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三足

《公孫龍子· 通變論》中提出的一個命題。也是《莊子 ·雜篇·天下》記載的二十一個論辯命題之一。“謂雞足一,數足二,二而一故三;謂牛羊足一,數足四,四而一故五。牛羊足五,雞足三,故曰牛合羊非雞。”,雞有兩足,加上獨立存在的抽象的“雞足”,便得出“雞三足”的荒謬結論。這是混淆了具體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詭辯。

簡介

《公孫龍子· 通變論》中提出的一個命題,也是《莊子 ·雜篇·天下》記載的二十一個論辯命題之一。“謂雞足一,數足二,二而一故;謂牛羊足一,數足四,四而一故五。牛羊足五,雞足三,故曰牛合羊非雞。”,雞有兩足,加上獨立存在的抽象的“雞足”,便得出“雞三足”的荒謬結論。這是混淆了具體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詭辯。

《公孫龍子·通辯論》原文

曰:二有一乎?

曰:二無一。

曰:二有右乎?

曰:二無右。

曰:二有左乎?

曰:二無左。

曰:右可謂二乎?

曰:不可。

曰:左可謂二乎?

曰:不可。

曰:左與右可謂二乎?

曰:可。

曰:謂變非不變,可乎?

曰:可。

曰:右有與,可謂變乎?

曰:可。

曰:變只。

曰:右。

曰:右苟變,安可謂右?苟不變,安可謂變?

曰:二苟無左,又無右,二者左與右奈何?

羊合牛非馬,牛合羊非雞。

曰:何哉?

曰:羊與牛唯異,羊有齒,牛無齒;而牛之非羊也、羊之非牛也,未可。是不俱有,而或類焉。羊有角,牛有角;牛之而羊也、羊之而牛也,未可。是俱有而類之不同也。羊牛有角,馬無角;馬有尾,羊牛無尾。故曰:“羊合牛非馬也。”

非馬者,無馬也。無馬者,羊不二,牛不二,而羊 牛二。是而羊而牛,非馬可也。若舉而以是,猶類之不同。若左右,猶是舉。

牛羊有毛,雞有羽。謂雞足一,數足二;二而一,故三。謂牛羊足一,數足四;四而一,故五。羊牛足五,雞足三,故曰:“牛合羊非雞。”“非”,有以非雞也。

與馬以雞,寧馬。材不材,其無以類,審矣。舉是謂亂名,是狂舉。

曰:他辯。

曰:青以白非黃,白以青非碧。

曰:何哉?

曰:青白不相與而相與,反對也。不相鄰而相鄰,不害其方也。不害其方者反而對,各當其所,若左右不驪。

故一 於青不可,一於白不可,惡乎其有黃矣哉?黃其正矣,是正舉也,其有君臣之於國焉,故強壽矣。

而且青驪乎白,而白不勝也。白足之勝矣而不勝,是木賊金也。木賊金者碧,碧則非正舉矣。

青白不相與,而相與,不相勝,則兩明也。爭而明,其色碧也。

與其碧,寧黃。黃,其馬也,其與類乎!碧,其雞也,其與暴乎!

暴則君臣爭而兩明也。兩明者昏不明,非正舉也。

非正舉者,名實無當,驪色章焉,故曰“兩明”也。兩明而道喪,其無有以正焉。

譯文

故事:一天,公孫龍拜訪莊子;正巧莊子同一友人剛欲飲酒。於是公孫龍很開心地說:我來的正是時候啊,嗯,下酒菜是雞;看來莊子知我喜歡吃雞腿,特意為我準備啊!話完,不待莊子發話就落座。莊子故意刁難龍子:‘雞呢,只有一隻;所以只有2個雞腿。問題是我倆同你一樣,都喜歡吃雞腿。你不能讓我因為你就......,對吧?’。公孫龍一聽,這還要得,到嘴的鴨子如何能飛,更何況是我詭辯大師,跑了就顯不出我的厲害了?就展開詭辯:‘明明雞有三足,你為什麼要騙我?’莊子聞言大喜,以為這次可以教育一下愛詭辯的龍子了,於是詰問:那請先生數給我看啊,不準重複噢!公孫龍指著雞的左足,問莊子:這是不是雞腿?莊子說:是。公孫龍又指著雞的右足,問莊子:這是不是雞腿?莊子說:是。公孫龍最後將雞的雙足用2個指頭一起指著,問莊子:這是不是雞腿?莊子說:是,但.......公孫龍立即打斷道:我問先生的可有重複?莊子說:是沒有,但......公孫龍立即打斷道:雞腿不一樣,你是承認的。你是不是回答了三次?莊子知道又被公孫龍鬼了一次;不過,這次莊子不吃素了,立即將雞腿掰開,邊分邊說:對對對,先生太對了;我的雞當然應由我來分。你(他先來的朋友)一隻;我也一隻;公孫先生......你就吃最後那隻吧!

公孫龍

公孫龍

(前320年-前250年),傳說字

子秉

,中國 戰國時期 趙國人,曾經做過 平原君的門客, 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為《 公孫龍子》, 西漢時共有

公孫龍公孫龍

14篇, 唐代時分為三卷, 北宋時遺失了8篇,到目前只殘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兩篇是《 白馬論》和《 堅白論》,提出了“ 白馬非馬”和“ 離堅白”等論點,是“離堅白”學派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詭辯學代表著作,提出了 邏輯學中的“個別”和“一般”之間的相互關係,但把它們之間的區別誇大,割斷二者的聯繫,是一種 形上學的思想體系。與他齊名的是另一名家 惠施。

據《 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另有 孔子的弟子之一,也叫公孫龍,字 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