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井茶送子瞻

《雙井茶送子瞻詩》是宋代詩人黃庭堅的作品。這是為送茶致蘇軾的詩作,詩中採用了欲抑先揚的手法。前四句在對蘇軾推崇備至時特地提出“東坡舊居士”的傷心事;後四句先稱美家鄉的茶,然後深情地道出自己的囑望。全詩詞意暢達,沒有奇詞拗句,在黃庭堅詩中屬於少見的清淡一路,但其構思方式千迴百轉,一波三折,仍體現了黃庭堅詩的基本風格。

作品原文

雙井茶送子瞻

人間風日不到處 ,天上玉堂森寶書 。

想見東坡舊居士 ,揮毫百斛瀉明珠 。

我家江南摘雲腴 ,落磑霏霏雪不如 。

為公喚起黃州夢 ,獨載扁舟向五湖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子瞻:蘇軾,字子瞻,宋代大文學家,黃庭堅的好友。

⑵風日:風景陽光。日:黃庭堅文集、山谷集作“公”。

⑶玉堂:古代官署名,宋代以後稱翰林院為玉堂。森寶書:森然羅列著許多珍貴的書籍。森:眾多茂盛的樣子。這裡指翰林院珍貴的書籍有很多。

⑷東坡舊居士:指蘇軾。“東坡”原是黃州的一個地名。蘇軾於元豐二年(1079年)被貶到黃州後,曾在城郊的東坡築室居住,因自號“東坡居士”。

⑸斛(hú):古代的重器,十斗為一斛。瀉明珠:說蘇軾賦詩作文似明珠傾瀉而出。

⑹雲腴(yú):即指茶葉。高山雲霧生長的茶葉肥美鮮嫩,稱雲腴。腴是肥美的意思,

⑺磑(wèi):亦作“碨”,小石磨,研製茶葉的碾具。落磑:把茶葉放在石磨里磨碎。霏霏:這裡指茶的粉末紛飛。雪不如:說茶的粉末極為潔白,雪也比不上它。

⑻黃州:北宋元豐年間被貶之地。

⑼“獨載”句:用范蠡事。相傳春秋時期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之後,不願接受封賞,棄去官職,“遂乘輕舟以浮於五湖”(《國語·越語》)。五湖:太湖的別名。

白話譯文

人間風吹不到日照不到之處,是天上的玉堂,森然羅列著寶書。

我想見你這位東坡的舊居士,在揮筆為文好似飛瀉百斛明珠。

這是從我江南老家摘下的雲腴茶,用石磨研磨細細雪花也比它不如。

喚起你在黃州的舊夢,獨駕小舟像范蠡那樣泛遊五湖。

創作背景

雙井茶是黃庭堅老家分寧(今江西修水)出產的一種名茶。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蘇軾任翰林學士、知制誥。黃庭堅遷著作郎,但他看透了宦海的詭譎,心緒比較恬退,而蘇軾則還想有所作為。當時黃庭堅在京任職,家鄉的親人給他捎來了一些,他馬上想到分送給好友蘇軾品嘗,並附上這首情深意切的詩。

作品鑑賞

詩篇從對方所處的環境落筆。蘇軾當時任翰林院學士,擔負掌管機要、起草詔令的工作。玉堂語意雙關,它既可以指神仙洞府,在宋代又是翰林院的別稱。由於翰林學士可以接近皇帝,地位清貴,詩人便利用了玉堂的雙重含義,把翰林院說成是不受人間風吹日曬的天上殿閣,那裡寶書如林,森然羅列,一派清雅景象。開首這一聯起得很有氣派,先聲奪人,為下面引出人物蓄足了勢頭。

第二聯轉入對象本身。“想見東坡舊居士”一句,在“東坡居士”間加上一個“舊”字,不僅暗示人物的身份起了變化(由昔日的罪臣轉為此時的清貴之官),也寓有點出舊情、喚起反思的用意,為詩篇結語埋下了伏筆。“揮毫百斛瀉明珠”一句,則脫胎於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詩中的“詩成珠玉在揮毫”。杜詩表現的是早上朝見皇帝的場面,用“珠玉”比喻詩句,在誇讚對方才思中兼帶有富貴氣象,與詩歌題材相切合。所以作者這裡也用“明珠”來指稱蘇軾在翰林院草擬的文字,加上“百斛”形容其多而且快,尤其是一個“瀉”字,把那種奮筆疾書、揮灑自如的意態,刻畫得極為傳神,這也是化用前人詩意成功的範例。

從第三聯起,方轉入贈茶的事情。既然是送茶而致的詩,自然說明這茶的佳處。茶樹在高處接觸雲氣而生長的葉子特別豐茂,所以用雲腴稱茶葉。宋人喝茶的習慣,是先將茶葉磨碎,再放到水裡煮沸,不像現代的用開水泡茶。這兩句說:從我老家江南摘下上好的茶葉,放到茶磨里精心研磨,細潔的葉片連雪花也比不上它。把茶葉形容得這樣美,是為了顯示他送茶的一番誠意,其中含有真摯的友情。但這還並不是該篇主旨所在,它只是詩中襯筆,是為了引出下文對朋友的規勸。

結末一聯才點出了題意。最後提醒蘇軾,要適時進退,好自為之。作者語重心長地對朋友說:喝了我家鄉的茶以後,也許會讓您喚起黃州時的舊夢,獨自駕著一葉扁舟,浮游於太湖之上了。最後一句用了春秋時期范蠡的典故。蘇軾貶謫在黃州時,由於政治上失意,也曾萌生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的退隱思想。可是此時他應召還朝,榮膺重任,正處在春風得意之際,並深深捲入了當時政治鬥爭的漩渦。作者一方面為友人命運的轉變而高興,另一方面也為他擔心,於是借著送茶的機會,委婉地勸告對方,不要忘記被貶黃州的舊事,在風雲變幻的官場裡,不如及早效法范蠡,來個功成身退。末了這一筆,披露了贈茶的根本用意,在詩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而這番用意又並非一本正經地說出來,只是從舊事的勾喚中輕輕點出,不僅可以避免教訓的口吻,也顯得情味悠長,發人深思。 整首詩詞意暢達,不堆砌典故,不生造奇詞拗句,在黃庭堅詩作中屬於少見的清淡一路。但全詩由高雅的玉堂興起,引出題贈對象,再進入送茶之事,而最終點明題意,這種千迴百轉、一波三折的構思方式,仍體現了黃庭堅詩的基本風格。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進士。宋哲宗時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因修史“多誣”遭貶。早年以詩文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風格奇硬拗澀,開創江西詩派,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書法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