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沙·海菲茲

雅沙·海菲茲

雅沙·海菲茲(1901-1987)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小提琴家。自從1917年在紐約的演奏會一舉成名後,二十年間,海菲茲在他的第二故鄉美國變得尤為出名,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海菲茨為小提琴演奏技巧建立了全新標準,是現代演奏風格的奠基人。

早期生活

(圖)雅沙·海菲茲雅沙·海菲茲

1901年2月2日,海菲茨生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他的父親是一位職業小提琴手,3歲起海菲茨就開始跟父親學琴,4歲入維爾紐斯音樂學校從師馬爾金。6歲即在音樂會上成功地演奏了孟德爾頌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8歲那年,海菲茨在維爾紐斯音樂學校為前來此地旅行的奧爾教授演奏。這位名師一眼就看出這個孩子非同小可,於是建議海菲茨的父親把孩子送到聖彼得堡跟他學習。當時,俄國的法律禁止猶太人在聖彼得堡定居,這可使一家人都是猶太血統的海菲茨的父親傷透了腦筋。幸好,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院長、著名作曲格拉祖諾夫為他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把父子倆一併收為學生,這就是1911年奧爾班上的學生名冊里有兩個海菲茨的緣故。父親不僅在海菲茨小提琴的學習上費盡心思,而且嚴格督促兒子其他文化課的學習,法語、德語、歷史、地理、數學,這些都請了私人教師到家中來授課。海菲茨十分刻苦,出去看了一場戲或參觀了一個博物館,回來都要寫一篇作文。這種勤奮刻苦、持之以恆的求知慾望,海菲茨保持終生。

職業生涯

(圖)演奏中的海菲茲演奏中的海菲茲

1912年IO月,海菲茨應著名指揮家尼基什的邀請。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演出了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這個男孩極其精彩的演奏,轟動了樂壇。

1917年,海菲茨應邀赴美巡迴演出,10月27日,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了意義深遠的首演。他的名字已經成了傳奇式的,每個人都想親耳聆聽他的琴聲,親眼目睹他的風采,這一天,音樂界的許多名人都來了,大家都想證實一下傳聞中的故事是否真實。幾個小時的音樂會過去了,當眾多的小提琴家不再感到燥熱難當的時候,音樂評論家們邁著激動的步伐衝出音樂廳,他們向世人宣布:新一代的小提琴標準誕生了。

(圖)雅沙·海菲茲雅沙·海菲茲

在卡內基音樂廳首演的兩周后,海菲茨走進勝利唱片公司偽錄音室,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錄音生涯。在海菲茨創造的諸多奇蹟之中,有一點特別突出,就是他總能找到最簡捷的途徑直入作品的核心。

20世紀初,正是炫技小品在音樂會中大行其道之時,憑藉著對技巧超人一等的把握,海菲茨把炫技小品的演繹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20年代後期的錄音隨著錄製技術的進步,早期悶罐似的琴聲變得更加甜美,音場也隨之開闊。這期間,他重新錄製了早期的一些小品,第一次完整地錄製了大型作品:理查·施特勞斯的奏鳴曲。可是沒曾想,風雲突變,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給方興未艾的美國唱片業重重的一擊,像海菲茨這樣的藝術家竟然要等到32歲才有機會錄製協奏曲。當時,勝利唱片公司將海菲茨借給EMI公司,使海菲茨得以來到歐洲,和巴比羅利指揮的倫敦愛樂樂團錄製了幾首精彩的協奏曲。

大事記

1904年開始從父學習小提琴。
1905年在維爾納特等音樂學校從師伊利亞·馬爾金開始正式學習。
1907年首次公開登台演出,在俄國考納斯演奏孟德爾頌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1910年在聖·彼得堡開始從師萊奧波德·奧爾學習小提琴,
1911年4月30日在聖·彼得堡首次正式登台。
1912年10月28日首次在柏林登台演奏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與阿圖爾·尼基什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的。巡迴演出到達奧地利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1917年應邀在美國首次登台,10月27日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大廳演出。11月9日首次錄製唱片,伴奏是安德烈·貝諾伊斯特。開始在美國的巡迴演出。
1919年塞謬爾·喬齊諾夫開始擔任鋼琴伴奏。
1920年在倫敦和巴黎首次登台演出。1921年在澳州、1923年在亞州首次登台演出。
1925年加入美國國籍。伊西多爾·阿赫龍接替了喬奇諾夫的鋼琴伴奏職位。
1927年以龐塞的《Estrellita》為開端,改編一系列曲目,數目超過100個。
1929年首次在南美登台。
1930年出版發行他對羅馬尼亞的喬治·丹尼庫的小提琴曲《斷奏霍拉舞曲》的改編曲。
1934年埃馬紐埃爾·貝成為伴奏。海菲茲榮歸故里,在蘇聯的17天中就舉辦了13場音樂會。
1936年與美國男中音獨唱家勞倫斯·蒂貝特一起,協同組成美國音樂藝術家協會。
1937年擔任美國廣播藝術家聯合會第一副會長。
1939年以《They Shall Have Music》為名的電影問世。
1942-1944年以美軍慰問協會的名義為美國軍方作巡迴演出,其中包括於8周內在義大利和北非前線所進行的45場音樂會演出。
1946年以伊姆·霍伊萊(Jim Hoyle)的別名寫出他的第一首通俗歌曲《當你向我求愛時,我無法相信》,賓·克洛斯拜和馬加萊特·惠廷共同錄製了它。
1947年開始為期20個月的休假。
1949年與亨利克·卡斯通共同開發的“海菲茲弱音器”於4月27日獲準專利。
1954年布魯克斯·史密斯成為伴奏。
1958-1959年在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任音樂評論教授。  
1961年在南加利福尼亞大學任小提琴教授。在洛杉磯與大提琴家皮亞蒂戈爾斯基舉辦一系列《海菲茲皮亞蒂戈爾斯基音樂會》,稍後又在舊金山與紐約舉辦。
1970年在巴黎為美國廣播電台錄製電視專訪。
1972年在洛杉磯音樂中心舉辦告別音樂會。
1973-1987年與地方和來訪的音樂家一起演奏室內樂。
1983年與南加尼福利亞大學終止合作。
1987年12月10日在洛杉磯 Cedars Sinai 醫學中心去世。

作品評價

1917年錄製的巴齊尼的《精靈輪舞》是集左手大跳、撥弦和右手快捷的上下連跳弓於一體的精湛絕倫的演奏,雙手配合準確無誤,已屬不易,海菲茨在完美的演繹中領著鋼琴伴奏輕鬆自如地往前狂跳,說明他的技巧潛力還綽綽有餘!

錄於1924年的莉莉·布朗熱的《隨從》,迷人之極,直可比擬埃爾曼與克萊斯勒同類情調的傑作。這期間,海菲茨還錄下了帕格尼尼的《無窮動》、哥德馬克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等因以後未再重錄而顯得格外珍貴的樂曲。作為整體來看,海菲茨錄製於1917-1924年的幾十首小品,以其純潔貞靜的內在情感和完美無瑕的表現技巧,成為小提琴音響文獻中最珍貴的寶藏之一。

1934年錄製的格拉祖諾夫《小提琴協奏曲》充滿了俄羅斯寬廣的氣息、自然流暢的分句和溫暖的情懷,即使後來者(米爾斯坦、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在這些方面都毫不遜色,在純技藝方面仍無法與之匹敵。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協奏曲》中,海菲茨的處理超出常規,卻是風雅可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