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球蟲病

雞球蟲病

雞球蟲病 (Coccidiosis in Chicken)是雞常見且危害十分嚴重的寄生蟲病,是由一種或多種球蟲引起的急性流行性寄生蟲病。它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驚人的。10~30日齡的雛雞或 35~60日齡的青年雞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可高達80%。病癒的雛雞生長受阻,增重緩慢;成年雞一般不發病,但為帶蟲者,增重和產蛋能力降低,是傳播球蟲病的重要病源。

基本信息

疾病簡介

雞球蟲病(Coccidiosis in Chicken)是雞常見且危害十分嚴重的寄生蟲病,它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驚人的。雛雞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均較高。病癒的雛雞生長受阻,增重緩慢;成年雞多為帶蟲者,但增重和產蛋能力降低。

病原學

概述

病原為原蟲中的艾美耳科艾美耳屬的球蟲。世界各國已經記載的雞球蟲種類共有13種之多,我國已發現9個種。不同種的球蟲,在雞腸道內寄生部位不一樣,其致病力也不相同。柔嫩艾美耳球蟲(Eimeria tenella)寄生於盲腸,致病力最強;毒害艾美耳球蟲(E.necatrix)寄生於小腸中三分之一段,致病力強;巨型艾美耳球蟲(E.maxima)寄生於小腸,以中段為主,有一定的致病作用;堆型艾美耳球蟲(E.acervulina)寄生於十二指腸及小腸前段,有一定的致病作用,嚴重感染時引起腸壁增厚和腸道出血等病變;和緩艾美耳球蟲(E.mitis)、哈氏艾美耳球蟲(E.hagani)寄生在小腸前段,致病力較低,可能引起腸黏膜的卡他性炎症;早熟艾美耳球蟲(E.praecox)寄生在小腸前三分之一段,致病力低,一般無肉眼可見的病變。布氏艾美耳球蟲(E.brunetti)寄生於小腸後段,盲腸根部,有一定的致病力,能引起腸道點狀出血和卡他性炎症;變位艾美耳球蟲(E.mivati)寄生於小腸、直腸和盲腸,有一定的致病力,輕度感染時腸道的漿膜和黏膜上出現單個的、包含卵囊的斑塊,嚴重感染時可出現散在的或集中的斑點。

雞球蟲的發育

雞球蟲的發育要經過三個階段:

①無性階段,在其寄生部位的上皮細胞內以裂殖生殖進行;

②有性生殖階段,以配子生殖形成雌性細胞、雄性細胞,兩性細胞融合為合子,這一階段是在宿主的上皮細胞內進行的;

③孢子生殖階段,是指合子變為卵囊後,在卵囊內發育形成孢子囊和子孢子,含有成熟子孢子的卵囊稱為感染性卵囊。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在宿主體內進行,稱內生性發育。孢子生殖在外界環境中完成,稱外生性發育。雞感染球蟲,是由於吞食了散布在土壤、地面、飼料和飲水等外界環境中的感染性卵囊而發生的。

雞球蟲的感染過程

糞便排出的卵囊,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約經1~2d發育成感染性卵囊。這種卵囊被雞吃了以後,子孢子游離出來,鑽入腸上皮細胞內發育成裂殖子、配子、合子。合子周圍形成一層被膜,被排出體外。雞球蟲在腸上皮細胞內不斷進行有性和無性繁殖,使上皮細胞受到嚴重破壞,遂引起發病。

流行病學

各個品種的雞均有易感性,15~50日齡的雞發病率和致死率都較高,成年雞對球蟲有一定的抵抗力。病雞是主要傳染源,凡被帶蟲雞污染過的飼料、飲水、土壤和用具等,都有卵囊存在。雞感染球蟲的途徑主要是吃了感染性卵囊。人及其衣服、用具等以及某些昆蟲都可成為機械傳播者。

飼養管理條件不良,雞舍潮濕、擁擠,衛生條件惡劣時,最易發病。在潮濕多雨、氣溫較高的梅雨季節易爆發球蟲病。

球蟲孢子化卵囊對外界環境及常用消毒劑有極強的抵抗力,一般的消毒劑不易破壞,在土壤中可保持生活力達4~9個月,在有樹蔭的地方可達15~18個月。但雞球蟲未孢子化卵囊對高溫及乾燥環境抵抗力較弱,36℃即可影響其孢子化率,40℃環境中停止發育,在65℃高溫作用下,幾秒鐘卵囊即全部死亡;濕度對球蟲卵囊的孢子化也影響極大,乾燥室溫環境下放置1天,即可使球蟲喪失孢子化的能力,從而失去傳染能力。

臨床症狀

病雞精神沉鬱,羽毛蓬鬆,頭捲縮,食慾減退,嗉囊內充滿液體,雞冠和可視黏膜貧血、蒼白,逐漸消瘦,病雞常排紅色葫蘿蔔樣糞便,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蟲,開始時糞便為咖啡色,以後變為完全的血糞,如不及時採取措施,致死率可達50%以上。若多種球蟲混合感染,糞便中帶血液,並含有大量脫落的腸黏膜。

急性球蟲病:

精神、食欲不振,飲欲增加;被毛粗亂;

腹瀉,糞便常帶血;

貧血,可視黏膜、雞冠、肉垂蒼白;脫水,皮膚皺縮;

生產性能下降;嚴重的可引起死亡,死亡率可達80%,一般為20-30%。恢復者生長緩慢。

慢性球蟲病:

見於少量球蟲感染,以及致病力不強的球蟲感染(如堆型、巨型艾美耳球蟲)。拉稀,但多不帶血。生產性能下降,對其它疾病易感性增強。

病理變化

病雞消瘦,雞冠與黏膜蒼白,內臟變化主要發生在腸管,病變部位和程度與球蟲的種別有關。

柔嫩艾美耳球蟲主要侵害盲腸,兩支盲腸顯著腫大,可為正常的3~5倍,腸腔中充滿凝固的或新鮮的暗紅色血液,盲腸上皮變厚,有嚴重的糜爛。毒害艾美耳球蟲損害小腸中段,使腸壁擴張、增厚,有嚴重的壞死。在裂殖體繁殖的部位,有明顯的淡白色斑點,黏膜上有許多小出血點。腸管中有凝固的血液或有葫蘿蔔色膠凍狀的內容物。

巨型艾美耳球蟲損害小腸中段,可使腸管擴張,腸壁增厚;內容物粘稠,呈淡灰色、淡褐色或淡紅色。

堆型艾美耳球蟲多在上皮表層發育,並且同一發育階段的蟲體常聚集在一起,在被損害的腸段出現大量淡白色斑點。

哈氏艾美耳球蟲損害小腸前段,腸壁上出現大頭針頭大小的出血點,黏膜有嚴重的出血。

若多種球蟲混合感染,則腸管粗大,腸黏膜上有大量的出血點,腸管中有大量的帶有脫落的腸上皮細胞的紫黑色血液。

診斷

生前用飽和鹽水漂浮法或糞便塗片查到球蟲卵囊,或死後取腸黏膜觸片或刮取腸黏膜塗片查到裂殖體、裂殖子或配子體,均可確診為球蟲感染,但由於雞的帶蟲現象極為普遍,因此,是不是由球蟲引起的發病和死亡,應根據臨診症狀、流行病學資料、病理剖檢情況和病原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防治

成雞與雛雞分開餵養,以免帶蟲的成年雞散播病原導致雛雞爆發球蟲病。

加強飼養管理:保持雞舍乾燥、通風和雞場衛生,定期清除糞便,堆放;發酵以殺滅卵囊。保持飼料、飲水清潔,籠具、料槽、水槽定期消毒,一般每周一次,可用沸水、熱蒸氣或3%~5%熱鹼水等處理。據報導:用球殺靈和1∶200的農樂溶液消毒雞場及運動場,均對球蟲卵囊有強大殺滅作用。每千克日糧中添加0.25~0.5mg硒可增強雞對球蟲的抵抗力。補充足夠的維生素K和給予3~7倍推薦量的維生素A可加速雞患球蟲病後的康復。

免疫預防:據報導,套用雞胚傳代致弱的蟲株或早熟選育的致弱蟲株給雞免疫接種,可使雞對球蟲病產生較好的預防效果。亦有人利用強毒株球蟲採用少量多次感染的涓滴免疫法給雞接種,可使雞獲得堅強的免疫力,但此法使用的是強毒球蟲,易造成病原散播,生產中應慎用。此外有關球蟲疫苗的保存、運輸、免疫時機、免疫劑量及免疫保護性和疫苗安全性等諸多問題,均有待進一步研究。

藥物防制:迄今為止,國內外對雞球蟲病的防制主要是依靠藥物。使用的藥物有化學合成的和抗生素兩大類,從1936年首次出現專用抗球蟲藥以來,已報導的抗球蟲藥達40餘種,現今廣泛使用的有20種。中國養雞生產上使用的抗球蟲藥品種,包括進口的和國產的,共有十餘種。

氯苯胍:預防按30~33 mg/kg濃度混飼,連用1~2個月,治療按60~66mg/kg混飼3~7d,後改預防量預以控制。

氯羥吡啶(可球粉,可愛丹):混飼預防濃度為125~150 mg/kg,治療量加倍。育雛期連續給藥。

氨丙啉:可混飼或飲水給藥。混飼預防濃度為100~125mg/kg, 連用2~4周;治療濃度為250 mg/kg,連用1~2周,然後減半,連用2~4周。套用本藥期間,應控制每千克飼料中維生素B1的含量以不超過10 mg為宜,以免降低藥效。

用加強氨丙啉預防,按66.5~133 mg/kg濃度混飼,治療濃度加倍。強效氨丙啉和特強效氨丙啉的用法同加強氨丙啉,但產蛋雞限用。

硝苯醯胺(球痢靈):混飼預防濃度為125 mg/kg, 治療濃度為250~300 mg/kg,連用3~5d。

呋喃唑酮(痢特靈)可混飼或飲水給藥。預防濃度為100~200 mg/kg, 連用1 周,停藥2~3d,如此重複使用;治療濃度為300~400 mg/kg,連用1周,再改用預防量。使用本藥必需注意與飼料或飲水混合均勻。

莫能黴素:預防按80~125 mg/kg濃度混飼連用。與鹽黴素合用有累加作用。

鹽黴素(球蟲粉,優素精):預防按60~70 mg/kg濃度混飼連用。

奈良菌素:預防按50~80 mg/kg濃度混飼連用。與尼卡巴嗪合用有協同作用。

馬杜拉黴素(抗球王、杜球、加福):預防按5~6 mg/kg濃度混飼連用。

阿波殺:按40~60 mg/kg濃度混飼或飲水給藥均可。

常山酮(速丹):預防按3 mg/kg濃度混飼連用至蛋雞上籠,治療用6 mg/kg混飼連用1周,後改用預防量。

尼卡巴嗪:混飼預防濃度為100~125mg/kg ,育雛期可連續給藥。

殺球靈:主要作預防用藥,按1 mg/kg濃度混飼連用。

百球清:主要作治療用藥,按25~30 mg/kg濃度飲水,連用2d。

磺胺類藥:對治療已發生感染的優於其他藥物,故常用於球蟲病的治療。

常用的磺胺藥有:

複方磺胺-5-甲氧嘧啶(SMD-TMP),磺胺喹惡啉(SQ),磺胺間二甲氧嘧啶(SDM),磺胺間六甲氧嘧啶(SMM,DS—36,制菌磺),磺胺二甲基嘧啶(SM2),磺胺氯吡嗪,磺胺增效劑—二甲氧苄氨嘧啶(DVD)或三甲氧苄氨嘧啶(TMP)

治療

治療球蟲病的時間越早越好,因為球蟲的危害主要是在裂殖生殖階段,若不晚於感染後96h,則可降低雛雞的死亡率。

藥物選擇順序:地克珠利或者中藥---離子類---常山酮---磺胺類。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藥物選擇時往往比較盲目,加之球蟲發病時,球蟲繁殖處於那個階段不宜判斷,因此在選擇藥物時要選擇抗球蟲譜比較廣,作用繁殖周期比較廣的藥物,也就是要聯合用藥。

預防

1、連續用藥法:此法用於短期飼養的肉用仔雞,從7天至上市前0--5天連續用藥,以完全抑制球蟲卵囊的形成,缺點是用藥多,成本高。

2、輪換法:每2~3個月更換一種球蟲藥,抗藥性產生較慢,抗球蟲藥使用壽命長。

3、穿梭法:小雞用化學合成藥,後期用聚醚類藥或輪換法+穿梭法。

參考預防程式

小雞階段宜選用高效且不影響抗球蟲免疫力建立的藥物

中雞階段宜選用對盲腸球蟲病有特效的藥物。

大雞階段宜選用對小腸球蟲病有特效的藥物。

小雞階段:克球(綠簽)

中雞階段:克球(藍簽)(球舒寶、球倍優)

大雞階段:球舒克(博美欣)

專家建議

鑒於球蟲繁殖周期為7天,為了更高效、更快捷的治療球蟲疾病,專家建議從第一天投藥算起,間隔7天再投服一療程藥物,這樣可以有效防止球蟲病的復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