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威廉斯

雷蒙德·威廉斯

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出生於威爾斯鄉間的工人階級家庭,畢業於劍橋的三一學院。戰後至1961年曾任教於牛津大學的成人教育班,1974年起,在劍橋大學耶穌學院擔任戲劇講座教授,直至去世。是英國“靶倫笈”殺的理論之父、英國文化學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被譽為“戰後英國最重要的社會主義思想家、知識分子和文化行動主義者”。他與盧卡契、薩特被並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三位舉足輕重的文淪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雷蒙德·威廉斯雷蒙德·威廉斯
雷蒙德·威廉斯作為英國著名的文化理論家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在其一生中,威廉斯廣泛研究了文學藝術、政治、大眾傳媒、哲學、歷史等諸多領域的理論和現實問題,特別是對社會主義運動和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了獨具匠心的研究。並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唯物主義”的理論,對當代馬克思主義和文化研究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出版著作

原版情況

《CultureandSociety:1780-1950/文化與社會,1780-1950》,1美國雙日出版公司,1960年;2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58年,1983年3企鵝出版社,1963年;

《Longrevolution/漫長的革命》,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61年;

《DramafromIbsentoBrecht》,英國霍格思出版社,1968年;

《Thecountryandthecity/鄉村與城市》,牛津大學出版社,1973年;

《Television:technologyandculturalform/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1974年;

《Keywords:AvocabularyofCultureandSociety(關鍵字:文化與社會的辭彙)》,豐塔納出版社(倫敦),1976年;牛津大學出版社,1983年;

《Marxismandliterature/馬克思主義與文學》,牛津大學出版社,1977年;

《Englishdrama:formsanddevelopment:essaysinhonourofMurielClaraBradbrook》,劍橋大學出版社,1977年;

《Secondgeneration》,ChattoandWindus出版社(倫敦),1978年;

《Politicsandletters:interviewswithNewLeftReview/政治與文學》,倫敦NLB出版社,1979年;

《Problemsinmaterialismandculture》,英國唯首出版社,1980年;

《GeorgeOrwell/喬治·奧威爾》,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81年;

《Culture/文化》,豐塔納出版社(倫敦),1981年;

《Thesociologyofculture》,1舍肯出版社(紐約),1981年;2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85年;

《Towards2000》,企鵝出版社,1983年;

《Cobbett》,牛津大學出版社,1983年;

《Writinginsociety》,英國唯首出版社,1983年;

《Thevolunteers》,英國霍格思出版社,1985年;

《JohnClare:selectedpoetryandprose》,1986年;

《Resourcesofhope:culture,democracy,socialism/RaymondWilliams/寫作、文化與政治》,英國唯首出版社,1989年;

《WhatIcametosay》,HutchinsonRadius出版社,1989年;

《Thepoliticsofmodernism:againstthenewconformists》,英國唯首出版社,1989年;

《Television:technologyandculturalform/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倫敦勞特利奇書局,1990年;

《Dramainperformance,開放大學出版社,1991年;

《WhospeaksforWales?:nation,culture,identity》,威爾斯大學出版社,2003年;

《Cultureandmaterialism/文化與唯物主義》,英國唯首出版社,2005年;

《Bordercountry》,Cardigan,Wales:Parthian;ChesterSprings,PA:U.S.distributor,DufourEditions,2006年;

《Moderntragedy/現代悲劇》,彼得堡:大視野出版社,2006年。

譯介情況

雷蒙德·威廉斯作品雷蒙德·威廉斯作品
《文化與社會:1780年至1950年英國文化觀念之發展》,彭淮棟譯,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文化與社會》,吳松江,張文定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馮建三譯,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2年;

《現代主義的政治:反對新國教派》,閻嘉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

《關鍵字:文化與社會的辭彙》,劉建基譯,1台北市:巨流,2003年;

《現代悲劇》,丁爾蘇譯,譯林出版社,2007年;

《政治與文學》,樊柯、王衛芬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鄉村與城市》,韓子滿、劉戈、徐珊珊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本書通過梳理英國文學中有關鄉村與城市的種種論斷和描述,對當代文學及文化研究中一些錯誤的鄉村觀念和城市觀念進行了剖析,指出其謬誤。作者集中駁斥了部分學者所堅持的“消逝的農村經濟”、“快樂的英格蘭”、“黃金時代”等緬懷舊日農村的錯誤觀念,指出這些觀念指是作者的想像,無論是歷史事實,還是部分作家的作品,都顯示出昔日的英國農村充滿了苦難,相對於城市而言,農村既不等同於落後和愚昧,也不是充滿歡樂的故園;同理,城市雖然是在新的生產方式確立後興盛起來的,但城市並不必然代表了進步,城市也面臨太多的問題。簡言之,城市無法拯救鄉村,鄉村也拯救不了城市。城市與鄉村的這種矛盾與張力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模式遇到的一場全面而重的危機,要化解這場不斷加深的危機,人類必須抵抗資本主義;

《漫長的革命》,倪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人物評價

在一篇紀念文章中,《新左翼評論》主編拉賓·布萊克本(RobinBlackburn)曾指出:“威廉斯是英語世界中最具權威性、一貫性和原創性的社會主義思想家。”

英國著名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在美刊《反潮流》(AgainsttheCurrent)第137期(2008年11—12月號)發表文章,紀念威廉斯逝世20周年。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2008年是20世紀傑出的社會主義思想家雷蒙·威廉斯逝世20周年。戴·史密斯發表了一篇有關威廉斯一生的優秀傳記《雷蒙·威廉斯:一位勇士的一生》。史密斯是當今在威爾斯文化和歷史研究領域最出色的專家之一,他從威爾斯的邊境山村(威廉斯的父親曾在此擔任鐵路信號員)到劍橋大學再到其成人教育生涯(威廉斯和他的新左翼同僚理察·霍加特及E.P.湯普森一起為了政治目的而選擇的職業)細述了威廉斯的一生。
一次幻想破滅之後。威廉斯曾經跟我說,在20世紀50年代,教成人學生和教大學生之間存在著天壤之別。但是他堅信,任何一個稱職的工黨政府都會花大力氣建設他所謂的“流行文化和教育的機構”。他痛斥從克萊門特·艾德禮到哈羅德·威爾遜的歷任首相都沒有去做這些事情。
威廉斯在一篇論文中寫道:“文化是通俗的”,他自己的一生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他認為自己從山村中走出,到夢寐以求的繁華鬧市絕不是個別現象:他本人就出身於威爾斯工人階級,而威爾斯工人階級總是在造就作家、教師和像他一樣的政治活動家。
直到生命的最後,威廉斯仍認為與他任特別研究員的劍橋大學——這個曾被他譏諷為“地球上最野蠻的地方之一”的學習中心相比,培育他成長的充滿鄰里友愛和互助合作精神的鄉村社區,更有資格被稱為純粹的文化。工人階級的英國或許造就不出米爾頓們和簡·奧斯汀們來,但威廉斯認為它造就了至少有同樣價值的自身文化:付出高昂代價所贏得的勞工機構、工會以及合作社運動。
自1988年威廉斯逝世後,你可以說文化已經變得比從前更加通俗化了。這種通俗化不是指滿大街都在販賣的米爾頓的著作,也不是指奧斯汀的文學作品從大學圖書館湧現到電影和電視螢幕上以愉悅千家萬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