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財貿學院

雲南財貿學院

雲南財經大學的前身是雲南省財貿幹部學校,創建於1951年。雲南財貿學院是一所以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為主,哲學、文學、理學和工學共同發展的多科性高等財經院校,具有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學校建校於1951年。

基本信息

雲南財貿學院

雲南財貿學院雲南財貿學院
雲南財經大學的前身是雲南省財貿幹部學校,創建於1951年。1981年經教育部批准升格為雲南財貿學院並開始全日制本科教育,1995年被雲南省政府確定為省屬重點大學,1997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1998年雲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併入組建新的雲南財貿學院,2006年2月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雲南財經大學。

雲南財貿學院是一所以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為主,哲學文學理學和工學共同發展的多科性高等財經院校,具有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學校建校於1951年。1995年雲南省人民政府確定學校為省屬重點大學。1997年順利通過了原國家教委本科教學工作評價。1998年雲南財貿學院與雲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合併組建新的雲南財貿學院。
學校現設定有經濟系、財政金融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會計學院、旅遊管理系、計算機科學系、統計與信息學院、法學院、外語系、新聞傳播系、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國際工商學院、成人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還有馬列主義課教學部(社科部)、體育課教學部等17個教學單位。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與澳大利亞查理斯竇大學和美國庫克大學合作辦學實施國際會計和國際商務學士學位教育,與英國格林威治大學聯合開辦理學碩士(項目管理、房產管理)教育。學校現設有28個本科專業。其中省屬重點學科8個,省級重點專業4個。現有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學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金融學、企業管理、財政學、世界經濟、會計學、國際貿易學、區域經濟學、統計學、產業經濟學、經濟法學、倫理學、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史、西方經濟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國民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國防經濟學、數量經濟學、法學理論、民商法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旅遊管理學、技術經濟及管理、農業經濟管理、行政管理學、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計算機套用技術等30個碩士點。學校面向全國招收碩士研究生,在雲南、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西、海南、陝西、四川、甘肅、青海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招收本科生。
學校現有碩士生、本專科等全日制學生12000餘人,加上外國留學生、成人教育等各類在冊學生2.5萬多人。教職工13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8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0餘人,博士100餘人)。學校占地面積1021畝,建築面積59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60餘萬冊。學校學科專業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結構合理,辦學層次完整,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為先導,以本科教育為主體,兼有成人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留學生教育的完整辦學體系,已成為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學校遵循“立足雲南,面向全國,注重質量,提高效益,辦出特色,培養合格人才”的指導思想,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努力拓寬專業口徑,加強基礎,更新內容,精簡課時,實行學分制,培養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為科教興國、科教興滇服務。建校以來總共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數萬名,不少畢業生已成為雲南省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經濟管理部門的領導幹部或業務骨幹,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表彰和社會的好評。學校重視科研工作,把科研與重點學科建設結合起來,在校內形成了若干具有明確、穩定的研究方向,有學科帶頭人,有合理的年齡、知識、學歷、職稱結構的學術梯隊和學科群。設有經濟研究院、金融發展研究所、投資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現代企業研究所、區域發展研究所、國土資源與持續發展研究所等20餘個專、兼職科研機構。

校出版刊物

學校出版有兩份學術刊物,《雲南財貿學院學報》面向全國發行,被列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和雲南省高校優秀文科學報。《雲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面向國內外發行,是全國重要的財經理論探索園地。
學校注重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不斷選派教師赴國內、國外大學講學、訪問和進修,並邀請國內外專家、教授來校進行學術交流,與澳大利亞查理斯竇大學、西澳大學;泰國萱都什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庫克大學、阿姆斯壯大學;緬甸仰光經濟大學;日本大阪產業大學和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等一些高校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不斷開創國際校際合作的新局面。
學校將繼續積極調整學科和專業設定,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雲南省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中心、經濟與管理理論研究中心、經濟與管理政策諮詢服務中心,建成一所規模結構合理,學科優勢明顯,質量效益優良,辦學特色突出,綜合實力較強的多科性教學科研型優秀財經大學,為雲南的經濟社會發展,為國家科教興國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做出更大的貢獻。
1950年3月,共產黨接管國民黨財政廳後,為適應當時急需大批財政會計管理人才的需要,建立了財政幹部訓練班,共培訓了近400名幹部。
1951年初,財政幹部訓練班改為雲南省財政幹部學校,並正式啟用印章。同年6月,財政廳決定財政幹部學校校長由主持財政廳日常工作的副廳長翟昌宗同志兼任。
之後,相繼成立了雲南省商業幹部學校、糧食幹部學校、供銷幹部學校、銀行幹部學校,加上財政幹部學校共有五所幹校(“小幹校”)。
1958年底,中共雲南省委同意財貿系統的五所幹部學校合併,成立雲南省財貿幹部學校(“大幹校”)。
1964年3月,中共雲南省委作出“關於撤銷雲南省財貿幹部學校、恢復建立商業、合作、財政、銀行四個專業幹校”的決定,並確定四所幹校分別由省商業廳、供銷社、財政廳和人民銀行雲南省分行主管。
“文化大革命”中,幾所幹校遭到嚴重破壞,校舍被占用,教師全部下放“五七”幹校勞動。後經有關業務部門積極努力,1973年6月重新恢復糧食幹校、商業幹校和財政金融幹校。
1978年6月19日,中共雲南省委決定將上述三所幹校再度合併,成立雲南省財貿幹部學校,為局一級單位,由省委財貿政治部領導。
1979年3月30日,雲南省革命委員會批准財貿幹部學校開辦財貿大專班,招收大專生(79級學制為兩年,80、81級學制為三年)。實際上是為創辦本科學院作準備。
1981年8月26日,國務院教育部下發《關於增設雲南財貿學院的通知》,批准成立雲南財貿學院,為本科高等學院,由雲南省領導。同年11月7日,省政府會議決定,財貿學院的日常工作由省教委和省委財貿辦公室(“財辦”)管理,以“財辦”管理為主。
雲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的前身是成立於1979年11月的雲南省工業幹部學校。1983年8月,雲南省政府決定將其校名改為“雲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1998年2月,雲南省政府決定並報經教育部批准,雲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與雲南財貿學院合併辦學,成立新的雲南財貿學院。 1999年2月,新的雲南財貿學院成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