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鰭鯧

雙鰭鯧

雙鰭鯧(學名:Nomeus gronovii)為雙鰭鯧科雙鰭鯧屬的魚類,俗名圓鯧。分布於台灣島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美洲海域。是一種食用魚。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雙鰭鯧雙鰭鯧

中文名稱:雙鰭鯧

學名:N.gronovii

命名者:Gmelin

英文名稱:Manofwarfish

特徵

背鰭Ⅸ—Ⅰ-27—29;臀鰭Ⅰ—Ⅱ—24—29;腹鰭Ⅰ—5。體延長,側扁,背緣淺弧形,喉部陡狹,最高點在第一背鰭至胸鰭起點一線。尾柄側扁,較細。頭小,圓鈍,頭長小於體高。吻短鈍,吻長短於眼徑。眼大,上側位,近吻端。口前位,斜裂,後端達眼中部下方。上下頜具細牙。鰓孔大。鰓蓋膜與峽部分離。體被中大圓鱗。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背鰭2,第一背鰭起於胸鰭基上方,呈低三角形,與第二背鰭間有一缺刻。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起點較後。胸鰭較寬,鐮狀。腹鰭大,胸位,內側有膜與腹部相連,呈扇形。尾鰭長於頭長,深叉形。體青灰色,沿鰓孔至尾柄有5條深色寬橫帶,腹鰭邊緣色暗。

習性

為暖水性小魚,常與水母伴行。

分布

分布於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環熱帶水域。我國見於南海。

英文名

Portugueseman-o'-war;Shepherdfish;bluebottlefish;Man-of-war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呈長橢圓形,體柔軟。頭大,吻端鈍圓。眼大型,其直徑大於吻長。口斜裂,上下頜約等長;上下頜有細齒,鋤骨、齶骨及舌上則無細齒。前鰓蓋骨及主鰓蓋骨皆無棘。鰓耙細長,具擬鰓;鰓裂寬,鰓膜不相連並在喉峽部游離。體被圓鱗,吻部具鱗,頰部具鱗,但不及眼前緣;側線鱗數約57-65。背鰭兩個,緊鄰,中間具缺刻,第一背鰭硬棘IX-XI,第二背鰭鰭條I-II+23-27;臀鰭和第二背鰭同型,I-II+24-29;胸鰭長,末端遠至第二背鰭起點之後下方;尾鰭深叉。體一致深褐色。胸鰭黑褐色,下緣則為淡色;腹鰭黑色。幼魚體淡色,體側具大形黑斑,而胸鰭也特別大型。

棲所生態

幼魚在沿岸或外海行漂游生活,主要是棲息於僧帽水母的觸手保護傘下,並以其觸手或生殖腺為食,並食其它水母浮游期幼體;成魚則棲息於200-1000公尺深之底層水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及熱帶海域。台灣周邊海域偶可見。

漁業利用

食用魚,一般以底拖網捕獲,被利用於鮮食或加工成魚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