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山水寫意技法

這是一部技法書,更是一本寫生集。它記錄著畫家經數十載歷練的傳統功力抒寫對雲南村村寨寨、山山水水的感悟與理解;凝聚著畫家對家鄉山水魂牽夢繞的摯愛之情,因為那是生他、養育他的地方。一塊塊林木蔥蘢的沃土,一縷縷來自熱帶雨林的清風,一曲曲南疆山歌的韻律,一片又一片潔淨無染的綠地,是高雅的節操,是純真的鄉戀,是直抒胸臆的書寫,是酣暢淋漓的潑灑,這是彩墨交融的世界,又是無拘無束的創造。

基本信息

作 者: 楊松

葛 著
出 版 社: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ISBN: 9787805267432
出版時間: 2008-10-01
版 次: 1
頁 數: 94
裝 幀: 平裝
開 本: 8開
所屬分類: 圖書>教材教輔>大學教材教輔

內容簡介

《雲南山水寫意技法》是一部技法書,更是一本寫生集。《雲南山水寫意技法》記錄著畫家經數十載歷練的傳統功力抒寫對雲南村村寨寨、山山水水的感悟與理解;凝聚著畫家對家鄉山水魂牽夢繞的摯愛之情。一塊塊林木蔥蘢的沃土,一縷縷來自熱帶雨林的清風,一曲曲南疆山歌的韻律,一片又一片潔淨無染的綠地,是高雅的節操,是純真的鄉戀,是直抒胸臆的書寫,是酣暢淋漓的潑灑,這是彩墨交融的世界,又是無拘無束的創造。雪山梯田的靜寂、雲嶺村寨的質樸、瀘沽湖上的神秘、版納風光的旖旎、香格里拉的蔥鬱、茶馬古道的崎嶇,都在他的筆下別有一番情境。作者線上的曲折與變化之間,在墨的濃淡虛實之間,在色彩冷暖交替的幻化之間,在傳統與現代圖式的轉換之間,用筆、用情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彩雲之南”土地上的故事。

作者簡介

楊松葛,1966年生於雲南省昭通市綏江縣。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高研班山水畫專業結業。長期致力於雲南山水畫技法的研究,於20世紀90年代初先後在雲南、四川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被文化部藝術中心授予“優秀人民藝術家”稱號,被眾多專業美術院校邀請講學。現為雲南省警察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雲南省麗江古城畫院藝術創作顧問、雲南省紅河畫院院士、四川省樂山大佛畫院副院長。出版有《楊松葛寫意小品集》、《紅河風光·楊松葛山水畫》大型掛曆、《紅河長卷》中國畫郵票名信片(國家郵政局發行)、《楊松葛水墨寫生之麗江》名信片(麗江郵政局發行)、《楊松葛扇面小品書籤精選》(紅土傳人文化出品)、《中國跨世紀美術家楊松葛專輯》(四川美術出版社)、《中國當代名家楊松葛藝術檔案》(香港東方藝術中心)等。

目錄

第一章 山水畫創作的三大步驟
一、情景寫生
二、意象造景
三、八面出鋒
第二章 山水畫基本功的訓練
一、山水畫臨摹的目的與方法
二、山水畫寫生的目的與方法
三、樹木的寫生練習
四、山石的寫生練習
五、少數民族建築、民居的寫生練習
六、少數民族人物、情景的素材收集
第三章 寫意山水創作思想
一、寫意山水畫的意境、格調與情趣
二、寫意山水畫的構圖法則
三、寫意山水畫的題款、鈐印
四、寫意山水畫與攝影、版畫、水彩畫、書法的聯繫
第四章 寫意山水畫創作技法
一、創作中的用筆
二、創作中的用墨
三、創作中的用水
四、創作中的用色
第五章 雲南特色地域山水畫創作
一、迪慶高原
二、麗江古城
三、羅平風光
四、蒼山洱海
五、傣鄉風情
六、烏蒙神韻
七、哈尼梯田
八、楚雄彝鄉
九、紅土石林
十、怒江峽谷
第六章 作品欣賞

序言

《雲南山水寫意技法》書稿,我一夜讀完了。掩卷長思,我仿佛與作者一起從迪慶高原、烏蒙大山、羅平風光、麗江古城、蒼山洱海、哈尼梯田、傣鄉竹樓、紅土石林、怒江峽谷一一走過,被那裡的景色所感動,被那裡的風光所迷醉。這是一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卻是古今畫人很少涉足的領域。在歷史畫卷的回望中思今考古,有表現北方山勢雄強蒼莽的“北宗”畫派,也有描繪南方景致秀潤華滋的“南宗”山水。屈指可數,還有表現北國風光的冰雪山水,表現江南水鄉的水墨山水,表現黃土高坡的西北山水,表現灕江風光的桂林山水……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但是,像楊松葛那樣寄深情於筆端,全方位地打造“雲南山水”畫風,多層次地標立富於西南邊陲地域特色的山水畫,尚無前人,可謂獨步畫壇,超群拔倫。這是一種智慧,這是一種才情,只有具有遠見卓識的藝術家才有可能發現這廣袤迷人的遠古和未來的迴環處,才能創造出中國山水畫中最美麗、最深情的篇章。
這是一部技法書,更是一本寫生集。它記錄著畫家經數十載歷練的傳統功力抒寫對雲南村村寨寨、山山水水的感悟與理解;凝聚著畫家對家鄉山水魂牽夢繞的摯愛之情,因為那是生他、養育他的地方。一塊塊林木蔥蘢的沃土,一縷縷來自熱帶雨林的清風,一曲曲南疆山歌的韻律,一片又一片潔淨無染的綠地,是高雅的節操,是純真的鄉戀,是直抒胸臆的書寫,是酣暢淋漓的潑灑,這是彩墨交融的世界,又是無拘無束的創造。雪山梯田的靜寂、雲嶺村寨的質樸、瀘沽湖上的神秘、版納風光的旖旎、香格里拉的蔥鬱、茶馬古道的崎嶇,都在他的筆下別有一番情境。他線上的曲折與變化之間,在墨的濃淡虛實之間,在色彩冷暖交替的幻化之間,在傳統與現代圖式的轉換之間,用筆、用情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彩雲之南”土地上的故事。
顯然,這些生動自然、充滿生機、如歌如詩的畫面不是在畫室里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畫家遵循“造化為師”的古訓,在對大自然的深刻認識和真切感悟中獲得的。正如唐代大詩人陸游所說“村村有畫本,處處有詩材”,只有到大自然中,到真山實水中,才能窺見大自然的真諦,才能開闊自己的胸襟,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楊松葛筆下的山水並非是對自然的描摹、再現,而是通過“情景寫生”積累素材,經過“意象造景”的心性處理,再以“八面出鋒”的筆墨恣肆縱橫、墨色並舉來提煉山水意象,來調動筆墨的運用,將自然場景化裁成一己胸中丘壑,完成從物象到心象的提升。這是他特有的創作方法,也是他寫意山水畫技法的核心環節,不強調作畫步驟和具體畫法,而是通過各種圖例的參照比較,將技法講解結合在資料性、知識性、欣賞性之中,從自身實踐的角度,條分縷析,來闡釋山水理法的堂奧,開啟讀者的創造力,應是這部書稿的卓犖之處。

後記

今天是公元2008年5月21日,是此書最後一幅作品完成且全書完稿的日子,同時也是四川漢川大地震之後的全國哀悼日。
此書在5月12日之前我已基本完成文字的校對工作,書中六十幾幅插圖已完成了五十多幅。原計畫餘下幾幅插圖將在十日內能全部完成,但5月12日的大地震打亂了我的全部計畫,不停的餘震讓我無法呆在工作室內作畫。與妻兒在河邊露宿了三夜之後,我便離開妻兒到樂山廣場去參加樂山市文聯主辦、樂山市大佛畫院和丹青齋承辦的書畫家義賣捐贈災區活動。直到這幾日才排除干擾(其實此期間也有不下三十幾次的有感餘震),回到不太安全的工作室,完成了我餘下的作品。
我此時的心情是複雜的,沉重和悲壯讓我感受不到完成本書稿後的喜悅,從5月12日至今我已記不清被抗震救災感人的場景感動得哭泣過多少次,連此時我握筆的手也在不停地擦拭著眼淚。
短短的十天,讓我更多地理解了人生的意義。自己親眼所見的許多場景和事件,讓我感受到中華民族這個多災多難而永不倒下的民族是多么的偉大和可敬。我以我是這個民族中的一員而感到自豪。我生在雲南,成長在四川,將來的日子應更加努力地去生活、工作。我們不能給雲南丟臉,不能給四川丟臉,更不能給中國人丟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更深地理解了這句在幼稚園時就知道了的名言。藝術家是為人類建造精神家園的建築師,作為畫家我們應該有一顆善良的心、正直的心、感恩的心。國家民族和諧、進步、發展是我們的目標和希望。
正如嘉州畫派創始人李瓊久先生所言:“一個正直的人不一定是藝術家,而一個藝術家必須是一個正直的人。”這也將是我一生信奉的格言和做人的標準。
我從心底里吶喊:“逝者安心!生者努力!要以自己的行動去踐行自己是一個優秀的中國人!這樣才將無愧於我們的同胞和祖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