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北京]

隆福寺[北京]

隆福寺坐落在東四北大街西,始建於明代景泰三年(1425年),清雍正九年重修。隆福寺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番(喇嘛)、禪(和尚)同駐的寺院,清代成為完全的喇嘛廟。

基本信息

簡介

原隆福寺三寶殿內的藻井原隆福寺三寶殿內的藻井
北京隆福寺曾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成為京師著名的大廟會。因坐落在東城,與護國寺相對,俗稱“東廟”。清代,舊曆每月逢一、二、九、十開廟,1930年改用陽曆一、二、九、十開廟。每逢廟會,人流如潮,附近王府居住的貴族、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外國人、貧苦市民和近郊農民都來趕廟會。在這裡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土特產品,可以吃到多種北京地方風味小吃,可以看到北京的民間戲曲。《北京竹枝詞》中說,當年廟會全盛時期“一日能消百萬錢”。

歷史沿革

隆福寺山門至萬善殿之間場院上的廟市隆福寺山門至萬善殿之間場院上的廟市
隆福寺始建於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清代改成了喇嘛廟,與坐落在西四的護國寺遙遙相對,一個俗稱“東廟”,一個俗稱“西廟”。由於隆福寺曾是朝廷的香火院,香火極盛。再加之這裡離南方客商運糧常走的朝陽門不遠,他們經常把隨身貨物拿到這兒賣。久而久之,隆福寺發展成北京內城首屈一指的大廟市。據《日下舊聞考》記載,隆福寺“每月之九、十有廟市,百貨駢闐,為廟市之冠”。花鳥魚蟲,綾羅綢緞,字畫古玩,衣服飲食百貨雲集;星卜雜技、民間絕活無所不有。每逢市日,這裡人山人海。不但京城的平民百姓、達官貴人經常光顧,就連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外國人也是常客。《北京竹枝詞》曾用“一日能消百萬錢”來描繪隆福寺的興盛景象。

可惜1901年隆福寺里的喇嘛用火不慎,把隆福寺燒毀了。廟雖然沒了,但廟市依然火爆。據統計,上世紀30年代,隆福寺廟市共有商販946戶,營業面積達1萬3千多平方米。攤位從廟裡一直延伸到神路街、隆福寺街和現在的東四西大街。

隆福寺距離曾經的北京貢院不遠。各地來京趕考的舉子絡繹不絕,漸漸地這裡的書肆興盛起來。清末民初,隆福寺有30多家書肆,甚至能跟南城的琉璃廠相媲美。書店裡不但賣書,還能淘到價格低廉的珍本、孤本。據說當年胡適在北大當教授的時候,曾經對學生們說:“這兒距隆福寺很近,你們應該常去跑跑。那裡書店的掌柜的不見得比大學生懂得少。”

1951年,政府部門把隆福寺一帶的浮攤兒、游商安排到隆福寺的空地上,並改建成常年營業的“東四人民市場”。東四人民市場建在老隆福寺前門和第二道大殿之間,第二道大殿到第三道大殿之間改建成辦公用房和倉庫。後來,市場東邊又蓋起了東四小劇場和電影院。除了電影,還演曲劇和雜技。

上世紀80年代,在東四人民市場的基礎上蓋起了隆福大廈。大廈里安裝了當時還是稀罕物的電動扶梯,著實在京城火了一把。沒想到,1993年的一場大火把隆福大廈燒了個精光。更想不到的是大火不但燒掉了大廈,似乎也燒掉了隆福寺地區的人氣兒。從此,隆福寺地區不論是改成小吃街,還是電子市場,始終聚不起人氣兒來。

復建隆福寺

上世紀30年代隆福寺街景上世紀30年代隆福寺街景
隆福大廈要拆了復建隆福寺。2012初,這條訊息在報紙上一登,就在北京四九城傳開了。早年間,隆福寺不但在北京,就是在全國也是一等一的繁華之處。有句老話兒說:“南有夫子廟,北有隆福寺。”現在,夫子廟還是南京的一塊金字招牌,可隆福寺卻已經門可羅雀了。特別是18年前,一把大火燒了曾經興旺一時的隆福大廈後,隆福寺地區就沒緩過勁兒來。難道說就讓北京城內這塊黃金寶地這么蕭條下去嗎?北京人不甘心。這不,隆福寺終於要動“大手術”了。據了解,隆福寺地區除了復建古寺,還將建成藝術品交易中心、演藝中心和傳統商業文化街區。如今隆福寺就要恢復了,那一片兒的繁華盛景又要回到北京人的生活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