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鱗白甲魚

多鱗白甲魚

多鱗白甲魚(Onychostoma macrolepis),俗稱多鱗鏟頜魚,原名多鱗顏頜魚,屬鯉形目,鯉科,䰾亞科,白甲魚屬。俗稱:錢魚、梢白甲、赤鱗魚。現已被《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名錄》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基本信息

形態

多鱗白甲魚多鱗白甲魚
體長,稍側扁,背稍隆起,腹部圓。頭短,吻鈍,口下位,橫裂,口角伸至頭腹面的側緣。下頜邊緣具銳利角質;須2對,上頜須極細小,口角須也很短。背鰭無硬刺,外緣稍內凹。胸部鱗片較小,埋於皮下。體背黑褐色,腹部灰白。體側每個鱗片的基部具有新月形黑斑,背鰭和尾鰭灰黑色,其它各鰭灰黃色,外緣金黃色,背鰭和臀鰭都有一條桔紅色斑紋。

習性

棲息在河道為礫石底質,水清澈低溫,流速較大,海拔高程為300—1500米的河流中,常藉助河道中溶岩裂縫與溶洞的泉水發育,秋後入泉越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於夜半三更,頭部朝內,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內出完。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齡以上,雌性為4—5齡,懷卵量為0.6—1.2萬粒,生殖季節於5月下旬至7月下旬。

以水生無脊椎動物及著生在礫石表層的藻類為食,取食時用下頜猛鏟,進而將體翻轉,把食物掰入口中。取食後的石塊,可見白斑點點。

分布

分布於嘉陵江水系和漢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和山東泰山,浙江龍泉。

價值

多鱗白甲魚肉嫩味鮮,有滋補明目下乳之功效,為山溪魚產中之上品。在產區種群數量較大,特別是在陝西南部山區為優勢種群。4月中旬當魚群出泉時,數量很大,一些較大的魚泉最多可達萬斤以上,一般多為幾千斤,小魚苗也在百斤以上,是當地民眾喜食的山區特產。

今後如能對其天然資源加以保護,同時解決人工繁殖等技術問題,它將是山區漁業中一種很有前途的養殖魚類。現已人工繁育成功,山東泰安普遍養殖,在陝西省安康市也有養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