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亞利桑那菌病

概述

雞亞利桑那菌病(Avian Arizonosis)又名副大腸桿菌病、副結腸病,是一種主要發生於幼雞、幼火雞的急性或慢性敗血症,其特徵是眼球皺縮、失明,下痢,肝腫大呈淺黃色斑駁狀,十二指腸充血,盲腸內有乾酪樣物。本病是一種蛋傳遞性疾病。
亞利桑那菌與沙門氏菌相似,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在人類大部分環境中均有本菌存在。本菌不但感染火雞和雞,尚可感染鴨、鵝、珍禽、野鳥、爬蟲類、哺乳類和人類。因此據信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有本病存在。
亞利桑那菌病除引起雛火雞、雛雞大量發病死亡外,尚可使病雛生長發育不良,藥費大量增加。成年火雞和成年雞感染雖無明顯的臨診症狀,但產蛋率和孵化率下降。由於本病是一種蛋傳遞疾病,其危害顯得更為嚴重。亞利桑那菌還可以感染哺乳類和人類。人感染時發生胃腸炎,或更為嚴重的腸熱症與灶性感染等,因此本病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

病原

亞利桑那菌是革蘭氏陰性、不產生芽胞的桿菌,有周鞭毛,能運動,大多數菌株的最適生長溫度為37℃,兼性厭氧。
亞利桑那菌在普通液體和固體培養基上容易生長。與沙門氏菌最明顯的區別是,沙門氏菌不能發酵乳糖,而大多數從家禽分離到的亞利桑那菌在培養7~10天之間發酵乳糖;沙門氏菌不液化明膠,對縮蘋果酸及β-半乳糖苷酶呈陰性反應,而亞利桑那菌則能緩慢液化明膠,縮蘋果酸及β-半乳糖苷酶呈陽性反應。
亞利桑那菌易被熱及普通消毒藥物殺滅。但據報導,在本菌污染的水樣中5個月、污染的飼料中17個月仍可分離到本菌,在已空閒6-7個月的火雞牧場土壤中可分離到亞利桑那菌。
亞利桑那菌和沙門氏菌相似,能侵入血流,對幼禽危害較大,其死亡率也較高。據報導,4~6日齡的雛火雞對本病最易感,一般在孵出後3~5天內發病,3周內大量死亡,死亡率為1%~50%。本菌能透入腸壁並於該處無限期地居留,亞利桑那菌還有一個突出的特性就是不需要宿主也能生存下去。

流行病學

自然發病主要見於4周齡以下的雛火雞和雛雞,鴿也常見,雛鴨、雛鵝也會發病;其他多種禽類、兩棲類、哺乳類動物和人類均可感染。Martin等(1967)報告了他們18年半中調查研究的4 438個亞利桑那菌培養物,從雞分離的只有4.2%,火雞—45%,爬蟲類—21.1%,人類—12.2%,其他動物—6.2%。
本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與雛火雞及雛雞的大量飼養有密切關係。
本病的病禽及受感染的成年禽常成為腸道帶菌者,能長期散播本菌。此外,野鳥、家鼠、鼷鼠、爬蟲等是雞群中亞利桑那菌的最常見來源。也曾從家禽的商品飼料中分離到本菌。已經證明本病是一種蛋傳遞性疾病。成年母禽的卵巢及公禽的精液均可分離到本菌,表明本病蛋傳性質。但據認為,火雞蛋及雞蛋內經常出現亞利桑那菌,是由於含菌的糞便沾污蛋殼表面,本菌透入蛋內所致。從消化道分離細菌或泄殖腔棉拭法檢查均證明,通過糞便排菌是本病傳播的重要途徑。糞便污染可使亞利桑那菌由其他動物傳播給家禽、各種野鳥、爬蟲及許多常見的動物也能將本病傳給禽群。亞利桑那菌病能在孵化器與育雛器內經直接接觸以及由污染的飼料和水而傳播。本病在雛雞和雛火雞中通過直接接觸而傳播,亦已得到證明。

臨床症狀

本病的臨診症狀與雞副傷寒基本相同,病雛精神沉鬱,不安,食慾減退或廢絕,羽毛松亂,體溫升高,腹瀉,糞便黃綠色,有時帶血,肛門周圍粘有糞便。有些病雛出現運動失調與顫抖等症狀。死亡多發生於20日齡以前,4周齡後很少死亡。成年雞感染一般無臨診症狀表現。

病理變化

病雛雞呈典型的全身敗血症,腹膜炎,卵黃吸收不良,肝腫大發炎帶有淡黃色斑點。心臟變色,心肌濁腫。脾、肺、腎充血,肺可能有細小的膿腫。十二指腸黏膜明顯充血。盲腸內有乾酪樣物。此外,病雛的氣囊、腹腔及胸腔可能有淡黃色乾酪狀物。受侵害的眼變乾,不能恢復正常。
雛雞自然感染亞利桑那菌所出現的病變,與由副傷寒菌所引起的變化有許多相似之處。多數器官都有炎性、退行性與壞死性的變化。中樞神經和眼組織的變化常為急性,其他器官的變化為亞急性。

診斷鑑別

由於亞利桑那菌病與沙門氏菌病有許多相似之處,單純根據症狀和病變是不足以將二者相區別的。確診應以細菌分離為準。
進行細菌分離時,可用病雛的肝、脾、心血、肺、腎以及未被吸收的卵黃囊作為病料。如對孵化後期的死胚進行細菌學檢查,則可對本病作出早期診斷,病料可用死胚的肝、脾、心血及卵黃囊,也可以用蛋殼和蛋殼膜。許多報導認為,用蛋殼及蛋殼膜分離本菌更易獲得成功。

防制措施

(一)防制措施
本病的防制可採取與副傷寒相同的措施。其要點是:經常集蛋,最好每天不少於4次;集蛋後儘早用福馬林作孵前熏蒸;產於地面上的蛋不用作種蛋入孵;經常清拭產蛋箱,以保持其乾淨清潔;如蛋殼沾有小污斑,可用清潔乾淨的細河沙加以擦試,切忌用水洗或濕布揩抹;蛋盤、孵化機和出雛機使用前必須徹底清潔消毒,並以福馬林熏蒸;如有必要,臨孵前蛋已入盤時可再用福馬林重複熏蒸一次;貯蛋室應與其他房舍相隔離;懷疑種禽群患有本病,可進行預防性或治療性投藥,雛火雞及雛雞群亦可投藥預防,使用藥物及其劑量可參閱“治療”一項。
(二)治 療
抗生素、磺胺類和呋喃類藥物在減少本病急性暴發造成的死亡,以及阻止本病的傳播方面均有很好的作用。但許多報導認為,藥物治療不能徹底殺滅病禽體內的病原菌,治癒禽常常仍是帶菌者。
治療可用:磺胺甲基嘧啶,0.25%的劑量混料,連餵3天;呋哺唑酮,1×10-4的劑量混料,每月餵飼1周,可作成年火雞預防本病之用。雛火雞急性暴發本病,可用同劑量連餵5~7天作為治療。對懷疑患有本病的母火雞群的後代雛,在育雛的頭2周也可使用此劑量的呋喃唑酮作預防。有報導認為,若呋喃唑酮的劑量增至2×10-4在減少雛火雞的死亡和消除病後存活雞帶菌方面均更為有效。如在感染前按1×10-4的劑量投藥,有阻止本病發生的功用。此外,慶大黴素、土黴素、新黴素及合黴素在治療臨診型亞利桑那菌病方面效果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