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大腸桿菌病

概述

雞大腸桿菌病(Avian Colibacillosis)是由埃希氏大腸桿菌引起的細菌性傳染病。近年來在生產中較多發生,也較難防治,給養雞業造成極大的損失。本病的臨診表現形式十分複雜多樣。當前危害最烈的是急性敗血型,次為卵黃性腹膜炎、生殖器官病。

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大腸埃希氏桿菌(Escherichia coli)。本菌為革蘭氏陰性的短小桿菌,不形成芽胞,有的有莢膜,大小為2~3µm×0.6µm,一般有周鞭毛,大多數菌株具有運動性。
本菌對外界環境因素的抵抗力屬中等,對物理和化學因素較敏感,55℃ lh或60℃ 20min被殺死,120℃高壓消毒立即死亡。在畜禽舍內,大腸桿菌在水、糞便和塵埃中可存活數周或數月之久。本菌對石炭酸和甲酚高度敏感,但粘液和糞便的存在會降低這些消毒劑的效果。
大腸桿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可以說凡是有哺乳類動物和禽類活動的環境,其空氣、水源和土壤中均有本菌存在的可能。
大腸桿菌的血清型極多。例如,有文獻說,菌體抗原(0)141個、莢膜抗原(K)89個、鞭毛抗原(H)49個;另一文獻則認為,O抗原146個、K抗原91個和H抗原49個。兩者均認為禽類中最常見的血清型是01、02和O78。
過去認為大腸桿菌是一種條件性的病原菌,近年研究結果表明,上述認識業已過時。現在認為按致病力大小可將其劃分為:致病性、非致病性和條件性3種類型。我們近年在廣東省調查的結果說明,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血清型,同一地區不同雞場有不同血清型,甚至同一雞場同一雞群可以同時存在多個血清型。目前廣東省已分離鑑定的雞的致病性大腸桿菌血清型27個,它們是:01、02、04、06、08、022、026、033、043、045、053、065、071、074、075、078、086、089、093、 Ol03、0106、Ol07、0119、0132、0143、0145和0147。其他省區研究者報導與此不同的血清型23個,它們是:07、064、068、073、066、088、015、020、029、055、091、O111、0113、060、0101、014、050、084、090、092、0133、0146和035。這就是說,目前我國已報導的雞的致病性大腸桿菌血清型50個。

流行病學

80年代以來,雞的大腸桿菌病不斷在我國蔓延和擴散。據統計,廣東、江蘇、吉林、青海、河南、北京、湖南、湖北、黑龍江、福建、貴州、甘肅、遼寧、西藏、內蒙古、雲南、河北、山東、廣西等省(市、自治區)已陸續報導本病的發生,足以證明本病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其對養禽業發展構成的威脅,不可等閒視之。
我們在廣東省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不同季節、不同地區、不同品種和不同齡期的雞群中均有本病發生。
1.發病日齡一般報導中,幼雛和中雛發生較多。發病較早的為4日齡、7日齡和9~10日齡,通常以1月齡前後的幼雞發病為多。日齡較大的雞也會發生,有時也可造成嚴重損失,如深圳一大型雞場的石岐雜黃羽肉雞,從80日齡上槽育肥開始發生本病,每天死亡0.27%~0.40%,直至上市出口,每天損失近千元。一些研究者報導,成雞特別是產蛋雞發生本病,除死亡造成直接損失外,產蛋量下降以及防治本病花費的人力物力等,使經濟損失頗為慘重。
2.發病率和死亡率視血清型及菌株的毒力、有無並發或繼發病、採取措施是否及時有效而差異頗大。從文獻資料看,發病率為11%~69%;死亡率為3.8%~72.9%;致死率為40.2%~90.3%。
3.發病季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末春初較為多見。如果飼養密度大,場地舊、環境已被嚴重污染者,則本病可以隨時發生。
4.傳染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
(1)消化道:飼料和飲水為本菌污染,尤以水源被污染引起發病最為常見;
(2)呼吸道:沾有本菌的塵埃被易感雞隻吸入,進入下呼吸道後侵入血流而引起;
(3)蛋殼穿透種蛋產出後為糞便等髒物沾污,在蛋溫降至環境溫度的過程中,蛋殼表面污染的大腸桿菌很容易穿透蛋殼進入蛋內,這種種蛋常於孵化後期引起死胚,或剛孵出的小雞即發生本病;
(4)交配:患本病的公、母雞與易感雞交配可以傳播本病;
(5)經蛋傳播:患有大腸桿菌性輸卵管炎的母雞,在蛋的形成過程中本菌即可進入蛋內,這樣就造成本病經蛋垂直傳播,此種傳播途徑不容忽視。
在眾多的傳播途徑中,各地區各雞場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找出主要傳播途徑,加以控制,對本病的防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病常易成為其他疾病的並發病或繼發病。例如,雞群中如果存在有慢性呼吸道病、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病、葡萄球菌病、黑頭病(盲腸肝炎)或球蟲病時,常並發或繼發大腸桿菌病,其中又以慢性呼吸道病並發或繼發本病最為常見。

臨床症狀

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疾病在臨診上表現極其多樣化。現僅就文獻報導的歸納如下。
1.急性敗血型 病雞不顯症狀而突然死亡;或症狀不明顯;部分病雞離群呆立,或擠堆,羽毛松亂,食慾減退或廢絕,排黃白色稀糞,肛門周圍羽毛污染。發病率死亡率較高。這是目前危害最大的一個型。通常所說的雞大腸桿菌病指的就是這個型。對本型的診斷主要靠臨診時剖檢死、病雞隻,肉眼觀察病理變化作出。
2.卵黃性腹膜炎 又稱“蛋子瘟”。這是籠養蛋雞的一種重要疾病。病雞的輸卵管常因感染大腸桿菌而產生炎症,炎症產物使輸卵管傘部粘連,漏斗部的喇叭口在排卵時不能打開,卵泡因此不能進入輸卵管而跌入腹腔而引發本病。廣泛的腹膜炎產生大量毒素,可引起發病母雞死亡。不少蛋雞場或種雞場常因本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此種死、病母雞,外觀腹部膨脹、重墜。
3.輸卵管炎 多見於產蛋期母雞。輸卵管充血、出血,或內有多量分泌物,產生畸形蛋和內含大腸桿菌的帶菌蛋,嚴重者減蛋或停止產蛋。
4.腸炎 病雞肛門下方羽毛潮濕、污穢、粘連,這是本菌引起腹瀉的一種徵兆。
5.生殖器官病 患病母雞卵泡膜充血,卵泡變形,局部或整個卵泡紅褐色或黑褐色,有的硬變,有的卵黃變稀。有的病例卵泡破裂,輸卵管黏膜有出血斑和黃色絮狀或塊狀的乾酪樣物;公雞睪丸膜充血,交媾器充血、腫脹。從上述病變器官均可分離到致病性大腸桿菌。還有報導,本菌會引起母雞卵泡囊腫。
6.關節炎或足墊腫 幼、中雛感染居多。一般呈慢性經過,病雞關節腫脹,跛行,從此類病雞的關節或足墊中常可分離到大腸桿困。
7.肉芽腫 部分成雞感染本菌後常在腸道等處產生大腸桿菌性肉芽腫。十二指腸和盲腸等部位以及偶爾在肝和脾臟產生肉芽腫,病變可從很小的結節到大塊組織壞死。
8.死胚和孵化率低下 本菌經蛋傳播或穿透蛋殼進入蛋內的情況下,即可發生。
9.蛋黃囊炎和臍炎 指幼雞的蛋黃囊、臍部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症。主要發生於孵化後期的胚胎及1~2周齡的雛雞,死亡率為3%~10%,甚者高達40%。表現為蛋黃吸收不良,臍部閉合不全,腹部脹大下垂等異常變化。引起本病的病因相當複雜,但據報導,以大腸桿菌導致的發病率為最高。
10.全眼球炎 患大腸桿菌性全眼球炎的病雞,眼睛灰白色,角膜混濁,眼前房積膿,常因全眼球炎而失明。
11.大腸桿菌性腦病 本病為廣東禽病工作者近年所報導。發現血清型022、053和086:B7等大腸桿菌能突破雞的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引起病雞昏睡、神經症狀和下痢,不吃不喝,難以治癒。且該菌在腦的分離成功率最高。本病可在滑膜支原體病、敗血支原體病、傳染性鼻炎和傳染性喉氣管炎的基礎上繼發或混合感染,又可獨立發生。

病理變化

1.急性敗血型 主要病變是:(1)纖維素性心包炎,表現為心包積液,心包膜混濁、增厚、不透明,甚者內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與心肌相粘連;(2)纖維素性肝周炎,表現為肝臟不同程度腫大,表面有不同程度的纖維素性滲出物,甚者整個肝臟為一層纖維素性薄膜所包裹(見彩色圖版圖54);(3)纖維素性腹膜炎,表現為腹腔有數量不等的腹水,混有纖維素性滲出物,或纖維素性滲出物充斥於腹腔腸道和臟器間。據我們的經驗,這三個纖維素性炎症具有診斷意義。
本型病雞的組織病理學變化,病程短、早期急性死亡的病例,僅見實質器官充血瘀血、實質細胞變性等變化。病情較長者,除上述變化外,尚見漿膜的急性-慢性纖維素性炎和肉芽腫等特徵性變化,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纖維素性心包炎,次為纖維素性氣囊炎和纖維素性肝周炎。
2.卵黃性腹膜炎 剖檢可見腹腔積有大量卵黃,呈廣泛性腹膜炎景象,腸道或臟器間相互粘連。
3.輸卵管炎 多見於產蛋期母雞。輸卵管充血、出血,或內有多量分泌物,產生畸形蛋和內含大腸桿菌的帶菌蛋,嚴重者減蛋或停止產蛋。
4.腸炎 病雞肛門下方羽毛潮濕、污穢、粘連,這是本菌引起腹瀉的一種徵兆。有報告指出,本菌可引起出血性腸炎。
5.生殖器官病 患病母雞卵泡膜充血,卵泡變形,局部或整個卵泡紅褐色或黑褐色,有的硬變,有的卵黃變稀。有的病例卵泡破裂,輸卵管黏膜有出血斑和黃色絮狀或塊狀的乾酪樣物;公雞睪丸膜充血,交媾器充血、腫脹。從上述病變器官均可分離到致病性大腸桿菌。還有報導,本菌會引起母雞卵泡囊腫。
6.關節炎或足墊腫 幼、中雛感染居多。一般呈慢性經過,病雞關節腫脹,跛行,從此類病雞的關節或足墊中常可分離到大腸桿困。
7.肉芽腫 部分成雞感染本菌後常在腸道等處產生大腸桿菌性肉芽腫。十二指腸和盲腸等部位以及偶爾在肝和脾臟產生肉芽腫,病變可從很小的結節到大塊組織壞死。
8.死胚和孵化率低下 本菌經蛋傳播或穿透蛋殼進入蛋內的情況下,即可發生。
9.蛋黃囊炎和臍炎 指幼雞的蛋黃囊、臍部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症。主要發生於孵化後期的胚胎及1~2周齡的雛雞,死亡率為3%~10%,甚者高達40%。表現為蛋黃吸收不良,臍部閉合不全,腹部脹大下垂等異常變化。引起本病的病因相當複雜,但據報導,以大腸桿菌導致的發病率為最高。
10.全眼球炎 患大腸桿菌性全眼球炎的病雞,眼睛灰白色,角膜混濁,眼前房積膿,常因全眼球炎而失明。
11.大腸桿菌性腦病 本病為廣東禽病工作者近年所報導。發現血清型022、053和086:B7等大腸桿菌能突破雞的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引起病雞昏睡、神經症狀和下痢,不吃不喝,難以治癒。且該菌在腦的分離成功率最高。本病可在滑膜支原體病、敗血支原體病、傳染性鼻炎和傳染性喉氣管炎的基礎上繼發或混合感染,又可獨立發生。

診斷鑑別

1.初步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資料、病史、臨診症狀,尤其是病理變化,即可作出。
2.確診
(1)病原分離及純培養:初始分離可同時使用普通肉湯、普通瓊脂斜面麥康凱氏培養基。在瓊脂培養基上長出中等大小、半透明、露珠樣菌落,在麥康凱氏培養基上菌落呈紅色。一些菌株在血瓊脂培養基上能溶血。據我們的經驗,在對使用過藥物治療的病雞或死雞進行本菌分離時,普通肉湯十分必要。
(2)染色鏡檢及形態觀察:將分離到的菌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本菌為陰性的短小桿菌。
(3)生化試驗:本菌分解乳糖和葡萄糖,產酸產氣,不分解蔗糖,不產生硫化氫, V-P試驗陰性,利用枸櫞酸鹽陰性,不液化明膠,靛基質及M.R.反應為陰性,動力試驗不定。但生化試驗不能鑑別分離到的菌株有無致病力。
(4)致病性試驗:經上述步驟鑑定的大腸桿菌,用其24h的肉湯培養物注射於小雞或小鼠,即可測知其致病力。
通過上述幾個步驟,即可確定所分離到的是否為大腸埃希氏桿菌以及是否屬致病性菌株。

防制措施

(一)預防措施
1.一般措施主要是搞好環境衛生,加強飼養管理。特別要注意下列幾方面:檢查水源有否被大腸桿菌污染,如有則應徹底更換;注意育雛期保溫及飼養密度;禽舍及用具經常清潔和消毒;種雞場應及時集蛋,每天收蛋4次,髒蛋應以潔淨細河沙擦拭之。
2.滅活菌苗的製造和使用 在實驗室研製滅活菌苗,國外早有報導,據稱在生產上用以控制本病效果良好。在國內,我們應生產單位的要求,於1985年初製成滅活菌苗。考慮到大腸桿菌血清型多,我們採用從哪個場分離的菌株製成的菌苗用回哪個場,即使用自家菌苗。經生產場和廣大專業戶幾年來大規模使用證明,這種滅活菌苗安全可靠,免疫效果確實,連續使用一段時間即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本病的發生,乃至在一個場,或一個局部地區消滅本病。
滅活菌苗主要製造步驟包括:病原分離-染色鏡檢-生化鑑定-致病性試驗-血清型鑑定-選取通過鑑定的菌株作制苗使用-分級增菌培養(最後測定菌數)-滅活-加佐劑-安檢、效檢-分裝備用。
對大腸桿菌生長曲線研究的結果表明,在營養肉湯預熱至37℃條件下接入菌種,6h後即可達到生長高峰。這不但為滅活最佳時間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也可以大大縮短培養時間,加快了菌苗生產的整個流程,使生產周期縮短,產量增加。
菌苗的使用,可在本病發生高峰期前10~15天視雞大小肌注0.5~lml。據我們的測定,免疫期至少可達3個月。
自家菌苗的優點是:(1)血清型對號,預防效果好;(2)安全,即使1日齡雛雞注射 lml也無不良反應,對雛雞的生長發育和蛋雞、種雞的產蛋無不良影響;(3)不用冷藏運輸,一般可存放於陰涼處,當然如能於4~8℃環境保存更為理想。
(二)治療
大腸桿菌對很多抗生素、磺胺類及呋喃類藥物均敏感,但也容易產生抗藥性,尤其是一些雞場長期使用土黴素、磺胺類藥物作為添加劑中抑菌殺菌藥物時,本菌早已對這些藥物產生抗性了。因此,應對分離到的大腸桿菌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在此基礎上篩選出高效藥物用以治療,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如無條件進行藥敏試驗的雞場,在治療時一般可選用下列藥物。
1.氟哌酸 5×10-5~1×10-4混料3~5天。
2.氯黴素 0.1%~0.2%混料 3天。氯黴素可能會引起減蛋,種雞和蛋雞慎用。
3.四環素類藥物 0.02%~0.06%混料3~4天。
4.敵菌淨按 0.02%比例溶於飲水3天。
5.呋喃唑酮 0.02%~0.04%混料7~10天。
6.個別病雞可肌注慶大黴素 0.5萬~l萬單位/kg,或卡那黴素30~40mg/kg,或鏈黴素100~200mg/kg。上述3種藥物均為每天注射一次,連續3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