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建水紫陶的發展史

特別是安南(越南)信道的開通,海外貿易的湧現和發展,使雲南建水紫陶業得到了穩步的發展。 新中國的建立為雲南陶業譜寫的新的篇章,生產力的恢復,政治、經濟的穩定。 色,俗稱窯變,這種可遇不可求的變化,為雲南建水紫陶奠定的良好的開端,實為鬼斧之作。

雲南省建水紫陶的發展軌跡

1.雲南建水紫陶的發展鐵軌跡
作為建國時期(1953年)命名的四大名陶,雲南建水紫陶有著豐厚的傳統和獨特的文化沉澱。面對這一文化遺產,如何區分其形態,它向世人所展示的魅力何在?它的[顯性]傳統和[隱性]傳統,在向人們訴說著傳統的形式與精神,傾吐著經典與復新的可能。歷史的號角再次吹起,雲南建水紫陶的前世今生不斷浮出了水面。其存在的價值和發展,是具有中國精神的。創造之母哺育了一代代雲陶兒女,多元的途徑也需建立在探索和求知中,傳統的文化同樣要有正確的認知和發揚。
我們所詮釋的陶文化史,都在客觀地試圖較正和敘述。按時間排列與此為順序,經重複的爭論而確認史實。雲南陶瓷業從何而始,史無全載。猶憶元革囊渡江,興青花工藝,盛中原瓷都(景德鎮),大唐時期的南詔國稱建水為步頭,設安南(越南)信道,開水陸通商碼頭,出海東南亞,貨物往來無有不勝,西南絲路由始。雲南的陶瓷史才剛剛顯山露水,粗陶業的燒制在陶瓷業的進步下帶動了雲南紫陶的發展。查前輩整理、撰寫頗有價值的論敘和著作,無一不是在撰寫歷史。但是,同時又看到從來沒有純粹的歷史,今人所述的是人們眼中的歷史。因為,我們回顧歷史,反思傳統,闡釋經典的同時,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反思的本身是為了構築和規劃我們的未來。基於本文在整體上展開的論述,從局部性、階段性的現象選擇與闡述,是為了最終將其納入這一整體中,在敘述雲南建水紫陶過去的同時,也更能清晰地認識雲南建水紫陶的今天。
[ 據現有史料和實物考證,建水紫陶始於清,形成的歷史距今不過百年有餘,源流卻十分久遠。1988年從建水燕子洞古人穴居遺址出土的陶飾、陶墜、陶片和1982年從建水龍岔河西漢古墓出土的陶片,都向現代人展示了距今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和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建水境內曾經有過的古老陶藝。]
2.雲南建水紫陶的生成
中國制陶史為中國精神的體現,是物質文化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制陶業的興盛和衰敗,除了一定時期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因素外。另一方面,也是跟一時的社會、文化、經濟有所關聯。一個地方風土風貌和經濟的變化,也顯示著一定時期人們審美習慣的變化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進程。也正是中原文化和邊緣文化的衝擊、碰撞,產生了綜合性的地域文化。傳統的雲南建水紫陶發展史有其系統性,也有其發展規律和時代特徵。
在大唐南詔時期,中原的朝代更遞和混亂局面,並沒有直接影響到南詔帝國的經濟,政治局面。臣俯大唐。民生得以休養生息。政治上的穩定和經濟上的變化,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開拓步頭(建水)至(越南)信道,建立通商碼頭和水陸交通樞紐,為商品經濟進入東南亞市場打開了便捷的通道。同時,以給南詔政治、經濟中心大理汲取了養份,創造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貿易的繁榮。人口的密集和手工業、商業的興旺,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對制陶業的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安南(越南)信道的開通,海外貿易的湧現和發展,使雲南建水紫陶業得到了穩步的發展。雲南建水紫陶的燒造史上,最初在唐朝南詔時期的步頭(建水)出現了專業從事燒制雲南建水紫陶的村落出現了,碗窯村的出現,改寫了中國陶瓷業的歷史,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蘊育出了雲南建水紫陶這枝奇芭!
3.雲南建水紫陶的多元化發展
在唐朝南詔時期步頭(建水)碗窯村,燒造陶瓷的窯口大量湧現,使雲南建水紫陶的燒制技藝得到提高,陶坯在高溫(1200℃)燒制中,窯氣的變化會形成或出現意外的色彩,燒出紫、黑、紅等色,俗稱窯變,這種可遇不可求的變化為雲南建水紫陶奠定的良好的開端,實為鬼斧之作。元革囊渡江,奠定大元帝國伊始,波斯匠人的隨行,為雲南建水制陶業開創了新紀元,元朝的青花,不但繁榮了海外市場,同樣為中原經濟貿易帶來了蓬渤生機,江西的景德鎮也不過如此,元青花的鼎盛,為元朝經濟帶來動力,窯火熊熊,匠人不疲。
明朝朱元璋熊據中原,策顧西南民生,一度尊從夷人治夷的政治方略。但朝中權臣一直主張改土歸流,納歸中原王化。明洪武一十五年置府治於建水,設臨安府治民,臨安衛治軍,湧現屯墾軍民。大推王化(中原文化),施漢夷通婚,民風文俗大類中州,可見有為數不少的內地人移居至此。中原藝人的燒制技藝又推動了雲南建水紫陶的發展,在青花釉的基礎上又凸現出了青花瓷的燒制技藝,雲南建水紫陶得到了穩固的發展。
4.大清帝國的建立導致雲南建水紫陶先興後衰
大清帝國在政治、經濟上的穩定,使雲南建水紫陶業又翻開了新的一頁,布政司庫文著辦清單上名例上窯、下窯採辦物件,取物應物理所當然。雲南窯口有了民窯、官窯的區別,官方的採辦和燒制,湧現了更多的窯場,大小有數十座。物流的通暢、產品的眾多,手工藝人和商人們都獲得了豐厚的利益。中原先進的手工藝不斷衝擊著本土的手工業,手工業的進步,各地制陶工藝的融合,雲南建水紫陶有了不同地域的陶藝風格,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經濟貿易的發展。產品的豐盛,富庶的滇南建水享有金臨安的贊喻,可見在其在交通樞紐和商貿上的重要性。
在清光緒年間,鴉片經濟的浪潮席捲神州大地,其吸食器物繁雜。建水陶工潘金懷淘洗五色泥土,制—吸食鴉片的斗子,此舉改寫了雲南陶瓷的歷史,為雲南建水紫陶奠定了基石。從粗陶到細陶的演繹,經歷了唐宋的粗陶、元的青花和明的青瓷,清的紫陶工藝在中國陶瓷史上埋下了厚重的一筆。
多元文化的植入為雲南建水紫陶創造了勃勃生機,其獨一無二的工藝特性,在1921年法國巴拿馬獲得國際陶瓷界的贊諭,並獲大獎。作為邊陲重鎮建水的手工藝人來說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向逢春的成就,為雲南陶業開創了新的輝煌,歷史的篇章已為雲南建水紫陶打開了新的一頁。清末隨著內地陶瓷產品的湧入,雲南陶業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衝擊。清政府的無能,導致軍閥割據,各自為政。戰亂不休,課稅日益繁重,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國民經濟受到了重創,雲南陶業一蹶不振。在政權交替時期,政治、經濟發生大混亂,生產力隨之下降,民生得不到保障,導致商品經濟下滑,手工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民國初期建水陶工向逢春為了提高民族抗日熱情,激發陶工從事生產以抗戰勝利為題材的紫陶產品,但這一切都挽回不了中國動盪的時局。
5、新中國的建立為雲南陶業譜寫了新的篇章
新中國的建立為雲南陶業譜寫的新的篇章,生產力的恢復,政治、經濟的穩定。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政方針中,雲南建水紫陶又換髮了生命力,被國家輕工業部評定為四大名陶之一,雲南建水紫陶在中國制陶史上又開創了歷史的新篇章。近70年的風風雨雨、起起落落,雲南陶業的風采已不存在了。在體制改革的大潮中,國民經濟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在文化強國的戰略指引下,雲南建水紫陶又恰入其份地登上了歷史的舞台。雲南陶業的華麗轉身,在中國陶業已久負塵勞,其影響力有一種既遠又近的感覺,文雅與厚重已無從說道,其獨特的製作技藝和藝術風格有別於還原本真,厚積薄發之勢!呼之欲出。
6、雲南建水紫陶的工藝流程
雲南陶業走過了唐宋粗陶、元青花、明青花瓷的工藝歷程,清朝紫陶工藝的突顯,反映出雲南陶業走向多元文化發展的道路。手工藝的進步和發展,體現出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傳統的精神。它的箐華在於五色土的配比,紅色為主基、紫、黃、青、白為配泥,也許還有不為人知的……。篩網過濾、陶缸為容、容者能裝,需捶土攪拌,反覆以瓢淘洗過濾,在洗泥時、以在洗土。泥成絳紅色,細膩猶如膏脂,用石膏盤托出,晾曬濾水,乾濕有度。經陳泥捂醒,揉搓膩滑,握泥於股掌,思器於胸,轉動輪盤拉泥成坯。定型後,再修整光潔以便書寫字畫,潤毫懸肘,繪世間萬象,寫人文景觀。施尖利之鋒於坯,陰陽有致、雕刻力度均勻,線條流暢,凌而不亂。經雕刻後畫不顯實,字寫不真。填泥色於陰陽,現斑拙狼跡,轉盤修拙,方顯山水之色,胎色一體美輪美奐。待坯體乾燥、進窯培燒,在溫度升1000℃至1200℃的過程中,窯氣的變化會形成或出現意外的色彩,燒出紫、黑、紅等
色,俗稱窯變,這種可遇不可求的變化,為雲南建水紫陶奠定的良好的開端,實為鬼斧之作。窯火慢慢熄滅,溫度慢慢退至常溫,成器出窯、觀顯鐵色,粗糙不雅,鉛華盡失。尋河床鵝石、粗、細、膩、滑有之,握石緊壓堅硬陶體,慢慢地由粗到膩的打磨,用磨杵成針的功夫和耐性才能讓陶面明如水、亮如鏡、潔如玉,如膏脂般細膩。無釉拋光是其特色,不用釉料來實現光澤,對於雲南建水紫陶而言是難能可貴的,堪稱陶壇一絕。建陶藝人向逢春的這一創舉,從此改寫了雲南陶瓷的工藝史,因此而成為紫陶藝人的看家技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