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仙彝族鄉

雲仙彝族鄉

雲仙彝族鄉隸屬於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是原雲仙鄉與原震東鄉與2006年3月18日合併後新成立的,俗稱“大蘆山”,位於普洱市思茅區西北部,距思茅城57公里,東北與寧洱縣德化鄉相連;東南與南屏鎮相連;西南至南邦河和普洱大河與六順鄉隔河相望;西北至小黑河江與景谷縣碧安、益智鄉相接壤。全鄉國土面積678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圖)雲仙彝族鄉雲仙彝族鄉

鄉境內地形南北長、東西窄,地勢西部高,東部低。最高海拔為大蘆山2154米,為思茅區最高峰;最低海拔為小黑江邊南宋河口680米;相對高差達1475米。重要河流有普洱大河、南邦河、罵木河、挖令河、熱水河、順揚河、洗臉河、硝塘河芒腰河,水利資源較豐富,但利用甚微。喀斯特地貌特徵明顯,地表多為赤紅壤和紫色土,耕地面積51900畝,占國土總面積的5.1%。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烤菸、咖啡、芒果、茶葉、花生、松脂等、小米辣、橡膠、蔬菜;畜牧業主要養殖黃牛、水牛、山羊、豬、蘆山烏骨雞為主。

有茨箐河、田壩、曼東、大尖山、黃草壩、黃果園、丫巴山、小洪壩塘、上大田、下大田、漢塘山、下坡頭、松山林、營盤山14個水庫。有83個小組受益於自來水。12個行政村通了公路,116個村民小組通了簡易公路。全部行政村通了電,開通了行動電話。現有一所初級中學,1所中心國小,9所村小(其中1所村完小),教職工140人,在校學生187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有衛生、農牧、林業、土地、公安、供電、水利、信用、糧油、烤菸工作站(或所)。

資源

(圖)雲仙彝族鄉雲仙彝族鄉

雲仙鄉國土面積67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78%,山川秀麗,河流縱橫,雨量充沛,氣候適然,資源豐富。

土地資源

全鄉土地總面積678平方公里,其中國耕地面積13027畝,農民人均耕地面積3.3畝。

氣候資源

全鄉平均氣溫18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乾濕季分明,立體氣候明顯,適合糧油、牧、果、茶等產業的發展。

水資源

雲仙鄉水資源豐富,地表水系較大的有普洱大河、罵木河。全年降水量一般在1400至1700毫米之間。

生物資源

種植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蠶豆、碗豆、薯類和烤菸、花生、大豆等。經濟林果主要有茶、咖啡、板栗、桃、梨、竹等。森林樹種主要有思茅松、核桃樹、樟木、紅春、錐栗、木荷、水東瓜、棠梨等40種以上。全鄉林地面積794700畝,森林覆蓋率為78%。野生動物資源有麂子、野豬、熊、岩羊、九節狸、野雞、野貓、貓頭鷹、啄木鳥、布穀鳥、斑鳩、畫眉等。

礦產資源

主要礦藏有石灰石等。

農村經濟

(圖)雲仙彝族鄉雲仙彝族鄉

雲仙鄉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747.8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228.25萬元,占總收入的46.9%;畜牧業收入 1178.75萬元,占總收入的24.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26227頭,肉牛1583頭,肉羊3904頭);漁業收入17.98萬元,占總收入的0.4%;林業收入803.15萬元,占總收入的16.9%;第二、三產業收入456.35萬元,占總收入的9.6%。農民人均純收入1388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種養殖業為主。

特色產業

(圖)小米辣 小米辣

農業

2006年完成水稻種植面積13318畝,推廣種植玉米面積15589畝,完成冬季農業開發面積21432畝,訂單農業1360畝。

畜牧業

順利實施了“151”工程,以養殖生豬、黑山羊、蘆山烏骨雞黃牛為主,2006年,畜牧業總產值達2166萬元。

茶葉

全鄉共有茶葉種植面積2962餘畝,主要分布在團山村、大石頭村、大箐村,產值達180多萬元。

烤菸

該產業為雲仙鄉支柱產業,主要分布在“腰帶路”一線,2006年全鄉共有6個村46個村民小組600多戶農戶種植烤菸4369畝,共交售菸葉13240擔,實現總產值720萬元。

五、林產業:全鄉林地面積794706畝,以松脂和原木生產為主,產值達789萬元。

小米辣

主要以桃子樹村為中心,輻射周圍幾個村,已初具規模,並成立了桃子樹村小米辣生產經營協會,面積達1360畝,產值達164.7萬元。

其他產業

咖啡產業面積達3526畝,產值達122萬元,橡膠產業目前發展到1833畝。

人文地理

(圖)彝族文娛 彝族文娛

雲仙鄉境內大蘆山頂上有一個天然岩洞,傳說洞裡居住過仙人,當地人就管它叫仙人洞,“雲仙”也因此得名。又因大蘆山為思茅區內海拔最高的山,最高峰為2154米,雲仙鄉也俗稱“大蘆山”。轄區面積678平方公里,擁有林地794706畝,海拔在680—2154米之間,平均氣溫在17℃—20℃之間,降雨量在1400—1700毫米之間,年平均日照2000小時,屬典型的山區立體氣候,適宜種植茶葉、咖啡、烤菸、水稻、玉米、小米辣等。

雲仙鄉是個漢、彝、傣、佤等多民族雜居的大鄉,全鄉共有10餘種少數民族,其中漢族11426人,彝族4850人,其他民族894人。

彝族是雲仙鄉主體民族,彝族能歌善舞,男女老少都喜歡唱山歌,流行的舞蹈有跳笙、三跺腳、拖慢步、龍擺尾等。常用的樂器有三弦、笛子、口弦等,往往邊奏樂器邊唱邊跳。彝族的節日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最為隆重。

傣族也是雲仙鄉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能歌善舞、熱情好客是傣族人民最大的特點,特別每年的潑水節,傣族同胞都會穿上盛裝,聚集到罵木村歡度他們最隆重的節日,唱歌、跳舞、潑水嬉戲、擺傣宴招待遠方的客人。

漢族是雲仙鄉人數最多的民族之一,注重禮儀,尊長愛幼、熱情好客是雲仙鄉人民的優良傳統。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為雲仙鄉的四大節日。

基礎設施

(圖)集貿市場集貿市場

2006年全鄉通水、通電、通路的村民小組85個,達73%;全鄉鄉村道路150公里,村組道路360公里;建有沼氣池2198口,建有小水窖2800口;全鄉水利化程度達20%;中國移動通訊公司基站、聯通通訊公司基站、小靈通基站均已建成,行動電話數字網路覆蓋全鄉;電視基本普及,實現了與縣城有線電視的聯網。

雲仙鄉有農村集貿市場2個,分別是黃竹林村委會的大蘆山集貿市場,罵木村委會的罵木集貿市場,大蘆山集貿市場位於鄉政府所在地,該市場占地面積300餘平方米,覆蓋雲仙鄉的黃竹林、乾壩、蘆山、桃子樹、大地、團山6個村委會,覆蓋人口10259餘人;罵木集貿市場距鄉政府所在地27公里的罵木村委會,該市場占地面積200平方米,覆蓋罵木、挖令、壩塘、大石頭、大箐、曼東山6個村委會,覆蓋人口6000餘人;逢每月13、14日是雲仙鄉的趕集日。農村集貿市場為農民銷售各種農產品,採購生活、生產用品提供了方便,保證了農村商品的有效流通,對全鄉農村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

文化教育

(圖)雲仙彝族鄉雲仙彝族鄉

有鄉文化站1個,村組文化室15個,圖書2500冊,基本能滿足村民對學習科技、文化知識的需求。

2006年底全鄉共有中心國小1所,村級國小9所(其中完小1所),教職工97人,在校生1363人;中學1所,教職工43人,在校生516人。2006年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100%,畢業率達100%。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鞏固和提升。

招商引資

(圖)雲仙彝族鄉雲仙彝族鄉

全面貫徹落實招商引資政策,完善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利用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本著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則,做好對外招商引資工作。

全鄉共引進客商2家,在我鄉餐飲業、種養殖投資等,引進協定資金20萬元,到位資金20萬元。

新農村建設

(圖)雲仙彝族鄉雲仙彝族鄉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雲仙鄉2006年在乾壩村羊皮寨、罵木移民新村2個區級示範點,新寨山小組、雲盤山小組、小團山小組、河邊一組、挖令小組、大樹腳小組五個鄉級示範點,共投入資金100多萬元,以村容村貌、叉叉房改造和村組道路硬化、亮化、美化、綠化以及公共場所、公廁、垃圾池等為建設內容,積極實施新農村建設。道路硬化8000米;建文化活動室1間;建公廁2個;建垃圾池22個;修改飲水管道7公里;牆體美化1900平方米;同時種植各種綠化樹,做好了路燈亮化。

扶貧開發

(圖)雲仙彝族鄉雲仙彝族鄉

2006年,全鄉共實施扶貧項目2個,扶貧資金30萬元,實施了2個村民小組的村組道路硬化、沼氣池“三配套”、家庭庭院美化、文化室、村衛生室等建設內容,同時鄉人民政府積極向上級申報了2007年該鄉扶貧項目22個,申報扶持資金660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