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紋鸚哥魚

雜紋鸚哥魚

雜紋鸚嘴魚(學名:Scarus rivulatus)為鸚嘴魚科鸚嘴魚屬的魚類,俗名雜紋鸚哥魚。分布於西太平洋、台灣島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爪哇。主要棲息於岩石與珊瑚礁區,從潮池到至少10公尺深處。一般一個魚群約30到40個個體。 啃食水底的藻類與珊瑚。

基本信息

學名

Scarusrivulatus

命名者

Valenciennes,1840

棲息深度

0-30公尺

中文名

雜紋鸚哥魚[1]

有毒魚類


科中文名

鸚哥魚科

經濟性


科號科名

F414Scaridae

食用魚類

中國大陸名

截尾鸚嘴魚

模式種產地

Java,Indonesia

觀賞魚類

俗名

鸚哥、青衣、青衫(雄)、蚝魚(雌)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澎湖、綠島、東沙

最大體長

40cm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Pseudoscarusrivulatus,Scarusarcuatus,Scarusfasciatus,Scarusmicrognathos,Scarusrivulatoides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沈等,1993);Fishbase(2006);FishesofJapan(Nakabo,2002);ReviewanddoubtfulspeciesofScaridaeofTaiwan(Liaoetal.,2004)邵奕達2003

典藏標本

ASIZP0056278.ASIZP0056279.ASIZP0060800.ASIZP0060801.ASIZP0060808.ASIZP0061580.ASIZP0062052.ASIZP0064853.ASIZP0064856.ASIZP0065110.ASIZP0067578.ASIZP0800214.ASIZP0800322.ASIZP0800773.ASIZP0802802.ASIZP0910214.ASIZP0912802.FRIP20279.FRIP21641.NMMBP02241.NMMBP02384.NTMP1225.NTUM06838.

典藏基因

[2008-03-25,Kui-ChingHsu,COI,100%]
英文俗名 Rivulatedparrotfish;Tattooedparrotfish;Tattoedparrotfish;Surfparrot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上齒板具0-2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5-7(6);頰鱗3列,上列為4-5鱗;中列為4-5鱗;下列為1-2鱗。胸鰭具13-15(14)軟條。初期階段(IP,Initialphase)之尾鰭為圓到截形,終期階段(TP,Terminalphase)則略為雙凹形。IP期之體色均為灰褐色,體上半部較深,下半部較淺;除了腹鰭及臀鰭為紅棕色外,其餘​​各鰭與體色相仿。TP期之體鱗為綠色,外緣為橙色;背鰭前鱗為綠色,向後則為鮮綠色;頭之上部為紫綠色,下部具一大塊之橙色三角斑,吻及頜部為橙紅色;吻部及眼區則為不規則之綠色色區;背鰭及臀鰭基部為綠色,中央為橙黃色,外緣具波動狀之藍色色帶,各鰭膜之中央位置具有大型的綠色斑點;胸鰭為黃綠色,上緣為藍色,具有橙色條紋;腹鰭為淡橙色或黃色,側邊為藍色;尾鰭為黃褐色或深藍綠色​​,並布有橙色小斑點,後端則有藍色短紋。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岩石與珊瑚礁區,從潮池到至少10公尺深處。一般一個魚群約30到40個個體。啃食水底的藻類與珊瑚。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泰國到新加勒多尼亞、東加,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的柏斯與新南威爾斯。台灣東部、南部及部分離島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