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溝鎮[江蘇泗洪縣雙溝鎮]

雙溝鎮[江蘇泗洪縣雙溝鎮]

雙溝鎮地處蘇皖兩省三縣和泗洪、盱眙、明光三縣交匯處,歷史素有雞鳴兩省,犬吠三縣之說,是泗洪的南大門,江蘇省百家名鎮之一,中國名酒之鄉。因東、西兩側有兩條水溝,遂名雙溝。區位優勢明顯,水陸交通便捷,寧宿徐高速公路、寧徐公路穿境而過,東瀕洪澤湖,淮河、懷洪新河橫貫東西。鎮域面積86平方公里,總人口6.3萬。常用耕地面積4.15萬畝,轄9個行政村,8個居民委員會。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72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入55億元(包括雙溝集團)。2017年被列入全省第二輪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

基本信息

歷史

雙溝鎮雙溝鎮
雙溝鎮歷史悠久,早在唐宋時代就已見諸文字典籍,聲名遠揚。雙溝鎮南北走向,北高南低,瀕臨淮水,古稱水集、順河集、雙溪鎮,漢代新莽年間,這裡設淮平縣,雙溝又稱淮平鎮。據明代萬曆二十七年泗州知州曾維誠主修的地方志《帝鄉紀略》卷之三《輿地誌》226頁記載;這裡“東西二溝中夾街市,因以雙溝名鎮,舊時溝深邃可泊商艘”,雙溝二溝夏通冬涸,船隻溯東西二溝上行,可直達街北頭。從空中鳥瞰,雙溝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鎮東有東山,鎮西有西山(又名文筆峰),中間隆起的大街是鳳凰的身子,那么,東西兩座山頭便是它的羽翼,首南尾北,像是口渴了正引頸淮水。雙溝鎮上古時有報恩寺、東嶽廟、火神廟、觀音院、地母庵、義士祠、觀淮亭、魁星樓等名勝古蹟。

據史料記載,雙溝居泗州腹地“地勢廣阜,河面既闊,支港暢流,亦無雍塞衝突之患,居中控馭,地扼淮湖”。漢代曾在此設淮平縣,故稱淮平鎮。歷經風雨蒼桑,後由於黃河長期南下奪淮,導致淮河尾閭淤塞,洪澤湖洪水瀦積並泛濫成災,淹沒小鎮,加之這個小鎮的地形奇特,鎮的東西兩側被洪水沖刷成兩道大溝,所以到明朝時,人們又把它叫做雙溪鎮,因溪即溝,泗州州守王如玖改稱雙溝鎮,一直沿襲至今。鎮上一步兩廟,三步兩橋,有金兀朮報恩寺,觀淮亭、義士祠,東嶽觀及乾隆御批工程碑亭等。

早年,雙溝只是淮河上的一個著名津渡,兩岸垂柳絲絲,淺灘蘆荻飛花,河邊“三五漁舍掛破網,匆匆渡客去行商”。唐朝建中四年(783年)夏月,監察御史、兵部員外郎武元衡(758-815年)在雙溝曾寫下《渡淮》詩:“暮濤凝雪長淮水,細雨飛梅五月天。行子不須愁夜泊,綠柳多處有人煙。”說明那時候就有人口居住了。雙溝有青山,更有綠水。古渡口上輕舟往來,煙波里漁帆點點,漁者乘舟覓魚,鼓棹行歌,不僅風光綺麗,更是達官巨賈、文人雅士吟風詠月,隱居垂釣的好去處。

唐代著名詩人鄭谷《淮上漁者》就寫得十分傳神:“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一尺鱸魚新釣得,呼兒吹火荻花中”。據《帝鄉紀略》記載:雙溝鎮宋元時代,已是繁華的市鎮,北宋仁宗年間的御史、直臣唐介,因諫言犯上,被皇帝發配充軍,在雙溝渡淮,留連這裡的山光水色,寫下“聖宋非狂楚,清淮異汨羅,平生仗忠信,今日任風波。舟楫顛危甚,魚龍出沒多,斜陽幸無事,沽酒聽漁歌”的詩句。當時,雙溝鎮已有相當的發展,大小作坊競釀好酒,酒樓酒帘高挑,碼頭上買酒的商船往來不絕,一派繁忙景象。元代詩人薩都刺《九日渡淮喜得東南順風二首》中:“青旗紅字映河濱,九日人家物色新。渡口客船爭貰酒,斫魚裂紙賽河神。”便是其間雙溝酒業欣欣向榮的真實寫照。到了明代,雙溝鎮的住戶已達300多家(據《帝鄉紀略》)。

南宋年間,北方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國屢犯中原,而趙宋王朝採取消極抵抗政策,朝廷一再南遷,金兵得寸進尺、步步緊逼,先後在泗州雙溝一帶與宋軍大戰。南宋建炎二年(金天會七年,1129年)正月二十七,金大將完顏宗翰進攻宋將韓世忠,另以5000騎進趨臨淮(今泗洪縣臨淮鎮),韓世忠與夫人梁紅玉棄軍奔海上,走鹽城,金兵只三天到正月三十,便過臨淮,推進到泗州之郊,泗州宋將閆瑾引兵南走,金兵順利占領泗州城,雙溝一帶到處都是金兵的牛皮大帳。後經“紹興和議”,宋金以淮河為界,淮河南岸屬宋,朝廷退守臨安,泗州境內重鎮雙溝在淮河北岸,自然割讓大金國統治了。雙溝鎮西頭,今雙溝糧管所北宿舍區舊時有古剎一座,即報恩寺。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國四太子完顏宗弻即金兀朮大敗,被岳家軍追趕到淮河岸邊的雙溝鎮西山頭。此時,前有淮水,後有追兵,進退維谷,情急之下,鑽進一座破廟,僥倖脫險,揀了一條小命,後來金兀朮為了感謝神靈的救命之恩,於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翻建破廟,重塑金身,並親自題名“報恩寺”,此廟供如來佛祖,一直香火鼎盛。後來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西山頭逢廟會,(農曆四月初八是如來佛祖的誕生日)。就是從報恩寺沿習下來的。抗日戰爭年間報恩寺毀於兵火,人們在大雄寶殿如來佛銅像後還發現有“大金國四太子兀朮鑄”幾個字。

泗虹合志》記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水漫泗州城以後,州府一度在淮河大堤上辦公,後來州治曾移臨淮、州守王如玖以“雙溝居州境之中,地勢廣阜,河面既闊,支港暢流,亦無雍塞衝突之患,居中控馭,地扼淮湖,私鹽出沒、奸匪潛匿,止外委把總一員未能彈壓,請移州同署於雙溝鎮以便巡查,且就謝家溝河工五十里,伏秋兩訊保以就近保護”。移治決定後,便在雙溝鎮街北(這裡地勢高,不怕再遭水患)構筑州署房屋。當時,由於泗州連年水災,財力有限,只建有大門3間,大堂3間,內宅3間,廂房6間、小街口(又稱官巷口)建過街樓一處。到鹹豐年間,賊寇放了一把大火,泗州署全部燒掉。光緒年間,只得寄署於距離不遠的二聖宮辦理公務。泗州府在雙溝前後達40多年。

雙溝“地扼淮湖,居中控馭”,乃戰略要地,“天下無事則為南北行商之所必歷,天下有事則為兵家所必爭。”從春秋戰國直到清末民初,每個朝代都有戰事在雙溝一帶發生。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其孫子朱允炆即位,史稱建文帝,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4個兒子)發動“靖難”之役,從北京起兵討伐南京,建文元年(1399年)夏5月,燕兵打到雙溝鎮,因天氣炎熱,引雙溝東溝泉水以濟士兵之渴,並將東溝泉改名東義泉。(見《帝鄉紀略》卷之三·輿地誌376頁),燕兵經雙溝,直逼泗州,建文四年(1402年)泗州大將周景初舉城降,燕王遂遣朱能、邱福率軍數百,潛渡淮河,於五月初九攻下盱眙,不久打到南京,推翻了他的侄兒建文帝取而代之,於1403年做了大明朝第三個皇帝,改元永樂。

清同治元年(1862年)捻軍主力張樂行等在雙溝地區與清軍交戰,攻陷雙溝圩,至今戰爭壕溝遺蹟尚在。

雙溝自古商業繁盛,文化發達,民國8年(1919年)就創辦“雙溝國立國小”,1949年創辦泗洪縣中學,1950年就有了業餘京劇團,皮影戲、鼓書、琴書、木偶戲,演出歷史達數十年。雙溝水旱碼頭四通八達,素有“淮北小南京”之譽。清末民初,雙溝鎮淮河碼頭常停靠掛有星條旗,米字旗和太陽旗的美國、英國和日本的商船。他們來這裡傾銷洋菸洋火洋油洋布,離港時滿載雙溝大麯、雙溝空心掛麵,雙溝土特產品再去別的地方賺中國的錢。民國12年(1923年)英國商人就從蚌埠、徐州等地到雙溝推銷“大英牌”、“老刀牌”(又稱強盜牌)、“哈德門”、“三炮台”等香菸,並用洋鼓洋號在雙溝大街上大呼小叫,招搖過市,不停地喊叫:“大英煙刮刮叫,買一包來送一包”,直到現在,雙溝鎮上八九十歲的老人還記得此事。

20世紀30~40年代,雙溝鎮的商業繁榮超過青陽鎮,鎮上除了50多家大大小小的酒坊外,其它行業也很發達,計有陸陳行(糧行)、油坊、布莊、茶館、飯店、酒樓、客棧、染坊、騾馬行、豬行、百貨日雜、藥店、戲園、浴室近百家,雖約定俗成農曆一、三、六、八逢集;其實天天都有生意買賣。賀全德、朱廣盛、陳永源、陳貢南等大曲槽坊的大麯酒源源外運,遠銷到蚌埠、南京、上海、揚州、合肥、杭州、蘇州、無錫、南通、鎮江、丹陽、清江浦、淮安、寶應、臨淮關、淮南、宿縣、高良澗、蔣家壩等城市。創立於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的全德酒坊生產的雙溝大麯,於宣統二年獲南洋勸業會金獎,歷經近300年至今仍盛銷不衰。如今已形成大型雙溝酒業集團,躋身國際名酒行列、中國名酒行列。

1940年,泗南縣民主政府在雙溝鎮羅崗村成立。是年中秋節,侵占盱眙縣城的日本鬼子金子石夫所部三四百人,加上偽軍百餘人乘50多條汽艇溯淮而上,撲向雙溝,雖經我少數民兵阻擊,但終因人少,力量懸殊太大,未能成功。殘無人道的日本兵包圍了雙溝鎮,以機關槍掃射,進行瘋狂的大屠殺後,又縱火焚燒,鎮上屍橫街巷,一片火海,哭兒喊娘,慘不忍睹。據後來統計,日偽軍共殺害無辜平民600多人,燒毀房屋3800多間,有的戶被殺絕,傷者無數,釀成了雙溝歷史上最慘痛的一頁,史稱這次大屠殺為“雙溝慘案”。1995年8月15日,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雙溝人民政府集資興建起雙溝慘案紀念館;重修遇難同胞公墓,建亭、刻碑、勒銘、警示後人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古訓,立振興中華之志,並以此告慰600多位亡靈。

雙溝鎮與安徽明光市一河之隔,與盱眙、洪澤、明光毗鄰,有“雞鳴兩省,犬吠三縣”之說。今日的雙溝為中國名酒雙溝大麯的故鄉,是泗洪縣南部重鎮,是宿遷市的南大門,為江蘇省百家名鎮,江蘇省重點中心鎮、環境與協調發展示範鎮。寧宿徐高速公路、徐寧公路穿鎮而過,古淮河擦鎮東流,中國名酒企業雙溝集團座落鎮南、鎮東占據雙溝鎮半璧江山,高速公路出口處為新興工業園區,一個千年古鎮正在煥發青春,一個現代化的江蘇名鎮正在快速崛起。

泗州志》載:“清康熙年間即有雙溝鎮之稱”。民國時先後屬泗縣工區和3區,民國29年(1940年),中共淮北蘇皖邊區泗南辦事處在此設雙溝區,30年,雙溝歸劃峰山區,32年,雙溝又獨立成區。1957年撤區並鄉,稱雙溝鄉,1958年9月,成立雙溝人民公社,1965年5月恢復建制,1968年,成立雙溝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成立雙溝鎮。1989年12月,雙溝鄉與之合併,為雙溝鎮。2012年10月1號,正式掛牌雙溝新城。

名勝

坐落在鎮區的“陳毅元帥紀念館”、“雙溝慘案紀念館”被列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產自於雙溝鎮的中國名酒雙溝大麯享譽中外,有天下第一泉的美贊。
位於雙溝鎮東南8公里處下草灣猿人遺址,南臨淮河,北濱洪澤湖,是河湖間的崗嶺地帶,海拔44.4米。1954年5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楊鍾健教授在下草灣發現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新人股骨化石。1981年春,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員又在其東南1公里的火石嶺發現同期細石器遺址,面積1500平方米,出土有刮削器、尖狀器等。下草灣猿人距今5萬年左右,是江蘇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遺址。

文教衛生

全鎮共有兩所國中,一所中心國小,四所定點學校,十所教學點,一所中心幼稚園,在校學生總數為11359人,教師510名。近四年全鎮投資941.2萬元,對學校進行建設裝備,學校各種教學設施齊備規範。
雙溝鎮人民醫院(泗洪縣第三人民醫院)為衛生部批准的一級甲等醫院。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有病床60張,醫務人員153名,科室設備齊全,配有加拿大原裝進口B超、500毫安雙床雙管電視透視X光機、進口血球技術儀、721火焰光度計、麻醉機、心電監護儀、呼吸機等先進設備。

特產和資源

鞏固、拓寬林果基地建設,以草灣百畝林果示範園為核心區,向高速公路和寧徐公路兩側輻射、延伸。2003-2004年通過對草灣、周沖等村部分土地的流轉,拓植林果1000畝,品種主要有李子油桃凱特杏大棗等;
利用河道縱橫、水域寬闊的優勢,引導農民從事水產養殖,2004年底全鎮有圍網養殖面積3萬畝,內塘養殖2300畝,網箱養殖面積12萬平方米,,並且申報了1萬畝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全鎮水產品年產量6870噸。

土特名產

雙溝空心掛麵雙溝空心掛麵
雙溝空心掛麵是江蘇省著名土特產,它外表光滑圓潤,內有銀絲般細孔。信手揀出一根,插入水中,能吹出串串氣泡;用火柴在下麵點燃,可從細孔的上端冒出縷縷菸絲。採用特殊配料可配成雞湯麵、蝦籽面、雞蛋面等十多種品種,各具風味,香而不膩,鮮美無比,易於消化。
泗洪的空心掛麵,原產於雙溝古鎮。宋徽宗政和年間,天長籍狀元戴南風進京路過雙溝,品嘗了空心掛麵後,十分讚賞,便想特製一些掛麵獻給皇上。他當即與店家商量,用雙溝特產--淮河玉鱉熬湯三日,取其汁和面,精心加工,製成空心掛麵,獻給宋徽宗趙佶。趙佶食後倍加讚賞,從此雙溝空心掛麵被列為貢品,一時難得上市。明洪武十八年,皇太子朱標帶領文武群臣和諸色人匠,來到離雙溝不遠的楊家墩修建祖陵。他聽說雙溝空心掛麵細膩可口,特命泗州知州孟輝親往雙溝,特製各色空心掛麵,包括玉鱉面、蟹黃面、雞汁面、蝦籽面、雞蛋面等數百斤,叫侍臣專程送進宮中,孝敬父皇。據傳朱元璋在大宴功臣時,僅賜每臣一小碗雙溝空心掛麵。

雙溝酒業

江蘇雙溝酒業股份有限有公司,坐落在淮河與洪澤湖環抱的千年古鎮——雙溝鎮。195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楊中健教授在下草灣發現一段人類股骨化石,經研究確定為舊石器時代的智慧型人,被命名為下草灣人,距今4—5萬年,為江蘇省首次發現的人類化石。1977年在雙溝附近的下草灣出土的古猿人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考證後,被命名為醉猿化石。科學家們推斷,1000多萬年前在雙溝地區的亞熱帶原始森林中生活的古猿人,因為吞食了經自然發酵的野果液面醉倒不醒,成了千萬年後的化石。此一論斷,已被收入中國現代大百科全書,為了充分發掘雙溝作為中國酒源頭古老內涵,2001年,中科院的考古專家們第二次對雙溝地區進行了更為詳細的科考,結果發現早在1000多萬年前,雙溝地區就有古生物群繁衍生息。據此,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尤玉柱、徐欽琦、計宏祥三位著名學者聯手撰寫了《雙溝醉猿》,並在海內外發行。

獨特的地理環境,鑄就了悠久的雙溝釀酒歷史,據《泗虹合志》記載,雙溝酒業始創於1732年(清雍正十年)據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久遠的歷史長河中,雙溝酒業積澱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雙溝美酒的美麗傳說,最廣為流傳的有《曲哥酒妹》、《神麯酒母傳奇》等。古今文人墨客、將軍、學者等也都為雙溝酒留下動人的詩篇,如宋代的蘇東坡、歐陽修、楊萬里、范成大等,明代的黃九煙,當代的陳毅父子,葉聖陶、陸文夫、陳登科、茹志娟、綠原、鄒荻帆等,在許多美好詩篇里,雙溝美酒香透千百年的每一個日子。

如今的雙溝酒業有總資產10億元,2009年預計銷售收入45億元,年創利稅逾10億元。具有投資發、經營多種產業和對內對外開拓來務的雄厚經濟技術實力。江蘇雙溝酒業擁有3700多名職工,占地130萬平方米,年產大麯酒產銷量最高、江蘇省獲國家優質酒獎牌最早的企業。連續6年躋身中國最大工業企業500強。主要產品雙溝大麯以優質高梁為原料,並以品質優良的小麥、大麥、碗豆等製成的高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採用傳統混蒸工藝,經人工老窖長期適溫緩慢發酵分層出醅配料,適溫緩慢蒸餾,分段品嘗截酒,分級密閉貯存,經過精心勾兌和嚴格的檢驗合格後灌裝出廠。雙溝大麯以“色清透明、香氣濃郁、風味純正、入口綿甜、酒體醇厚、尾淨餘長”等特點著稱,在歷屆全國評酒會上,均被評為國家名酒,榮獲金質獎。1994年由中國食品協會,中國質量管理協會等單位組織的全國名優白酒檢評中,雙溝大麯繼續保持國家名優酒稱號。雙溝集團1999年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2000年又被評為“全國質量管理先進單位”,2001年榮獲“中國十大文化名酒”稱號。在全國同行業中首批通過國家方圓標誌認證和質量體系認證。2010年4月8日洋河股份在南京宣布正式收購雙溝酒業40.59%股權,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經濟

截止到8月份,全鎮新發展私營企業18戶,個體工商戶428戶,累計分別達到88戶和914戶,全鎮已形成釀酒、印刷、包裝、純淨水、凹凸棒土、木材、大米和麵粉加工為主的工業格局。在發展項目上,一是圍繞傳統工業,鞏固發展釀酒業,全鎮釀酒企業達52戶。二是圍繞釀酒業,大力發展配套工業,全鎮紙箱、瓶蓋、彩印等配套企業已達到34戶。三是圍繞農副產品轉化,培植髮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達到了10戶。

傳說

195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楊中健教授在疏浚淮河流入洪澤湖湖口的雙溝下草灣河床施工現場,意外地發現了距今約1500萬年前的古猿化石。經專家們進一步探源考證發現,江蘇泗洪雙溝鎮一帶,早在舊石器時代就生活著一批猿人,他們採集野果,堆於洞穴,經淮水浸泡自然發酵後,野果及其流出的液體,散發出陣陣誘人的醇香。猿人紛紛飽嘗之後,竟一一醉臥不起。百萬年滄海桑田,當醉臥的猿人們重浴陽關時,在他們骨骼上浸透著的酒的醇美印跡,一下子震驚了整個世界,於是,中國大百科全書中便多了一個詞條---醉猿化石。於是全世界都心悅誠服地承認酒的源頭在中國;於是中國所有關於酒的記載和傳說都一下子變得蒼白而又荒謬。從此,這塊依傍在洪澤湖與淮河交匯的三角小洲被酒類學家稱之為中國酒的源頭,被詩人稱為醉猿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