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虞弘墓

隋代虞弘墓

太原隋代虞弘墓——東西方文化交流最珍貴的資料,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這是我國第一座經過科學發掘、有準確紀年、並有著完整豐富中亞圖像資料的墓葬。其漢白玉石槨上雕刻圖案中的人物服飾、器皿、樂器、舞蹈內容以及花草樹木,均取材于波斯和中亞諸國,有些畫面有明顯的祆教內容,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反映中亞古國和東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豐富、最珍貴的實物資料。

隋代虞弘墓隋代虞弘墓

地理位置

隋代墓葬,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太原市。

年 代

公元592年
發掘年代:
1999年。

簡 介

虞弘墓是迄今為止中原地區發現的唯一經過科學發掘,又有準確紀年的隋代墓葬。墓葬為一座磚砌的單室墓,墓室平面呈弧邊方形,並帶有斜坡墓道。墓葬內保存有漢白玉石槨、八角形漢白玉石柱、石雕供養人頭像等。石槨為仿木結構的建築樣式,由槨座、槨壁、槨頂三部分組成。槨座和槨壁上雕刻有內容豐富的浮雕圖案,並多施有彩繪或描金。圖中的人物、服飾、器皿及花鳥等紋飾帶有強烈的中亞文化色彩。

隋代虞弘墓隋代虞弘墓

意 義

虞弘墓的發現,為了解隋代與當時中亞地區的關係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隋代虞弘墓位於晉祠鎮王郭村南,1999年夏,村民王秋生在清理門前便道時發現,被國家文物局定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墓葬為磚砌單室墓,帶斜坡墓道,墓室平面呈現弧邊方形,殘存漢白玉石槨、八角形漢白玉石柱、石雕供養人頭像等。石槨呈現仿木結構的建築形式,由槨座、槨壁、槨頂三部分組成。特別珍貴的是,在槨座和槨壁四周,雕刻有內容豐富的浮雕圖案,且施以彩繪或描金。圖中人物、服飾、器皿及花鳥等紋飾帶有強烈的中亞民族文化色彩。墓葬石槨主人虞弘,生前為魚國尉,其先代為魚國領民酋長,茹茹國莫賀弗,出使過波斯等西域諸國,因出使北齊,被留為官,歷任北齊、北周與隋,官至儀同三司,涼州刺史兼監襖教,長皇室侍衛,"鎮押並部"(太原),住於"並第",即晉陽私宅,隋開皇十二年(592),死後葬於此處。
該墓是迄今為止中原發現的惟一經過科學發掘,又有準確紀年的反映中亞文化的古老資料,內容豐富,保存完整。對研究北朝、隋代中西文化交流絲綢之路和古晉陽城的歷史有極重要的價值。

發現

1999年,一個流火的夏月,在著名的婁睿墓發現地太原市南郊王郭村,又誕生了一個重大的考古新發現——虞弘墓。這是我國第一座經過科學發掘、有準確紀年並有著完整豐富中亞圖象資料的墓葬。墓內出土的漢白玉石槨彩繪浮雕石雕樂傭,以濃厚的異域風情,鮮明的文化特色,高超的藝術水準和重要的歷史價值,一經出土,即震驚中外:在華夏文明的中心區域,竟然出現了難以釋讀的西來藝術,充分說明山西在北朝到隋唐時期,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熱點地區。 通高217、通長295、通寬220厘米。隋為仿木結構建築形式,由槨頂、槨壁、槨座構成。槨頂歇山頂形制,三開間。槨座下四周各墊兩個獸頭,面部朝外,背負槨座。槨壁上浮雕刻有墓主宴飲狩獵出行宗教儀式等內容。是研究北朝至隋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據。

隋代虞弘墓隋代虞弘墓

主人簡介

墓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魚國人,在北朝時曾一度“檢校薩保府”,執掌祆寺及西域諸國事務,卒於并州,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2年)石槨殮葬。然而,“魚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處於什麼位置,至今尚無定論。但從墓葬資料看,這裡的彩繪漢白玉浮雕宴飲圖、樂舞圖、狩獵圖、出行圖等,表現

隋代虞弘墓隋代虞弘墓

了當時社會豐富的生活內容,洋溢著中亞濃烈的民族氣息,反映了墓主人的民族、宗教習俗和薩珊文化特色,可以說,魚國至少也應在西域或中亞的某個地區。

《隋代虞弘墓》一書簡介

序言
晉陽,因坐落於晉水之陽而得名,為太原之前身。我們的祖先自舊石器時代起就繁衍生息於汾河中游這片沃土,周代開始統稱這一帶為大鹵、太原。晉陽始見《春秋•定公十三年》:“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叛。”趙簡子趙鞅命董安於築城肯定應略早,但已渺茫難考。後人即以見於文獻之年——公元前497年為晉陽之肇創。今年即為太原建城2500年。
隋代虞弘墓隋代虞弘墓

為茲慶典,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輯出版了“晉陽重大考古發現叢書”,包括《晉陽古城》、《晉國趙卿墓》、《北齊婁占又墓》、《北齊徐顯秀墓》和《隋代虞弘墓》。應該說,太原的重大考古發現與晉陽古城發展史的三個輝煌時期完全重合。我謹藉此機會對晉陽考古略作回顧,並感謝和祝賀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和科研成果。
首先是春秋戰國之交。趙簡子主政晉國,縱橫中原;匡合諸侯,爭執牛耳;鑄刑鼎,納陽虎,風雲當時。趙簡子為立於不敗之地,以戰略“保障”目的營造晉陽城。考古學家綜合研究認定,晉國趙卿墓的主人應該就是趙簡子趙鞅。觀賞趙卿墓的稀世珍寶,緬懷城市創建者,思古幽情之餘,亦將催人奮進。
晉陽誕生之初,即以軍事重鎮聞名於世。趙簡子退保,度過難關。趙襄子固守,滅智氏而三家分晉,立趙國而初都晉陽。不久滅戎人之代國,將農作推向草原。從此,晉陽又成為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文化交匯的前沿。晉陽以其獨特的政治、軍事地位,為中華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後記
建國以來,太原市的文物考古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進入新時期,古城太原憑藉晉國趙卿墓、北齊婁占又墓、北齊徐顯秀墓和隋代虞弘墓等重大考古發現,更加聲名遠播。“晉陽古城考古”的概念越來越明晰並為學界認可。為紀念太原建城2500年,太原市文物局決定出版“晉陽重大考古發現叢書”,展示文物考古學術成果,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了此項任務。
這套叢書的編纂人員,多年致力於考古事業,櫛風沐雨,經驗豐富,不懈探索,成果顯著,可謂一時之選。他們都是在繁忙工作之餘,廣搜博採,嚴謹考證,數易其稿。付梓之日,回顧其間艱辛,非局外人所能道。
《晉陽古城》編者常一民,副研究員,具有田野考古領隊資格。曾參與發掘晉國趙卿墓、隋代虞弘墓等重大考古項目,著述頗豐。由他主持發掘的北齊徐顯秀墓,榮獲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及“全國田野考古優秀工地獎”。目前主要注意力放在國家文物局重點項目——晉陽古城遺址的發掘和研究方面。
《晉國趙卿墓》編者周健,副研究員。曾參與發掘晉國趙卿墓、北齊婁占又墓、太原西晉墓等重大考古項目,著有學術論文多篇。目前主要工作為太原市的田野考古發掘和研究。
《北齊婁(睿又)墓》編者閻躍進,副研究員。曾參與北齊婁(睿又)墓、庫狄業墓等重大考古項目的發掘和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多篇。目前主要工作為太原市古代建築的保護和研究。
《北齊徐顯秀墓》編者渠傳福,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會員,山西省文物局專家組成員、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北朝研究中心副主任,太原市“優秀專家”,具有田野考古領隊資格。曾參與主持晉國趙卿墓和北齊徐顯秀墓等重大考古項目發掘和研究。在東周車馬制度和北朝考古研究等領域成績斐然。
《隋代虞弘墓》編者李愛國,副研究員。長期從事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工作。曾參與隋代虞弘墓、晉陽古城遺址等重大考古發現的發掘和研究,發表論文多篇。目前是晉陽古城遺址考古工作隊的主要成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