方面討論中國與外國電影理論聯繫密切的部分,考察在不同社會歷史階段,中國對於世界電影理論中不同的理論體系、觀念和流派取捨有何不同。作者簡介胡克 現為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著有《當代歐美名片評析》。主編《當代電影理論文選》、《中國電影美學:1999》、《新中國電影50年》。

學科介紹

是研究電影現象的意識形態實質及電影與各種哲學思潮聯繫的學科。

電影哲學發展

依據哲學理論研究電影思維、電影本性和電影創作傾向的電影理論。電影哲學的初始研究見於匈牙利理論家巴拉茲·貝拉發表的第一部電影理論著作《可見的人》(1923)和《電影精神》(1930)。論著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指導,提出了電影藝術的發展“不僅是藝術的歷史,同時也是與此有關的人的歷史”的重要論斷,涉及了電影的本性、電影的時間空間特性、電影作品的哲學背景等電影的基礎問題。德國理論家魯道夫·哈爾姆斯的《電影哲學》(1926),法國理論家讓·伯諾瓦—萊維的《電影的偉大使命》(1945)、德尼·馬利昂的《電影的方面》(1945)和查利·德克凱里埃爾的《電影與思想》(1947),甚至泰奧·德·里昂·馬加利特的被視為“妄圖取得紀念碑意義”的“空洞之作”《電影的歷史與哲學》(1947),都是建立電影藝術哲學的嘗試。1948年,義大利電影理論家格拉烏柯·維亞齊呼籲,“電影哲學應該回答這一領域中可能出現的所有問題”。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隨著電影與電視在現代生活和文化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各國社會學家和哲學家愈來愈把電影作為自己的研究分析對象,電影藝術本身出現哲理化、政治化的趨向,各種哲學思潮對電影創作產生日益明顯的影響,電影哲學論著紛紛問世。一類著述從哲學與意識形態角度論述電影,如法國學者柯莫里與納爾波尼的《電影·意識形態·批評》(1969),蘇聯學者多爾哥夫的《資產階級哲學美學意識危機與電影》(1974),蘇聯電影理論家巴斯卡闊夫主編的《銀幕與意識形態鬥爭》論文集(1976),美國學者麥克比恩的《電影與革命》(1979)等。另一類著述則力圖建立電影自身的哲學,安德烈·巴贊提出“影像與被攝物同一”的哲學命題,試圖為自己的電影理論奠定哲學基礎;科安·塞昂的《影片的哲學原則》(1959)、阿梅代·艾弗萊和亨利·阿傑爾運用現象學哲學原則研究電影的論著,也屬於這一類嘗試。蘇聯哲學家和電影學家魏茨曼的《電影哲學概說》(1979),系統提出了自己的哲學思考,認為電影哲學包含歷史—認識論和文化—社會學兩個基本範疇,包括下列研究課題:當代科學、哲學與文藝兩種意識形式互相滲透的傾向;電影藝術理論對一般藝術哲學的重大影響;哲學思潮和意識形態對電影藝術形態的決定作用;“哲理電影”和“思考電影”的產生以及藝術的理性化的合理性;電影與現實的關係;電影藝術家的哲學立場和電影理論的哲學基礎;銀幕形象與思維以及思維形式的聯繫;電影在一定社會體系的一般文化中的功能和作用等。

具體研究對象

電影哲學 電影哲學

關於電影哲學的具體研究對象,目前仍有不少爭論。有的主張研究電影與哲學的聯繫;有的主張研究電影藝術家的哲學立場和電影理論的哲學基礎;有的把研究重點擺在當代電影中哲理化、意識形態化、政治化等現象之上;也有的認為,電影哲學作為學科,應在比電影美學更高的層次上研究電影藝術與哲學思維的聯繫與相互作用,但又不能忽視美學作為藝術與哲學的中間環節的作用,防止使電影哲學變為一般哲學,更要避免使它流於庸俗社會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