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縣第一中學

隴西縣第一中學

隴西一中,全稱隴西縣第一中學。現為“甘肅省示範性普通高中”。隴西縣第一中學建校70年多來,堅持遵奉“宏建忠毅”的校訓,以“特色鮮明、隴上一流”為辦學目標,實施“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的辦學策略,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得益於隴西縣“科教興縣、人才強縣”戰略的實施,一中師生更是奮發圖強、揚帆猛進。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前身宋為黌舍,元為學宮,明清為府學貢院。

1937年經地方籌劃並經甘肅省教育廳批准,設立隴西縣立初級中學。

1941年設立高中部,由縣立改為省立。2004年9月16日選址新建。

2006年9月15日搬遷現址。

至2013年以來學校占地面積160.23畝,現有教學班60個,在校學生4250人。現有教職工206人。建校迄今,學校秉承“宏健忠毅”校訓,以“以人為本、學教和諧、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為理念,營造了“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和而不同、誠信友愛、充滿活力、運轉高效”的和諧校園,形成了“博學善思、勵志明行”的校風以及“敬業創新”的教風和“全實講律”的學風,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水平日益提升

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

隴西一中始終把師德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從樹立“以德立教、率先垂範、嚴於律己、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入手,把外樹教師形象與內強教師素質結合起來,著力提高廣大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真正樹立並踐行一切為學生髮展負責的精神,為學生終身的學習和幸福奠基。

該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制定了“以科研鑄名師,以名師帶名生,以名生撐名校”的教改思路,建立“教研室、教研組、備課組”三級教研網路,加強對《高考考綱》、高考信息、學法指導和應試心理的研究、會診和篩選,提高備考的準確性。建立“年級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師”三級信息反饋網路,查缺補漏,形成協調發展的學科綜合教研格局。學校形成教師評價標準:教得準確,教得清楚,教得明白,教得輕鬆,教得愉快。對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進行定位:“教師要善於領航,引導學生泛舟知識的海洋;教師要善於啟迪,在知識的迷宮為學生指點迷津;教師要善於總結,將學生採摘的珍珠串成項鍊”。學校積極選派教師參加省市教研機構舉辦的新課程培訓,從網上信息、教學雜誌、名師骨幹、教師積極撰寫論文,已成功舉辦了十屆教育教學研討會。近3年,有160多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史萬群、周獻文老師承擔了省級研究課題。丁功慶、楊斌、裴明祺老師承擔了市級研究課題。王玉玲老師的《開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實踐與研究》、張宏偉老師的《對單親教育問題的認識與思考》、楊小燕老師的《新課程下構建“師生共同成長樂園”辦學理念的實踐研究》通過了市教育科研“十一五”規劃課題立項。學校創辦的《隴西一中教研》,融教育性、學術性、藝術性於一體,引導廣大教師走進教研,打開了學術交流和爭鳴的視窗。學校積極參加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和教學新秀的評選,形成骨幹名師群體。2000年以來,共有100多名教師被評為省、市、縣級骨幹教師、學術帶頭人、青年教學能手和教育工作先進個人。青年教師李富春榮獲全省錄像課大賽一等獎,並代表甘肅省參加全國物理教學改革創新大賽獲二等獎;張韶輝、馮世明參加全省優質課大賽,分別獲一、二等獎;王耀文在2005年甘肅省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競賽活動中榮獲一等獎。學校堅持以人為本,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挖掘人力資源的突破口來抓。校長每年參加省上組織的大中專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雙向洽談簽約會,積極引進優秀大學畢業生,選拔縣內骨幹教師來校任教,使老中青教師平穩過渡,解決了教師緊缺和青黃不接現象,保證了學校發展規模與教師隊伍擴張的同步增長,同時靠政策留人、感情留人、環境留人,保持了教師隊伍的穩定。

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以人為本,學教和諧,因材施教,發展個性。

釋義

遵循教育規律,面向全體學生,挖掘個體潛能,促進學生多樣發展,培養合格加特長的學生群體。通過教學相長構建民主、和諧、融洽、互勵的師生關係,最終體現“養德,啟智,健體,審美”的核心觀念。尊重師生,關懷師生,依靠師生,發展師生,推動學校又好又快科學發展,將學校發展的成果最終體現到促進師生全面發展的根本上。不斷豐富辦學內涵,積澱文化底蘊,凸現辦學特色,提升辦學品位。

辦學思路

一是造就一流的師資隊伍,把教師發展提高作為學校興衰成敗的根本,形成業務精良、素質過硬的教師團隊;二是培養合格的學生群體,培養品德高潔、身心健康、樂學勤學、情趣廣泛、愛好突出的合格學生;三是形成科學管理機制,調動全體師生激情,營造樂學愛教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四是科教研興校,把教育科研作為全面提高學校辦學質量的支撐點,充分發揮教育科研的第一生產力作用;五是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推進素質教育,突出學校辦學特色;六是著力推進信息化和現代化建設,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科技支撐;七是發揮學校在精神文明建設和語言文字工作中的視窗作用,重視社會實踐,為建設和諧文明新隴西作出貢獻。

辦學目標

特色鮮明,隴上一流。創建國家級示範性標準化學校,省級文明單位標兵和國家文明單位,省上、國家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省級新課程改革樣本示範校。立足隴中,走向全省,面向全國,繼承並發揚隴西一中的辦學傳統,在新課程改革中創出特色,進一步把隴西一中建成現代化的並在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學名校。

教學質量

隴西一中以質量為中心,把教育質量擺在首位,實現了辦學效益的最大化。近三年,共有160多人次在市級以上各類競賽中獲獎。高中會考優良率、合格率和畢業率均居全市普通中學前列。高考自1999年以來,連續九年取得了全市高考本科上線率第一的好成績。2005年,高考取得了“七個第一”的好成績:600分以上考生41名,人數第一;12名考生進入全市理科前50名,人數第一;15名考生進入全市前50名,人數第一;文理科共有149名考生上重點線,人數第一;文化課考生本科上線486人,人數第一;高考上線率41.4 0%,上線率第一;本科以上上線507人,總人數第一。2006年,高考重點上線152人,本科上線623人,上線率44.3 %。2007年高考再創新績,本科上線604人,上線率42.8 %,贏得了全社會的廣泛讚譽。

隴西一中堅持實施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合格加特長的學生。在學生的品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創新能力、生活能力等方面,實施系統工程,努力使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個方面都得到良好的發展。學校堅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狠抓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搞好新生入學教育、開學典禮和誠信教育。通過為期半月的軍訓,重點磨鍊學生意志,培養集體意識和紀律意識。通過開學典禮和誠信教育,培養學生“尊敬師長,遵章守紀,誠實學習,誠實做事,自尊自律,學做真人”的良好行為習慣,讓新生“走進一中門,學做文明人”。培養他們“以一中為榮,一中以我為榮”的校園精神,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校結合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實施意見》,成功舉辦了四屆藝術節,既展現了學生的才藝,又培養了文明向上的班風,達到了養德、啟智、健體、審美的教育目的。學校還通過升降國旗、主題班會、學生辯論會、廣播體操比賽、拔河比賽、足球比賽、《一中校報》、“校園之聲”、入團宣誓儀式、觀看優秀影片、國防教育圖片展覽,進行有聲有色的德育教育和薰陶,收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學校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倡導“交流、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解決貧困生生活中的困難和後進生學習上的疑難,達到分層推進的目的。學校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按學生的不同興趣,組成各類學習小組,接觸、磋商、動手、動腦,培養愛好,突出個性,發展特長,突出主業,學好文化課。學校每年在招收高一新生時都要特招部分音、體、美特長生,組建輔導班,既為學校參加各類演出比賽儲備選手,展現一中素質教育的成就,又為高考小三門培養有競爭實力的考生。學校每兩年都要舉辦一次體育運動會和藝術節,使藝術教育在肥田沃野中紮根、開花、結果。

文化傳統

學校校訓

校訓:宏健忠毅。

【釋義】:“宏健忠毅”之校訓為甘肅省立隴西中學創始人、首任校長趙振業(字心柏)親撰並書寫。匾額原為古銅色底,綠色嵌字,隸書,曾懸掛於老校區。宏——亦作“弘”,為寬廣、博大之意。語出《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三國志·蜀主·後主傳》裴松之註:“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宋代理學家程頤云:“弘而不毅,則無規矩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之。”又曰:“弘大剛毅,然後能勝重任而遠道。”健——剛強,敏捷,有才能。《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忠——忠誠,忠實,盡心竭力。《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出師表》:“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毅——意志堅定,做事果斷。《韓非子·孤憤》:“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古人云: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簡言之,“宏健忠毅”意為讀書人要抱負遠大,志逸四海,胸襟寬廣;孔武有力,勤敏博學,才華橫溢;竭忠盡智,赤誠為人,肝膽相照;剛毅果斷,意志堅定,雷厲風行;以天下為己任,成為民族英才,國家棟樑。

學校三風

校風:博學、善思、勵志、明行;

教風:敬業創新;

學風:全實進律。

學校環境

學校風采 學校風采

學校占地200畝、投資5000萬元高中校區,已建成的有13786平方米的教學實驗樓、2700平方米的二號教學樓、2917平方米的圖書科技樓、720平方米的學術報告廳和10398平方米的三幢學生公寓樓和980平方米的餐廳。高中 新校區的落成,在古城隴西誕生了一座布局全理、環境幽雅、功能齊全、設施一流的現代化學校,開創了隴西一中和隴西教育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綠草如茵,濃蔭遮地,花團錦簇的園林式校園已初見端倪,隴西一中的校園環境幽雅,書聲朗朗,在這裡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置身其中無不被這裡的美麗和整潔的環境所迷住。塊塊別致高雅、內涵豐富的宣傳櫥窗,構成了校園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隴西一中一直把環境建設和文化建設作為建設文明校園的重要內容,不斷突出環境的育人功能。校園環境建設按照“淨化、美化、綠化、硬化”的層次目標,精心規劃設計,認真組織施工。隴西一中搬遷新校前,學校占地面積小,硬體滯後,嚴重影響到示範性高中的創建。為此,縣委、縣政府決定置換土地160.23畝,新建規劃建築面積32000 m 、規劃總投資5000萬元的隴西一中,2004年9月16日奠基動工。經過兩年緊張建設,2006年已建成了13768 m 的教學實驗樓、1個通風藥品室、3個生物實驗室、1個生物標本室、5個計算機教室、2個音樂教室、2個美術教室、3個語音教室、40個普通教室、2700 m 的二號教學樓、2917 m 的圖書科技樓、720m 的學術報告廳、10398 m 的三幢學生宿舍樓、980m 的食堂和500m 的鍋爐房,並於2006年9月15日隆重舉行了新校落成暨七十年校慶慶典儀式,宣告新校正式投用,初、高中分離,把隴西一中70年的輝煌展現世人面前。隴西一中新校區是全省為數不多的高中校區,也為全市、全省高中教育的發展增添了新的亮點。

學校榮譽

2007年10月12日,隴西縣教育工作會上隴西一中校長陳勤從縣委書記劉富春手中接過代發的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獎牌。

回顧歷史,自1999年以來。隴西一中高考本科上線率連續九年居定西市普通中學之首。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省級文明單位”、“全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全省雙擁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會考工作先進集體”、“地級文明單位”、“全市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區國防教育示範學校”、“縣級文明單位”、“全縣教育工作先進單位”。2005年12月,晉升為“定西市示範性普通高中”。2006年被評為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