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梯街

“雲梯街”在長江南岸的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西沱鎮境內,與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忠縣石寶寨隔江相望,其周邊還有長江三峽、梁平雙桂堂、鄂西神農架、奉節白帝城、豐都“鬼城”、涪陵白鶴梁、湖南張家界等風景區。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西沱古鎮境內的雲梯街,有“萬里長江第一街”之稱,其以獨特的古韻,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遊客前往觀光。初秋時節,我帶著地圖和行囊,開始了計畫已久的西沱古鎮之旅。

“雲梯街”位於長江南岸的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西沱鎮境內,與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忠縣石寶寨隔江相望,其周邊還有長江三峽、梁平雙桂堂、鄂西神農架、奉節白帝城、豐都“鬼城”、涪陵白鶴梁、湖南張家界等風景區。西沱古鎮歷史悠久,現保存著眾多明清時期的土家民居、寺觀、會館、商號、鹽店、街鋪。歷史上,西沱古鎮是宋代著名的“鹽鎮”和川鄂千里鹽道的起點,是元代川江水路著名的水驛,因而成為長江邊上貨物商品的集散地。這裡還是長江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和土家族歷史文化的交匯地,更是渝鄂邊關重鎮。2003年,西沱古鎮入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據傳,雲梯街始建於東漢末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全街長2.5公里,街面由大塊青石鋪就,共有113個台階和1123階石梯,因此便有了“萬里長江第一街”之稱。雲梯街房隨山轉,層層疊疊,盤鏇而上,遠遠望去,像盤盤登山的雲梯懸掛于山崖半空,故稱“雲梯街”。雲梯街經唐、宋、元、明、清幾代重修和保護,至今古貌完整。這裡有明代的禹王宮、桂花園、武廟等;有明代獨具匠心的龍眼橋,有祭祀孔子關公的二聖宮;有規模宏大的漢墓群和西沱巡檢司遺址……雲梯街奇特的建築與江景、山景、文物古蹟等人文景觀和“自生橋”、“黃桷岩”、“三個半碾盤”等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構成奇特的風景,令人嘆為觀止。

據介紹,凡逢公曆二、五、八日是西沱鎮趕集的日子,土家人稱趕集為“趕場”,我到達雲梯街時正好遇上趕集。漫步在5米~6米寬的雲梯街老街上,只見人流如潮,熱鬧非凡。沿著老街往上走去,街邊或是參差有致的灰瓦老屋,或是隨山而建的轉角樓……屋前屋後枝葉茂盛的古黃桷樹,更為西沱古鎮添上了幾分清幽。

據古籍記載,西沱原名江家沱,又名石鼓峽,秦漢時期為施州(今湖北恩施)西境,與臨江(今重慶忠縣)分界於江家沱,是巴東之西界,益州之東境,故名“西沱”。早在北宋真宗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西沱已是“川鹽銷楚”的鹽運大道起點和貨物集散地。元代川江水路在此設“梅沱小水站”驛站,它作為連線川鄂交通水驛,是重慶出川的必經驛站,發揮著巨大作用。清乾隆二十七年,在此設巡檢司,更是商賈如雲。古代的川鹽、百貨、絲綢、蜀繡等天府特產,經長江上游的成都重慶涪陵等地運到西沱,再由西沱轉運去湖北省恩施、利川、來鳳等地,3尺寬的青石板路全程300多公里,又稱“三尺道”,是宋代著名的陸運交通線,故有“長江千里古鹽道”之稱。西沱鎮就是這千里鹽運大道的轉運站,以經營食鹽著名而得“鹽鎮”的美稱,今存清代的“下鹽店”古建築是其歷史見證。相傳,雲梯街古民居和街鋪,就是當時客棧老闆們為搶奪鹽生意和招徠往來鹽商而在長江邊興建的,最後房屋隨山勢向上延伸,一直修建至山巔,終於形成了“雲梯街”這一長江奇觀。《建築學報》曾刊登了西沱雲梯街彩繪圖,被建築學家譽之為“長江沿岸最古老的奇特建築明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