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吐山戰役

隆吐山戰役是西藏人民為捍衛鄉土而進行的首次抗擊英國人的戰役。清光緒十二年(1886),英國人占領了與西藏接壤的哲孟雄(錫金),對西藏的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西藏地方政府為阻止英國人入侵,在西藏與哲孟雄接壤的隆吐山設卡。

戰役背景

十三年,英國以隆吐山建卡設防是“越界”為藉口,向清政府提出撤卡,並藉機在隆吐山大事增兵。清政府迫於英國人的壓力,為免於西部之憂,採取妥協退讓的投降立場,責令駐藏大臣撤卡退兵。駐藏大臣文碩因全力支持西藏人民的抗英鬥爭,遭到清政府革職。翌年3月,英軍大舉進攻隆吐山要塞,駐守在隆吐山的藏軍憑藉火繩槍、弓箭、大刀和石塊等武器,堅守陣地,英勇抵抗。由於藏軍在武器裝備上處於劣勢,無法與英軍的精良武器抗衡,被迫撤退到亞東河谷。6月,藏軍3 000人向隆吐山進行反攻,擬收復失地,慘遭失敗撤兵。10月,藏軍第三次組織反攻,再度被英軍打敗,被迫放棄了隆吐山。西藏人民第一次抗擊英國侵略的鬥爭失敗。十六年,新任駐藏大臣升泰作為中國全權代表前往印度加爾各答與英方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

隆吐山抗英

1888年(光緒十四年)3月20日,英國軍官納爾率兵四、五百名,由隆吐山〔Lingtu;Lingtam,現在位於錫金與印度西孟加拉邦邊境〕下的扎魯〔Jeluk〕隘口突然發動了對藏軍的進攻。守衛隆吐山的藏軍僅有一個營,約200人,在隆吐山高地碉堡配置的生鐵鑄造的稱之為“色石”的兩尊大炮轟擊下,手持土槍、刀、弓箭、矛等兵器的藏軍,將英軍擊退。3月21日晨,英軍再度發動進攻,遭藏軍斃傷英軍大約百餘人,藏軍五團甲本歐珠次仁等18名英雄也在這次戰鬥中壯烈犧牲。3月25日,英軍調來大批援軍,派格雷姆〔托馬斯·格拉漢姆準將〕將軍率隊又一次進攻,並運來了大炮等重型武器,接連用密集的炮火向隆吐山陣地狂轟濫炸,造成藏軍很大傷亡,藏軍陣地工事全摧毀,損失慘重,情況危急。此時噶廈攝政德木·阿旺洛桑赤列繞傑派來的錫金邊境藏軍總司令噶倫拉魯·伊喜羅布汪曲親臨前線,繼續指揮戰鬥,頑強地守御隆吐山陣地。然而,藏軍終因寡不敵眾,無奈突圍,隆土失守,“色石”也被英軍繳獲。藏軍退至捻納附近的卓瑪依等地。
拉魯·伊喜羅布汪曲為了收復失地,積極部署力量,不斷組織反攻。1888年6月,藏軍3000人向隆吐山第二次反攻,企圖收復失地,但結果又遭失敗。
一批批從康區、工布、波密等地徵調的軍隊經過拉薩開往前線,十三世達賴親自為每個藏軍戰士摩頂祝福。8月,援軍到達亞東前線,集結軍民武裝一萬餘人,與英軍對峙。9月,拉魯·伊喜羅布汪曲指揮藏軍在捻納山、都納山兩山頭紮營扼守,部署第三次反攻。
1888年10月,藏軍第三次反攻開始,這次藏軍乘英軍夜晚駐紮在距納塘(Gnathong)一英里半的地方,於一夜之間,在海拔4115米的提俄可嶺上築起了一道長三里、高三、四尺的屏障。到第二天拂曉,被英軍發覺,“驚詫為鬼工”,英人於是便“舉隊前進”,向聚集在此的數千名藏兵“開炮轟擊,藏人終至大敗塗地”,納塘就此落入敵手,英軍乘勝追擊,藏軍“連夜奔逃,以致咱利、亞東、朗熱等隘同日失去”,“統帶噶布倫公爵伊喜洛布汪曲於二十日敗回仁進岡”,遇江孜守備都司蕭占先,“伊喜洛布汪曲倉皇面告蕭占先雲,洋兵火炮甚利,萬難抵敵,趕緊迅速同走逃命為是”,“言語之間,槍聲不斷,(英軍)旋踵而至”,“伊喜洛布汪曲見洋兵已近,飛竄而去”。江孜守備蕭占先奉文莊命,往止藏番無妄動,聞敗,立江孜泛幟於道。英兵見之,乃止不攻。占先與英將薩海會於仁進岡,占先曰:“奈何涉吾境?”薩海曰:“藏番來攻,追之及此。”占先曰:“藏番,吾屬也。亂番可誅,良番何罪,受此屠戮?君獨不念中英兩國之誼乎?”薩海曰:“惟然,故入境無所犯。天氣漸寒,今歸耳。”乃退師。據《泰晤士報》估計,在藏軍三次反攻這三個多月的戰事中,有l000多名藏軍和平民被英軍殺害。

影響

戰爭結束之後,清政府派升泰赴亞東與英國方面會談。1890年,升泰與英印官員在亞東簽訂《中英藏印條約》,承認哲孟雄(錫金)為英國保護國,開放亞東為商埠,英國在亞東享有治外法權。此後,1893年,清政府又與英國在印度大吉嶺簽訂《中英會議藏印條款》(《藏印續約》),在西藏開亞東關通商,“聽任英國諸色商民前往貿易”,英印政府可派員駐紮亞東關查看貿易,亞東關開關之後,五年內藏印貿易互免關稅。自此,英國勢力侵入西藏。

相關條目

不平等條約 西藏情結國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