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屬

雉屬

雉屬(學名:Phasianus)體形較家雞略小,但尾巴卻較長得多。雄鳥羽色華麗,雄鳥羽色具金屬反光;臉部裸出,頭頂兩側各具有一束能聳立起的耳羽簇;分布在東部的幾個亞種,頸部都有白色頸圈,與金屬綠色的頸部,形成顯著的對比;尾羽長而有橫斑。雌鳥的羽色暗淡,大都為褐和棕黃色,而雜以黑斑;尾羽也較短。總計2種,雉雞和綠雉。嘴粗短而強,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鉤;鼻孔不為羽毛所掩蓋著。翅稍短圓。尾長短不一,雄性常具距,但有時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後趾位置較高於他趾。分布於中國及相鄰地區,歐洲東南部,日本。

基本信息

簡介

雉屬在生物分類學上是雞形目中的雉科中的一個屬,本數共又2種其中1種在中國有分布。

信息

中文學名:雉屬

..

拉丁學名:Phasian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雞形目
科:雉科
屬:雉屬
種:2種
亞種:34亞種
命名者及時間:Linnaeus,1758
英文名稱:Pheasant

外形特徵

雄鳥羽色具金屬反光;臉部裸出,頭頂兩側各具有一束能聳立起的耳羽簇;下背和腰的羽毛邊緣披散如毛髮狀,翅稍短圓,第1枚飛羽幾乎同第8枚等長,而較第10枚長得多,第4枚稍微最長;尾長而逐漸變尖,

..

不能向左右開展得很大,尾羽18枚,中央尾羽比外側的長得多,前者內外羽緣均分離如發,後者僅外側羽緣呈分離狀;腳具短距。雌鳥全身羽色暗淡,呈各種褐色和棕黃色,散布以更暗濃的雜斑;眼周有圈狀裸出部,翅的特徵與雄鳥一樣;尾較雄的短,沒有分離狀的羽緣。

生活環境

雄鳥單獨或成小群活動,雌鳥與其雛鳥偶爾與其他鳥合群。棲於不同高度的開闊林地、灌木叢、半荒漠及農耕地。

生活習性

適應性廣,抗寒,耐粗生活環境從平原到山區,從河流到峽谷,棲息在海拔300—3000米的陸地各種生態環境中,夏季能耐受32℃以上高溫,冬季零下35℃也能在冰天雪地行動覓食,飲冰碴水,不怕雨淋。性情活潑,善於奔走,不善飛行雉雞喜歡遊走覓食,奔跑速度快,高飛能力差,只能短距離低飛,而且不能持久。
叫聲特殊雉雞在相互聯繫,相互呼喚時常發出悅耳的叫聲。就像“柯—哆—囉”或“咯一克一咯”。當突然受驚時,則暴發出一個或系列尖銳的“咯咯”聲,繁殖季節,雄雉雞在天剛亮時,發出“克—多—多”歡喜清脆的啼鳴聲,日間炎熱時,雄雌雉雞不叫或很少嗚叫。
雜食性。所吃食物隨地區和季節而不同。秋季主要以各種植物的果實、種子、植物葉、芽、草籽和部分昆蟲為主。冬季主要以各種植物的嫩芽、嫩枝、草莖、果實、種子和穀物為食。

生長繁殖

野生狀態下雉雞在繁殖季節以1雄配2-4雌組成相對穩定的“婚配群”,每年2-3月開始繁殖,5-6月是繁殖高峰期,7-8月逐漸減少,並停止。南方較北方早些。野生狀態下,雌雉雞年產蛋2窩,個別的能產到3窩,每窩15—20枚蛋。蛋殼色為淺橄欖黃色,土黃色、黃褐色、青灰色、灰白色等不同類型。橢圓形,蛋重24—28克,縱徑25—32.5毫米,如第一窩蛋被毀壞,雌雉雞可補產第二窩蛋。在產蛋期內,雌雉雞產蛋無規律性,一般連產2天休息1天,個別連產3天休息1天,初產雌雉雞隔天產1枚蛋的較多,每天產蛋時間集中在上午9時至下午3時。

分布範圍

雉雞分布範圍最廣,除西藏羌塘高原及廣東的海南島以外,遍及全中國。分布於歐洲東南部、中亞細亞、蒙古、朝鮮、蘇聯西伯利亞東南隅以及越南北方和緬甸東北隅。綠雉分布於日本。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瀕危物種——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