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縣秦嶺細鱗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機構全稱為陝西隴縣秦嶺細鱗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保護區總面積6559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1376公頃,緩衝區面積3197公頃,實驗區面積1986公頃。保護區位於陝西省隴縣境內,地處隴縣渭河支流的千河和長溝河水域,涉及隴縣八渡鎮、天成鎮、關山管委會、曹家灣鎮、固關鎮、新集川鎮等六個行政區域。

基本信息

簡介

陝西隴縣秦嶺細鱗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秦嶺細鱗鮭及其生境為主的水生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隴縣境內,位於在東經106°26′32″~107°06′10″,北緯34°35′17″~35°08′16″,總面積6559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1376公頃,緩衝區面積3197公頃,實驗區面積1986公頃。2001年,保護區開始建設,2004年建立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9年9月國辦發〔2009〕54號檔案批准成立陝西隴縣秦嶺細鱗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該保護區是目前我國第一個以秦嶺細鱗鮭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西部地區第一個水生野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的建立,對促進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維護渭河流域及黃土高原生態安全、推動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風景區

保護區以千河和長溝河河道及其支流河道兩岸50年一遇洪水位線為依據劃定保護區範圍,涉及53條河道。主要河段有千河上游固關段、鹹宜河蒲峪河、八渡河長溝河。千河上游固關段以千河上游與關山溝河交匯處上游和所有支流河道為保護區範圍,支流分別為石關溝河、陳家河、關山溝河、富漢坪河、雙岔河、菜子河、上關河、大黑溝河、小黑溝;
..秦嶺細鱗鮭,俗稱“梅花魚”、“寒水魚”、“五色魚”
鹹宜河以鹹宜河供水壩上游和所有支流河道為保護區範圍,支流分別為瓦窯溝河、一河、二河、三河、四河、後川河;蒲峪河以杏咀廟供水壩上游和所有支流河道為保護區範圍,支流分別為掃帚灘河、銀松溝河、向陽川河、木拉石溝河、黑潭河;八渡河以高樓供水壩上游和所有支流河道為保護區範圍,支流分別為大力村河、小力村河、槐家溝河、海家河、具賢溝河、沙盆溝河、田莊河、柳木河、甘溝河、碾盤溝河、官村河;長溝河以隴縣界和陝西省界之間河段和所有支流河道為保護區範圍,支流分別為蘇家河、胡家灘河、小川河、新家河、王家河、北溝河、木頭溝河、銀洞溝河、楊家溝河、南溝河、寺溝河、內台河、石槽河、梁頭河、對窩溝河、羅家河、范家河。
..

保護區位於陝西隴縣西南部渭河支流的千河和長溝河水域,地處秦嶺、六盤山和黃土高原的交匯區,動物地理上屬古北界與東洋界的交匯地帶,是氣候、動植物的過渡地帶。保護區的千河和長溝河水域海拔1100—2466米,河床比降大、河岸深切、彎曲狹窄、水質清,兩岸森林茂密,保留了河流生態系統的自然生境,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極重要的、處於自然狀態的山澗溪流生態系統,是秦嶺細鱗鮭等水生野生動物的天然樂園。該地是我國秦嶺細鱗鮭模式標本產地,是世界上細鱗鮭屬在北半球自然分布的南界。
保護區內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目前,保護區分布的脊椎動物有189種,其中魚類多達18種,分布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秦嶺細鱗鮭、水獺和陝西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多鱗白甲魚、岷縣高原鰍、中華鱉、中國林蛙及多種地方土著魚類(如棒花魚、彩石鮒、中華鰟鮍、馬口魚、紅尾副鰍等)。其中秦嶺細鱗鮭資源最為豐富,已形成了穩定的種群結構,目前存量約3萬尾,是目前國內發現資源分布最為豐富的地區。
秦嶺細鱗鮭,俗稱“梅花魚”、“寒水魚”、“五色魚”,為第四紀冰川期殘留物種,是典型的冷水性魚類,對魚類系統演化和古地理環境變遷等科學問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分布區較為狹窄,生境特殊,生態環境脆弱,易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資源衰退嚴重。我國政府1988年就將其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保護區於2004年12月成立了陝西隴縣秦嶺細鱗鮭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管理處位於隴縣縣城,建立有標本室。保護區自建立以來,先後完成了保護區資源普查、保護宣傳、立標劃界、辦公樓建設以及秦嶺細鱗鮭增殖放流站、保護站等建設項目,嚴厲查處破壞資源案件,解救放生秦嶺細鱗鮭671尾,營造了良好的保護氛圍。目前,保護區內以秦嶺細鱗鮭為主的水生野生動物資源正在逐步恢復和發展。

資源與環境狀況

保護區河道海拔1100—2466米,河床比降大、河流縱橫交錯、河岸深切、彎曲狹窄、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水質清新,河流中潭、瀑、泉、澗、溪相間,兩岸森林茂密,無任何污染源,生境維持在良好的自然狀態,保留了河流生態系統的自然生境,是典型的處於自然狀態的山澗溪流生態系統。
..

境內立體小氣候特徵明顯。寒冷多雨,無明顯的夏季(平均氣溫不足22℃),冬季較長(平均氣溫低於10℃)。年平均氣溫5.4℃,年均降水量650~700mm,無霜期不足150天。
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已知有藻類植物包括藍藻、綠藻、裸藻、金藻、黃藻、硅藻、甲藻等7類37屬;台蘚植物2科2種;蕨類植物21科130種(變種);裸子植物5科14種;被子植物108科908種(變種);水生昆蟲4目8科8屬;魚類3目4科17屬18種(亞種);兩棲綱1目2科2屬5種(亞種);爬行綱3目4科9屬11種(亞種);鳥綱9目28科61屬109(亞種)種;哺乳綱6目21科41屬46種(亞種)。
主要保護動物有國家Ⅱ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秦嶺細鱗鮭、水獺和陝西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多鱗白甲魚、岷縣高原鰍、中華鱉、中國林蛙等。保護區分布的魚類多達18種,如地方土著魚類棒花魚、彩石鮒中華鰟鮍馬口魚紅尾副鰍等。其中秦嶺細鱗鮭資源較為豐富,目前存量約3萬尾,已形成了穩定的種群結構,是保護區水生生境中最為典型的物種。

保護區管理情況

2004年12月組建成立了陝西隴縣秦嶺細鱗鮭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機構,副縣級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單位,人員編制19人,設有辦公室、保護科、水產科和技術科4個科室,下設高樓、鹹宜關、馬道、掃帚灘、張家河口五個基層保護站。建立了崗位責任考核制度,保護區工作已步入了規範化的管理軌道。
..

管理處位於隴縣縣城中心地帶,占地20餘畝,現有固定資產600餘萬元,新建處辦公大樓1000餘平方米,新建了高樓、鹹宜關基層保護站,配備了先進的辦公設施。
保護區自建立以來,以資源保護為重點,採取了積極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先後自籌和引進資金1000餘萬元,完成了保護區資源普查、保護宣傳、立標劃界、辦公樓建設以及秦嶺細鱗鮭增殖放流站、保護站等建設項目。建立了以管理處和基層保護站輻射轄區各鄉鎮、林場、村組和協管員齊抓共管的五級聯保體系,強化了保護工作。營造了良好的保護氛圍。保護設施初具規模,保護事業初見成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