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歌

這首詩被收入《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是北方秦隴人民為悼念抗擊匈奴貴族而戰死的晉都尉陳安作。據《晉書·載記》,陳安一度反覆於晉與匈奴族政權前趙劉曜之間,後堅決抗擊前趙,擁戴晉室。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隴上歌
【創作年代】晉朝
【作者姓名】無名氏
【文學體裁】七言詩

作品原文

隴上歌  
隴上壯士有陳安①,軀幹雖小腹中寬,愛養將士同心肝②。
驏驄父馬鐵鍛鞍③,七尺大刀奮如湍④,丈八蛇矛左右盤⑤,十盪十決無當前⑥。
百騎俱出如雲浮⑦,追者千萬騎悠悠⑧。戰始三交失蛇矛⑨,十騎俱盪九騎留。
棄我驏驄竄岩幽⑩,天降大雨追者休,為我外援而懸頭⑾。
西流之水東流河⑿,一去不還奈子何!
阿呼嗚呼奈子乎⒀,嗚呼阿呼奈子何!

作品注釋

①壯士,一作“健兒”。有,一作“日”。
②這兩句謂陳安對部下寬厚愛護。《晉書》:“(安)善於撫接,吉凶夷險,與眾同之。”
③驏驄,青白色相間的駿馬。父馬,雄馬。一作“駿馬”。
④奮如湍,揮動大刀迅疾如流水。形容武藝高強。
⑤盤,旋,舞動。
⑥盪,衝擊。決,潰散。這句意為多次發動衝擊,都使敵軍潰敗,其勢不可當。《晉書·載記》,陳安壯健絕人,“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近交則刀矛俱發,輒害五六;遠則雙帶鞋服,左右馳射而走”。
⑦雲浮,形容輕驅疾馳如浮雲迅掠。
⑧悠悠,此處形容追兵眾多,綿延不斷。《晉書·載記》,太寧元年,劉曜親征陳安,圍安於隴城。“安率騎數百突圍而出,乃南走陝中。曜使其將軍平先、邱中伯率勁騎追安。頻戰敗之,俘斬四百餘級。”此二句原無,據《太平御覽》卷三五三、卷四六五引《趙書》補。
⑨三交,三次交鋒。《晉書·載記》:“平先亦壯健絕人,勇捷如飛,與安搏戰,三交,奪其蛇矛而退。”此句原無,據《太平御覽》卷三五三引《趙書》補。
⑩我,此歌者用隴上民眾口吻。下句“我”同。竄岩幽,《晉書·載記》:“會日暮雨甚,安棄馬與左右五六人步逾山嶺,匿於溪澗。翌日尋之,遂不知所在。”此句原無,據《太平御覽》卷四六五引《趙書》補。
⑾懸頭,指被殺害。《晉書·載記》:“會連雨始霽,輔威呼延清尋其徑跡,斬安於澗曲。”
⑿西流之水,指隴水,流入洮水,然後又“東流河”,流入黃河。《太平御覽》作“西流之水去不還。”
⒀阿呼、嗚呼,皆悲痛嘆息聲。兩句原無,據《太平御覽》卷四六五引《趙書》補。

作品簡析

這首詩被收入《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是北方秦隴人民為悼念抗擊匈奴貴族而戰死的晉都尉陳安作。據《晉書·載記》,陳安一度反覆於晉與匈奴族政權前趙劉曜之間,後堅決抗擊前趙,擁戴晉室。323年(晉明帝太寧元年),兵敗而死。“及其死,隴上歌之曜聞而嘉傷,命樂府歌之。”所歌即為此篇。隴上,指晉秦川隴西(甘肅隴西縣)。
這首詩為記實之作,比照《晉書·載記》所載,為真人真事。但作為文藝作品,詩將有關素材加以調整、集中,並注入以強烈的感情色彩,故讀來形象鮮明而頗為感人。詩共分四層。首三句為第一層,“腹中寬”、“同心肝”,贊其心胸開闊、體恤士卒之帶兵作風。次四句為第二層,寫其武藝高強、勇猛過人。駿馬鐵鞍、奮力湍急、十盪十決,都令人想見其英姿雄風。“百騎”以下七句為第三層,追述其戰死之經過。“為我外援而懸頭”,這正是民眾悼念陳安之關鍵所在。第四層為末四句,以流水不返喻斯人永逝。阿呼、嗚呼,反覆迴環,“奈子何”凡三疊,一唱三嘆,感人尤深。全詩以賦為主,間用比興。筆墨簡練生動,鋪敘揮灑自如,轉接流暢,一氣呵成。對這位一度反覆於晉與前趙間的將領,人們的評價自然會有分歧,但其最後堅決抗擊匈奴而戰死,飽受匈奴貴族欺凌的漢族民眾還是懷念他的,故而“及其死,隴上歌之”(《晉書·載記》)。

主要人物簡介

陳安(未知-323年),上圭人(天水市西南),中國西晉末期至五胡十六國前期人物。322年,為反抗匈奴人劉曜攻占長安建立前趙政權而起兵,擁兵10餘萬,稱涼王。323年,與劉曜大軍交戰中,陳安被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