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陽城裡坊區

隋唐洛陽城裡坊區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 ,唐代繼續沿用。由宮城、皇城、郭城、含嘉倉城、和西苑組成。郭城以洛河為界,分南北兩部分,洛河以南稱洛南里坊區,洛河以北稱洛北里坊區,為百官府第和百姓居住地。城內街道縱橫,里坊毗鄰。隋唐時期為便於管理,官府在都城內每500平方米規劃一個居民區,稱為里坊。里坊東西南北各廣三百步,內有十字街,四麵坊牆居中開門。坊內十字街,寬約5-8米。各坊之間以街道相隔,每坊建有圍牆,留有坊門,晝開夜關。文獻記載,隋代 126 坊, 其中 洛北 30 坊, 洛南 96 坊。唐代 103 坊,其中洛北 29 坊,洛南 74 坊 。目前已考古探測到的有64坊 。 隋唐兩代洛陽城裡坊區內都建有規模龐大的市場:北市、西市和南市。南市以經營日常商品為主,在三個市中規模最大,最繁華時商戶有三四千家。當時,各類重要商品如金、銀、珠寶、瓷器、皮毛、絲綢等從全國各地匯集到南市,再從這裡傳送到全國各地乃至西域、日本等地。 洛南里坊,著名私家園林有白居易的履道坊別園、牛僧儒的歸仁園、裴度的集賢園、李德裕的平泉別墅等,百餘個私家園林築山取石,移景自然,花林繁茂,以水取勝,是當時中國古代園林文化的高峰。

歷史

隋唐洛陽城是隋唐時期重要的都城之一,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的國際性大都市之一。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種和膚色、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不同的貿易和商品在這裡匯聚、交融和傳播,形成了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和傳播的中心。隋唐洛陽城的規劃和建設代表了中國古代都城典型的禮制特徵,它的都城文化代表了東方文明發展鼎盛時期的最高水平,對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東亞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史載隋煬帝即位後建設東都洛陽和開鑿大運河,立宮闕,通漕渠,開倉城,建里坊和市場,使洛陽逐漸成為全國的工商業和漕運中心,使天下財富聚之洛陽,呈現出“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商旅貿易,車馬填塞”的繁榮景象,奠定了洛陽繁榮發展的雄厚物質基礎。

里坊

隋唐洛陽城裡坊區 隋唐洛陽城裡坊區

城內里坊區有南市、東市、西市三個市場,其中南市規模最大,隋稱豐都市。文獻記載,隋代“豐都市,周八里,通門十二,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市四壁有四百餘店,……珍奇山積。

”唐代“東都豐都市,東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四面各開三門。邸凡三百一十二區,資貨一百行。”來自各國的商品堆積如山,世界各地的商人們操著不同的語言在這裡進行貿易。史載,為了炫耀大國的富庶,在外國使者逛豐都市時隋煬帝曾命“不取其值”。市周圍的里坊內住著大量的外國人和胡人,並有許多胡寺、襖寺等不同信仰的寺廟。都城外圍的邙山和原野還散落著許多外國人的墳墓,他們把這裡當成了永遠的歸宿。而今出土的一方方墓志銘,鮮活地記錄了他們在這座城市生活居住的印跡。

布局

天津橋 初為浮橋,後改石柱橋;天津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開合橋;武則天指控太子李賢謀反,東宮中搜出皂甲,焚於橋南;武三思在橋上貼大字報,致張柬之等人被貶;東都科考的臨時考場;宰相上官儀、杜甫、白居易、孟郊等吟誦天津橋;洛陽八大景之一的“天津曉月” 橋南端在中國國花園內
重樓 浮橋的南北橋頭共四座,各高百餘尺 中國國花園內
謫仙樓 李白留下“憶昔洛陽董糟丘,天津橋南造酒樓。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等名句 中國國花園內
定鼎門大街 隋唐東都洛陽最重要的街道,權要和顯貴也多聚於此。寬121米,長4公里多,兩側各有四行櫻桃、石榴、榆樹、柳樹、槐柳,臨街建築一律都為重檐格局且飾以丹粉 與現龍門大道方位基平行,西距龍門大道約300多米
積善坊 貞觀名臣高士廉宅;李隆基和他的四個兄弟的“五王宅”(占高宅位置);高宗朝司農卿韋機宅;韋宅後歸武皇紅人邱神勣,後又轉賜張易之;坊北洛河邊是宇文愷所築月陂。 一部分被洛河沖毀,另一部分位於新村正北中國國花園內
觀德坊 隋朝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設於此 新村正北、跨安宜路區域。
宣風坊 “節愍太子”李重俊宅;武周名相蘇味道和宗楚客宅;坊內牡丹在中唐以後為東都一勝景 新村中、南部區域
尚善坊 太史監崇賢館宗正寺內仆局等官方衙署;太平公主和武三思宅;後玄宗兩個兄弟岐王和薛王分別占兩人宅;中宗女兒安樂公主宅;大唐右驍衛大將軍薛國公阿史那忠宅 洛龍區安樂村龍門大道以西、安宜路以北部分
修文坊 隋朝國子學於此得名;唐高宗嫡二子雍王“章懷太子”李賢宅 龍門大道以西、安宜路以南至一運公司區域
安業坊 太僕寺典廄署;李世民十四弟、魏徵女婿霍王李元軌宅 龍門大道以西、大楊樹以北區域
宜人坊 此坊一半是隋煬帝第二子齊王楊暕宅; 龍門大道以西、汽車城一帶區域
明教坊 大唐開元名相宋璟宅;著名才子崔融宅 龍門大道以西、正對趙村一帶
午橋 定鼎門外二里甘泉渠上 定鼎門街寶龍城附近
華表 午橋南,高百餘尺 現隋唐城植物園內 (植物園占地面積約三千畝)
圜丘 唐代祭天用
厚載門大街 東都厚載門大街以西共有四坊之地,包括西市和廣利坊在內武皇以後併入西苑
廣利坊 隋煬帝追賜陳叔寶宅
教義坊 曾為武則天母親所居 洛龍區新村與聶灣間正北中國國花園內
明義坊 楊廣四弟蜀王楊秀宅 洛龍區新村與聶灣中間
大同坊 隋時為東都三市之一的大同市 現隋唐城植物園內
旌善坊 安樂公主宅,與其夫家隔一道大街,勢敗後,轉歸玄宗大哥寧王所有;唐初名相溫彥博宅 洛龍區安樂村龍門大道以東、安樂中街以北部分
修業坊 許敬宗宅;後家道敗落,許宅被賜予睿宗第八女;睿宗第五女“代國公主”宅 洛陽市師範學院
崇業坊 中唐第一名相裴度宅,坊東部靠通濟渠 龍門大道以東、38中至大楊樹間
修行坊 張易之宅 龍門大道以東、糧油與化工品市場一帶區域
正平坊 唐高宗時設國子監於此坊;太平公主宅 洛龍區龍門大道以東、跨樂天路區域
樂和坊 李淵十一子韓王李元嘉宅;後東都國子學遷入其故宅;武則天侄孫建昌郡王武攸寧宅 洛南趙村一帶
惠訓坊 唐中宗嫡女長寧公主宅,坊大半是她的私邸;玄宗弟弟歧王別院 洛河河道與南洛浦公園一帶
道術坊 李世民賜整坊之地魏王李泰,營豪宅,修“魏王池”;中宗年間被長寧侵吞
勸善坊 貞觀第一諫臣魏徵居於此坊東北隅;魏宅高宗時期易手王方慶 安樂XX部隊一帶
宣范坊 唐玄宗時的河南府府廨;楊貴妃喪父後寄養三叔楊玄珪家,楊玄珪時任河南府土曹 洛南中崗一帶
尚賢坊 狄仁傑宅;武則天侄建安王武攸宜宅 洛南趙村東、洛陽農科院一帶
道德坊 唐永昌縣廨;隋煬帝三弟秦王楊俊大兒子、侄子秦王楊浩宅 洛河河道與南洛浦公園一帶
擇善坊 畫家閻立本奉旨作畫《凌煙閣功臣圖》;李勣宅;隋三征高麗領軍主帥之一來護兒宅;武周名相婁師德宅;婁死後故宅園被袁德師買去 安樂部隊東、茹凹村西北一帶
道化坊 翼附於韋後、上官婉兒和太平裙裾之下得以騰達、曾數度拜相的崔湜宅 東崗村東一帶
康俗坊 開元名相張說宅 鄭村西、牡丹宮一帶
歸德坊 據說有東漢名士蔡邕墓 鄭村西、洛陽農科院東一帶
長夏門大街 唐代在兩側栽滿了大槐樹 與今龍門大道平行、連線茹凹、棲霞宮、鄭村幾村村西
新中橋 南北寬四百多米;安史亂中 顏杲卿就義處 老城南關南洛河橡皮壩附近
思順坊 開元名相張嘉貞宅,“張三相”宅;蘇頲宅 茹凹村一帶
修善坊 近南市,繁華時期,多車坊和酒肆,聚集大量的胡商,坊中有波斯胡寺 棲霞宮村一帶
仁和坊 對居尚書、侍郎府 鄭村東、南一帶
慈惠坊 姚崇宅 洛河河道與南洛浦公園一帶
通利坊 李勣在東都的第二所宅院,伴通濟渠,緊靠南市
南市 占兩坊之地,東都城內最大的市,市內幹道縱橫各三,每面開三個門。市內行一百二十,清渠行船,榆柳交蔭;隋煬帝擺闊、樹上繞絲帛的典故發生地;隋末,李密火燒南市;蕃客胡商雲集處,多西域波斯風情廟祠宇觀,胡人商鋪等 茹凹與曙光村之間農田位置
陶化坊 張柬之、桓彥范宅,在坊內比鄰;蘇頲另一處宅院 獅子橋村西、樂天路與聶潘路之間
興教坊 曾刺殺兩宰相武元衡和裴度的悍藩李師道宅 鄭村與獅子橋之間正南
詢善坊 姚崇的別院,靠著西邊姚崇在慈惠坊的住宅 洛河河道與南洛浦公園一帶
集賢坊 裴度常住的豪宅;泉獻誠宅;刑部尚書魏國公楊元琰宅 獅子橋村一帶
從善坊 來廷縣廨 曙光與西白磧之間
履道坊 隋煬帝姐、北周宣帝後楊麗華宅;宇文愷宅; 白居易故居,和集賢坊裴度家隔一條大街 獅子橋村東一帶
仁風坊 魏元忠宅 北王莊一帶
歸仁坊 牛李黨爭”的牛僧孺任東都留守宅第,常與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在此風雅意趣 楊莊村南、聶潘路北一帶
建春門大街 寬達110米左右 與今聶潘路平行、連線中崗村北和樓子村
綠野堂 長夏門外南五里午橋莊,中唐名相裴度常與白居易、劉禹錫聚會處 午橋村一帶
洛南區域古碑遺存
古碑名稱 年 代 現保存地址
宋故贈中書令良僖李公神道碑 宋仁宗嘉祐四年(西元1059年) 洛陽偃師李村鎮袁溝村
唐無字碑 唐大和九年(西元835年) 洛陽市洛龍區安樂鎮獅子橋村
唐白公勝碑 唐大和五年(西元831年) 洛陽龍門西山半腰處(由白居易立碑,元稹撰文)
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碑 西晉鹹寧四年(西元278年) 洛陽偃師東大郊村居民院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