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技大學光電信息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光電信息學院--位於四川成都市建設北路二段4號(原電子器件系,編號5系)是建校時最早設立的幾個系之一。1979年,電真空器件系更名為光電子技術系,2001年11月以光電技術係為主,加上套用物理研究所部分人員,組建成立了光電信息學院。

概況

電子科技大學光電信息學院位於四川成都市建設北路二段4號(原電子器件系,編號5系)是建校時最早設立的幾個系之一。1979年,電真空器件系更名為光電子技術系,2001年11月以光電技術係為主,加上套用物理研究所部分人員,組建成立了光電信息學院。
隨著全球經濟信息化以及我國光電子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光電信息學院的建設和發展跨入新的歷史階段。學院綜合實力、整體辦學水平和辦學規模邁上了新的台階,相繼進入了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行列。學院目前在4個學科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及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在光學工程學科設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有3個本科專業涉及4個專業方向。擁有科研、教學實驗室5000平方米,儀器設備2000餘台價值5000萬。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學科實力強。現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中科院“百人計畫”1人,教授27人,其中博士導師14人,副教授及高工32人,45%以上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學院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近年來先後設立了光電子技術系、光信息科學與顯示工程系,以及電子薄膜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部省重點實驗室(新型感測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信息產業部光電感測與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四川省顯示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四川省信息光電技術與器件重點實驗室和一個工程中心構成的高水平科學研究平台。
光電信息學院在50年來的辦學過程中,堅持以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為目的,不斷突破傳統領域,最佳化專業設定,更新教學內容,以科研促進教學,注重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形成了嚴謹紮實的治學風格和積極進取的求學態度。為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技能的培養,促進學生儘早進入科學研究領域,實現科研資源與本科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構建具有光電信息學院特色的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院於2005年啟動了光電信息學院“大學生科研訓練計畫”(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簡稱URTP)。學院還設立了“URPT”專項獎勵基金,定期對“URTP”優秀成果和“URTP”指導老師進行評獎。該院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數學建模賽中多次榮獲一等獎、二等獎。歷年來,電子科技大學培養的人才,以素質全面、專業知識紮實、能力強、後勁足等鮮明特點受到了用人單位的一致讚譽,他們在不同的崗位為我國光電信息科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與此同時,學院學術氛圍營造和科學技術研究也日趨深入,形成了教學科研齊頭並進的良好格局。學院科研工作一直保持著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瞄準國家目標,抓住學科前沿,通過觀念和體制的創新,實現科研“規模”和“水平”的全面發展。同時以凝練方向、建設隊伍、構建基地為重點,保持和發揮在軍事光電子研究領域的優勢,加強以國家自然基金和863等為代表的基礎研究;加大與國內外相關公司、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力度,促進成果轉化,取得學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的共同提高。學院科研主要研究方向為:光通信、光纖感測、雷射技術與器件、信息顯示、光電成像、集成光學、微波聲學、光電子測量與光信息處理、新型敏感材料及感測器等。在光電感測與信息處理、新型敏感材料與感測器、光集成技術、雷射與光電工程(光電對抗)、顯示技術與光電成像(0LED)、光纖通信等學科方向更具特色和水平。學院科研一直保持著自身的優勢和高水平的特點,發展勢頭良好,成果顯著。“九五”以來承擔科研任務280餘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6項、部(省)級32項,發表論文1100餘篇,被三大檢索收錄500餘篇,出版教材專著28本,申請專利80餘項。
光電學院以其雄厚的科研開發實力和獨特的專業優勢,全力投入國家重點大學211工程和教育部“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部省共建大學的建設中,成為了電子科技大一期、二期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點建設單位之一。學院建成了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設計平台、製備工藝平台、測試表征平台,通過“985”工程的建設學院建成了光電薄膜與集成器件加工平台,形成了光電薄膜集成器件一體化研究平台。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幹得以迅速成長,凝鍊成“光通信與集成光學”、“感測器與紅外技術”、“信息顯示科學與技術”、“雷射與光電工程”四個研究方向,緊跟國際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需要,促進光電材料與器件及套用工程的協調發展,學科水平得以大幅提高。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有力地促進了學校學科建設與發展。
光電學院的領導大力倡導“拒絕平庸,追求卓越”的奮鬥精神,光電人正緊緊抓住國家對光電技術的重大需求和“十一五”規劃提供的機遇,大力整合科研團隊,凝練學科方向,瞄準學科前沿,為把光電信息學院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學院而努力奮鬥。歷經50餘載風雨磨礪的光電信息學院煥發出勃勃生機。學院將秉承“團結求實,開拓創新”的精神,抓住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科技強軍和西部大開發等國家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重大歷史機遇,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光電子信息領域“高新技術的源頭,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 。

歷史沿革

1956年10月建立電真空器件系,又稱電子器件系,編號五系,是我校最早設立的幾個系之一。建系初期,只設有“電子器件設計與製造”一個本科專業,下設三個專門化(組):電真空技術、電子光學儀器、超高頻技術。1958年,三個專門化(組)調整為:電子管與離子管、電子光學與電子束管、超高頻技術與超高頻管。
1956年9月,蘇聯專家依.佛.列別捷夫來五系工作,招收了7名研究生,專業方向是超高頻電真空器件
1958年4月,普通化學教研室入電真空器件系設定了電真空化學專業,1958年-1965年期間,設有兩個專業:電真空器件(電子器件)、電真空化學。
1960-1965年,研究生專業方向為電子束管。
1972年,電真空器件專業分為微波器件和顯示器件兩個專業,增設雷射技術專業,學制三年(1977年後改為四年);微波器件於1971年開始招生,顯示器件和雷射技術於1972年招生。此後,電真空化學專業停辦。
1977年恢復聯考制度後,微波器件和顯示器件又合併成為電真空器件專業,1979年改稱真空電子技術專業,1983年全國統稱為物理電子技術專業。
1977-1980年,研究生專業方向為電真空器件、雷射技術、微波電子學。 1979年,系名更名為光電子技術系。 光電子技術系的機構設定為501教研室(雷射技術教研室)、502教研室(光電成像技術教研室)、503教研室(微波電子學教研室)、504教研室(套用電子技術教研室)、506教研室(雷射信息及套用技術教研室)、570教研室(電路與系統教研室)和系辦公室。
1986年該系增設套用電子技術專業,並於同年9月招收本科生,學制四年。直至1999年全國專業調整前,該系共有三個本科專業:即光電子技術、物理電子技術和套用電子技術。
1999年全國專業調整後,本科專業為兩個專業三個方向,即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工程與光通信、物理電子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套用電子技術)。
1981年-1986年,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為:電子物理與器件、光學。
1986年-1998年,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為:物理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光學、電路與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
1998年全國專業調整後,研究生學科專業為: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路與系統、物理電子學)、物理學(光學)、信息與通信工程(信號與信息處理)
2001年11月,以光電子技術係為主體,加入部分原套用物理研究所人員組建了光電信息學院,取消教研室編制,以“系”作為學院的基層單位,設定光電子技術系,光信息科學與顯示工程系,光電技術工程中心,加之新型感測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信息產業部光電感測與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四川省顯示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四川省信息光電子技術與器件重點實驗室、電子薄膜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聚合物與微結構感測器研究室)、教育部寬頻光纖傳輸與通信網技術重點實驗室(集成光學研究室)、顯示技術研究中心,學院目前的機構設定為兩個系、六個部省重點實驗室(研究室)、一個工程中心、一個研究中心和學院機關。
於2002年新設兩個專業:光信息科學與技術、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
目前,本科專業為: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工程與光通信、物理電子技術)、光信息科學與技術、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
研究生學科專業為: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材料與元器件、電路與系統、物理電子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物理學(光學)、信息與通信工程(信號與信息處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