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不變

《隨緣不變》的作者佛教,小說為詞典類別,由起點中文網連載。隨緣不變的心就容易生智慧,禪宗六祖惠能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學佛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隨緣隨分,不強求,不攀緣,得過且過就夠了,換句話說,把我們天天心裏面攀緣五欲六塵的念頭,換成阿彌陀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就行了。佛究竟果地不變隨緣,他能夠隨十法界眾生的緣,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是佛;隨緣不變是菩薩,菩薩在隨緣當中學不變;不變不隨緣是阿羅漢,小乘,他自己證得偏真涅盤,他怕麻煩,他不度眾生。

淨空法師法語

什麼叫隨緣

1 佛在經典上,教給我們要隨緣;隨緣,你就自在。什麼叫隨緣?隨順經典上的道理、教訓,依教奉行,這叫隨緣。

2 要是隨順自己的意思、自己的習氣、自己的想法、看法,那是攀緣。攀緣造業,不管是善業,或是惡業,你都要遭果報;隨緣是淨業,這裡面沒有三途六道的果報。

3 普賢菩薩教我們“隨喜功德”,那是隨緣,隨緣是功德;攀緣,縱然是一些善行、善事,是福德,不是功德。

4 要怎樣學佛才如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出世間法再也不把它放在心上,那就如法。世出世間法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是什麼態度?隨緣。佛教給我們要隨緣,我們聽從佛的教誨,一切隨緣,這個多自在

隨緣不變隨緣不變

什麼叫攀緣

攀緣是你有意願,有目的,或者是為名,或者是為利,你想去做一樁什麼事情,這是攀緣,就是你要去找。佛法,佛教我們隨緣,隨緣跟攀緣不一樣,隨緣是別人來找你。人家找到我們,我們看到人家有苦難需要幫忙,不能不去幫助,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這是隨緣。如果隨緣當中我們有目的,有名利夾雜在裡面,也變成攀緣,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攀緣心不清淨,隨緣心是清淨的。為別人做事,事情做好了,他有福報;事情沒有做好,我們已經盡心盡力,功德圓滿。所以,絕不妨礙自己的清淨心,這是隨緣;與自己清淨心有妨礙,這是攀緣。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一切隨緣但不執著,普通人隨緣即變,而得道者隨緣不變!

佛法當中常說的兩句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們又加了兩句,加這兩句是說明四種不同的境界。“不變隨緣”是佛境界,真如隨緣是菩薩心,這個菩薩不是別的菩薩,是倒駕慈航的觀世音菩薩,也就是他早就成了佛,現在以菩薩身分出現在世間,他是不變隨緣。

第二種是“隨緣不變”,這是真的是菩薩,不是倒駕慈航;菩薩在學佛,在隨緣當中學不變,我們今天要在這個上努力,隨緣當中去學不變。怎么個學法?譬如你看東西你要會看,你聽你要會聽。會看、會聽的人怎么樣?他看到不變,在變化裡頭看到不變;聽,在變化音聲裡面聽到不變;那你才是真的在學佛,會看、會聽,這是菩薩。

第三種是“不變也不隨緣”,那是什麼人呢?阿羅漢 ,墮偏真涅盤,他不變不隨緣,他也不度化眾生,灰身滅智;這是第三種,佛不贊成,佛常常喝斥他們。

第四種是“隨緣隨著變”,那就是我們凡夫了,你既不會看、你也不會聽,你的六根在六塵境界裡全用錯了。菩薩是會看會聽,六根用得很恰當,他在塵緣當中見性;塵緣是緣,隨緣見性,這是真本事喔,所以他開智慧。而我們的心是隨緣隨著變,心被外頭境界時時打轉,隨緣隨變的心就容易生煩惱。隨緣不變的心就容易生智慧,禪宗六祖惠能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而我們如果要見到五祖的話一定想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為什麼常生煩惱呢?那就是我們的心隨緣隨變;菩薩為什麼不生煩惱而生智慧呢?隨緣不變。看到境界裡頭不變,變中有不變,自己也不變,自己的根身在變,剎那剎那在變,根中之性決不變。

摘自淨空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講記》

隨緣隨分,不強求

1 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有欲望。欲望是沒有止盡的,欲望愈多,你的生活就愈苦,所謂是“欲海難填,回頭是岸”。

2 佛叫我們斷一切欲望,為什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是好東西,一點都沾不得,沾了就是生死輪迴,就搞這一套。

3 學佛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隨緣隨分,不強求,不攀緣,得過且過就夠了,換句話說,把我們天天心裏面攀緣五欲六塵的念頭,換成阿彌陀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就行了。

4 世間人有欲望,我們也有欲望,我們的欲望跟世間人不同――我們希望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見阿彌陀佛。我們有這個欲望,我們要努力去追求。怎樣去追求?憶佛念佛,不間斷、不夾雜。

隨緣而不攀緣,這個多快樂

1 學佛的初步,是教你要看得開,要放得下!無論善事惡事都不要計較――惡事惡緣要放下,善事善緣也不可以攀,攀著還是錯了。

2 所以佛教給我們,“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隨緣是什麼?在一切境緣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切隨緣,隨緣就自在,隨緣就不起煩惱。

3 攀緣就煩惱,攀緣是什麼?我一定要這樣,我一定要那樣。你這個一定,就是分別,就是執著,就是造業。

4 佛法第一個大目標,是要求一心不亂,要求心不顛倒,換句話說,就是修定、修慧。如果常常攀緣,你怎么能得到定?你那個心怎么會清淨?不可能!所以,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而不攀緣,身心清淨,沒有負擔,沒有牽掛,這個多快樂!

自在隨緣,什麼都好

1 學佛的人沒有煩惱,學佛的人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學佛的人,自在隨緣,什麼都好!學佛的人處處退讓,愈退,路子愈寬,退到後面,金色光明的大道,成佛之道。

2 真正學佛的人,心決定是清淨平等。心清淨平等,般若智慧就會現前,無論你是生活、工作,你都會得到圓滿。圓滿是身心安樂,自在隨緣,那是真圓滿。

3 在日常生活當中,最重要的是修什麼?清淨心。心清淨,你有智慧隨緣,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你就超凡入聖。

4 我們的心清淨,世出世法真正做到一塵不染,生活當中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縱然是大災大難降臨,也能從容不迫、見佛往生。

能把“緣”這個字解開,你就會很自在

1 我們做事,就是弘法利生,這個不是普通的慈善事業,修的是大福報,也要隨緣,不能攀緣;稍有一點攀緣,我們心不清淨,清淨心失掉了,這個不得了!心不清淨,縱然弘法利生,也是世間有漏的善法,也是有漏的福報,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

2 有許多人聽說佛門修福,得福最快,而且最大,一本萬利,舍一得萬報,大家都到佛門捐錢。捐了之後,自己也沒有發財,也沒有升官,這個錢財白白地丟到水裡去了,那是什麼?用不善的心去修善事,所以他的果報很小,微不足道。

3 心量大,修善決不求果報,果報來得特別快,也特別大,其實這裡頭有大道理,我們一般凡夫愚痴,參不透。你深入經藏之後,你就會漸漸明白。明白之後,你信心就堅定,依照佛的教誨去做,愈做愈自在,愈做愈幸福,愈做愈美滿。現前的生活,無論是富裕、或者是貧賤,你都會過得非常自在、非常幸福!

4 你對生活的需求,會愈來愈少。物質生活需求少,你沒有負擔,沒有累贅;有多餘的,隨緣隨分幫助別人,你會非常自在。有多餘的東西,不必天天拿到外頭去問誰要,那也是攀緣,那很累人。佛法告訴我們,總在一個緣字,你能把“緣”這個字解開了,悟入了,你就會很自在。

隨緣隨變,這就苦了

1 佛門常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就得自在。我們凡夫不行,凡夫是隨緣隨變,這個東西很麻煩!

2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佛法上這兩句,我在早年講經的時候,我把這兩句說成四句,來看四種不同的境界。

3 佛究竟果地不變隨緣,他能夠隨十法界眾生的緣,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是佛;隨緣不變是菩薩,菩薩在隨緣當中學不變;不變不隨緣是阿羅漢,小乘,他自己證得偏真涅盤,他怕麻煩,他不度眾生。

4 我們六道凡夫,心不清淨,隨緣隨變――順境裡面歡喜,逆境裡面痛苦,這個心自己做不了主,被外境所轉,這就苦了!

什麼是隨緣

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對佛法生起信心是非常非常艱難!學佛的人很多,真信的人不多。真信就真有成就,懷疑就不會有成就。沒有成就,會造成負面影響,那你就是罪業,你在造罪業。你是佛門大護法,人家看到你真正修行人,到最後你走得不好,讓人家看到什麼?「這佛教是迷信,這假的,不是真的,你看他學佛一生,最後這個樣子」,你就曉得你有多重的罪過,你破壞佛教形象,你讓多少人看到你這個樣子退了心,這個因果你要不要背?沒辦法,背不起還是要背。你要是把方方面面都看到了,然後你會知道學佛不是容易事,《還源觀》上講的四淨德,你才會真正重視它,「隨緣妙用」。什麼是隨緣?我們今天很具體的給諸位說出來,我們能夠把《弟子規》百分之百的做到,那叫隨緣,把《感應篇》落實是隨緣,把「十善業」做好是隨緣,這隨緣。妙用是什麼?妙用就是心裏面痕跡都不著,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那叫妙用。

大乘經教裡面給我們講的妙用是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做不到,決定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的境界只要做到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那就叫妙用,為什麼?你肯定往生,你能給世間人做個最好的榜樣,幫助世間人能夠增長學佛的信心、增長念佛的信心、增長往生的信心,你這個功德多大!這是真正的清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帶給你清涼自在,宿世、今生的業障統統消除。要相信釋迦佛告訴我們,真誠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頭一個,我們相信佛不打妄語。那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我們的業障為什麼消不掉?說明什麼?無始劫到今天業障太重,一念消八十億劫,念念都消不了,念了幾十年都消不了,這業障多重!業障重,生不生畏懼之心?畏懼的心生起來,畏懼心是什麼?墮三途。

文摘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一一一卷)2010/2/18檔名:12-17-2111

還是隨緣好

不起心、不動念,生什麼智慧?根本智,《般若經》上說的「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他不起心不動念,那是根本智。起作用是有人來請教他,向他請教,他給別人講解,那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所以他在十法界應化,跟這些凡夫面對面的時候他是無所不知,不跟這些凡夫面對面的時候他是無知。無知跟無所不知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深。無知是什麼?無知是隱,無所不知是顯,隱顯不同。眾生面對面那是緣,沒有緣的時候他隱而不顯;遇到緣的時候,他就從隱顯露出來,顯露出來無所不知。為什麼?一切法沒有一法是離開自性的,所以見性之人他就契入這個境界。學佛的終極目標沒有別的,就是教你明心見性。諸佛如來沒有絲毫嫉妒心,沒有絲毫障礙你的心,都是希望你趕快回歸自性。我們大家所證得的完全相同,在古佛的證分上沒有一絲毫增加,在初證入境界的人,它也沒有一分缺少,不增不減,不生不滅,這得隨順忍。我們雖然沒有證得,我們今天從佛菩薩聖教裡面聽明白、聽懂了,那就應當學佛菩薩,在一切境界當中我們能夠隨順。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為什麼要恆順、為什麼要隨喜?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這個隨順是自然的,佛家的術語講「法爾如是」,法本來就是這樣的。自在隨緣,自在從隨緣當中看到,隨緣從自在當中看到;換句話說,不能隨緣的,他怎么也不自在,他煩惱纏縛他,真正自在的人一定隨緣。從這些地方可以能觀察他悟入境界淺深差別,能看到他修證的功夫。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十集)2010/5/15檔名:02-039-0040

宣化上人的宗旨

凍死不攀緣

餓死不化緣

窮死不求緣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抱定我們三大宗旨

捨命為佛事

造命為本事

正命為僧事

即事明理

明理即事

推行祖師一脈心傳

修行人不可攀緣

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五日 開示於萬佛聖城

我的宗旨:「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抱定我們三大宗旨。捨命為佛事,造命為本事,正命為僧事;即事明理,明理即事,推行祖師一脈心傳。」這是我們的本份,盼共勉之。

修行人,不要有攀緣心,要有不貪不染的清淨心。我常對你們講,凡是出家修行,一心求道,什麼也不要,什麼也不貪。就是一棵芥草,也不能隨便送給人,也不能隨便向人索取,所謂:

「一芥不以與人,一芥不以取諸人。」

對於「緣」,要分得清清楚楚。要清淨這個「緣」,不要污染這個「緣」。清淨緣,是沒有貪心;染污緣,是有貪心。出家人可以受供養,但不可貪供養;不貪圖供養,才是真正佛的弟子。

你本來應該接受供養,可是你不受,這才是有志氣。諸位不是為衣食而出家,穿好衣服,吃好來西,而不好好修行,那有何用?凡是身外之物,應看成平常,不要看得那樣重,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今改為「君子謀道不謀衣」,對於好食物不要貪求,能吃飽就算了,對於好衣服不要貪求,能遮寒就算了。古人說:

「君子安貧,達人知命。」

出家人,要知道在道業沒有成就之前,不可欠債。若是欠債,會把你繞住,不得解脫。尤其是這些不清淨的緣,害你拔不出腿來,得不到自在。可是一般出家人,歡喜受人供養,接受人的果儀。被不清淨的緣縛住,就不容易超出三界。染污緣的繩子,把你捆繞得緊緊,無法解脫。所以,不要貪戀這種不真實的來西,免得麻煩。

出家人分為七等--

(一)頭等出家人:一身輕飄飄,什麼也沒有,一塵不染,萬緣皆空。

(二)二等出家人:手持布袋;袋中有什麼,外人不會知道。

(三)三等出家人:肩挑擔子;因為放不下,把所有的家當,走到那裡,挑到 那裡,雖然是重擔(約有 一百磅 ),也甘願挑之。在美國這個國家,沒有擔子,而用背袋,是大同小異的意思。

(四)四等出家人:將東西放在汽車上。

(五)五等出家人:將東西放在火車上。

(六)六等出家人:將東西放在輪船上。

(七)七等出家人:將東西放在飛機上。

這是出家人所犯的通病。我希望你們跟著我出家,早成佛道。不能成佛,也要作菩薩。總之,要利益他人,不要利益自己。不可將常住的東西隨便送人情,你認為有功德,其實是盜僧伽物。與人結好,私自贈送,這種行為,是破壞道場的規矩。有這種行為,趕快糾正過來,不可再犯,沒有這種行為,謹之!慎之!

抱定三大宗旨

我在東北時,只穿三層布,當時我冷嗎?冷!那為什麼要這樣堅持下去?因為我要「凍死不攀緣」!

一九八六年七月三日 開示

各位善知識,明天是七月四日美國國慶節,將有實習方丈上位。這位新方丈是很厲害的,還沒上位前,就先要殺幾個人來祭法。殺誰呢?殺賊!從前做過賊,或者將來要做賊的,都要一律斬首示眾。新方丈上位要立法,為什麼我從前沒有立法?因為我是法奴,所以 Everything's OK,no problem. 但是新方丈比較專制,因此要殺賊,殺的賊愈多愈好,所謂「斬盡佛教之賊,只留大德高僧。」阿羅漢也譯成「殺賊」,所謂「除暴可以安良。」

各位居士注意!不要認為對新方丈奉承,就是好護法。其實,那是絆腳石,障礙法務發展,做方丈的也不可以隨便讚嘆人,或者毀謗人,也不要被讚嘆或毀謗所搖動。你想人讚嘆你,就一定有人毀謗你,這是自然的道理。

從前我是馬馬虎虎,有人罵我,算了;有人贊我,也把它忘了,你現在既然做實習方丈,就要保持莫贊莫毀的宗旨。你不想人讚嘆你,你先不要讚嘆人;你不想人毀謗你,你先不要毀謗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切記,不要種下不乾淨的因。

在家居士見到新方丈,就供養他一些特別好吃的食物,這是敗壞佛法的行為。若非敗壞佛法,就不會錦上添花。方丈不會餓死,就是餓死了也是應該的,誰叫他沒修行?並且,若能為佛法而餓死,那真是佛教里的功臣及光榮,所以本會一貫的宗旨是:

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抱定我們三大宗旨。

捨命為佛事,造命為本事,正命為僧事。即事明理,明理即事。推行祖師一脈心傳。

誰若單獨供養你,就是向你攀緣,打你的主意,知道嗎?尤其你是青年人,對這點要認識得特別清楚。我老了,所謂「老而無能」,但青年人不要讓骯髒東西圍繞自己,應該「凍死迎風站,餓死挺肚行。」做疾風中之勁燭,烈火里的精金,什麼也不怕!

「凍死不攀緣」:這是我一生的寫照,我在東北時,冬天、夏天都穿三層布。底下是一層,上面一層是補了丁的,一塊一塊地捱著補上去。當時我冷嗎?冷!那為什麼要這樣堅持下去?因為我要「凍死不攀緣」嘛!

「餓死不化緣」:我住在香港芙蓉山觀音洞時,有兩個星期都沒有糧食,我就在洞裡打坐,等著餓死。當時山下有一位居士名叫勞寬聖,綽號「本地法師」。韋陀菩薩一連三次給他託夢說:「在觀音洞裡有一位安慈法師,你應該去供養他。」於是這位居士,第二天就背了三十多斤米,又帶了七十餘元,來到洞裡供養我。在這事情發生之前三、四個月,他的腿被狗咬了,中西醫生醫治數月也治不好,束手無策,韋陀菩薩好管閒事,就對他說:「你去供養觀音洞的法師,腿就會好了。」於是他就相信了,然後就送來米和錢。當時我在洞裡準備等死,我從來沒有對人說:「你可憐可憐我,我已經很多天沒東西吃了!」這是「餓死不化緣」。

「窮死不求緣」:我初到廣東南華寺親近虛老的時候,身上不名一文,連寄信的錢都沒有。但我從未向居士化緣。所以我這三大宗旨,都是有來歷的,不是憑空而說的。現在新方丈上位,大家不要與他單獨聯絡感情,讓他對你有特別好感。你若有心供養,可以供養大眾,不要單獨供養某人。否則,這簡直是在害人!破壞佛教的和合。出家人應該抱定這三大宗旨,不要氣餒,應做人天師表,與十方魔軍斗一斗。有人問:「你教徒弟不是用慈悲喜舍嗎?為什麼要教他們斗?這不是�心不改隉 H 如何能作人天師表呢?」就因為要做人天師表,所以才要教化魔軍!

不攀緣、不求緣

我是兩手空空,一貧如洗,不知經過多少艱難困苦才創辦萬佛城,但我從沒有向人告過艱難、求人援助,也沒有向人化緣。

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 開示

各位善知識,不知不覺萬佛聖城已過十周年了。在這十年之中,經過的困苦艱難,重重無盡,可是我沒有向各方去攀緣、求緣,也沒有不擇手段地和社會拉攏關係,或結交官屬、逢迎權貴,曾經有人想介紹我和加州州長和美國總統見面,我都謝絕了。不知各位還記得嗎?一九七九年聖城開幕典禮時,從馬來西亞來了數百餘人,加上從香港、台灣、舊金山、洛杉磯各地來赴會的善信,總計有數千人。那一天,我對大家講的第一句話是什麼,我還記得很清楚。我說:「我這一生最看不起有錢人,為什麼?因為你有多少錢,就有多少罪業跟著。」

這一下子馬來西亞有一百多人,要來鬥爭我說:「我們都是有錢人,我們都來擁護你,你還罵我們,這是不對的!」他們想要和我講道理,又不敢公開來,就先去請教他們的團長兼顧問達摩難陀法師。

達摩難陀法師聽了之後,就呵斥他們:「你們都活到七、八十歲了,對事情也不分好歹。我當時坐在宣化法師旁邊,他講的話,每一句都是正法。你們如果要鬥爭他,我就不和你們在一起,或是你們走,或是我走!」這些人見他們的顧問如此反應,才沒來鬥爭我。達摩難陀法師那次法會,是來接受法界大學所贈 榮譽 博士學位。

凡是來到萬佛聖城的人,應該拿出一分力量,負起一些責任。我是兩手空空,一貧如洗,不知經過多少艱難困苦才創辦萬佛城,但我從沒有向人告過艱難、求人援助,也沒有向人化緣,現在我已經退位,新方丈上位,以後他怎樣做,我就不管了,因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各位居士到了萬佛城,不要在萬佛聖城找便宜或利益,貪心比出家人還大,終日念貪心咒、爭心咒,說萬佛城對你們不慈悲。你們跑到萬佛城來貪、來爭,這是找錯對象了。凡是皈依我的人應該想一想:「萬佛城給你多少?你們對萬佛城貢獻了多少?不要到了萬佛城,就指責萬佛城對不起你們,你們究竟對萬佛城有多少貢獻?這樣想清楚了,看看自己是不是心安理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