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決策

隆中決策

劉備第三次到隆中,正遇諸葛亮在家。兩人相見,談得十分投機。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諸葛亮又命小童取出畫一軸,掛於中堂。他手指著說道:“這是西川五十四州之圖。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以後,諸葛亮輔佐劉備,按照隆中決策,在西川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簡介

這是《三國演義》里的故事

諸葛亮,字孔明,因隱居南陽臥龍岡,自號為“臥龍先生”。諸葛亮上通天文,下曉地理,有經天緯地之才。

隆中決策隆中決策

劉備欲展宏圖大志,求賢若渴,和關羽張飛兩次去隆中拜訪,均未遇到。劉備第三次到隆中,正遇諸葛亮在家。兩人相見,談得十分投機。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他說,自從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以天時、人謀克袁紹,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誠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為交通重鎮,是英雄用武之地;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將軍是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若跨荊、益兩地,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又命小童取出畫一軸,掛於中堂。他手指著說道:“這是西川五十四州之圖。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劉備聽了這一席話,站起來拱手謝道:“先生之言,頓開茅塞,如撥雲霧而睹青天!”劉備頓首拜謝,並請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以“久樂耕鋤,懶於應世”表示推託。劉備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孔明見劉備情意甚誠,才說道:“將軍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

以後,諸葛亮輔佐劉備,按照隆中決策,在西川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後人見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有詩讚曰:

“‘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

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

評價

北宋蘇洵《權書·項籍》一文,此文評述項羽用兵百戰百勝,但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不能把戰略重點放在鹹陽以制天下,雖勝猶敗,最終導致垓下之亡;並由此談到三國時期諸葛亮在戰略上的重大失誤,“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且彼未嘗見大險也,彼以為劍門者,可以不亡也。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而自安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達之都,使其財帛出於天下,然後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櫝而藏諸家,拒戶而守之,嗚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盜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認為諸葛亮把戰略重點放在益州(今四川雲南貴州部分地區)難以進取天下,是戰略上的失策。毛澤東讀此評點到,“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從評點中可以看出,毛澤東不僅贊同蘇洵對諸葛亮戰略失誤的批評,而且認為造成蜀漢滅亡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隆中對是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向劉備提出的謀取天下、復興漢室的戰略建議。諸葛亮指出,自董卓專斷朝政以來,豪強蜂起,爭雄天下。曹操戰勝袁紹,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暫不可與之爭鋒;孫權占據江東,歷經三世,人心歸附,賢能之人盡心效力,可以聯合為援,不可以為敵。剩下可以圖謀的地方只有荊州、益州兩地,將軍可在此建立根據地,安撫夷戎,修明政治。一旦天下有變,可命一上將率荊州之軍向宛、洛進軍,將軍可親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從隆中對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戰略目標是恢復漢室,統一天下。具體步驟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占據荊州、益州,建立根據地;第二步是兵分兩路,進取中原。隆中對為劉備集團最初尋找立足點、建立根據地起到了積極作用,因而也對三國時期的戰略走勢產生重大影響。但是,由於隆中對在戰略策劃上存有內在的缺陷也束縛了劉備集團的發展,造成蜀漢政權短命。

失誤

以中國兵法理論分析,隆中對的戰略失誤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戰略思想失略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中國兵法的思想境界。《孫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摒棄戰爭、確保周全、雙贏共惠是最高的戰略準則,興兵作戰、攻城掠地、拼得你死我活是戰略上的下策。

隆中決策隆中決策

《尉繚子》還指出,“戰再勝,當一敗。”在戰場上取得了兩次勝利其損失相當於打了一次敗仗。因此強調百戰百勝不算高明,不戰而勝才算高明。隆中對的主導思想是“先戰而後求勝”,把劉備集團引導到豪強爭戰的漩渦之中,不得不進行無休止的爭戰,在爭戰中尋求勝利,這是隆中對在戰略思想上的失策。

戰略選擇不利

中國兵法認為自然地理條件是戰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據有利的戰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條件才能保全戰爭的勝利。《孫子兵法》指出,“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強調戰略指導者要根據敵我強弱形勢,選擇有利的戰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條件做出正確的決策,遠途作戰後續不接難以取勝,有的地域得而不利、得而難守就不要爭取。隆中對指導劉備集團謀取的戰略地域是荊州益州。荊州是戰略上的必爭之地,也即是一個是非之地,劉備占據荊州之後導致劉備集團在戰略上始終處於被動局面,最終得而又失,損兵折將;益州地處邊遠,地勢易進難出,不足以制天下。諸葛亮從益州興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地理條件是其失敗的客觀因素之一。

戰略措施不力

戰爭是以綜合實力相競技的事情,綜合實力強的必定戰勝綜合實力弱的。“戰者,以形相勝者也”。因此,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為使弱勢變為相對的強勢,要掌握戰爭中的主動權,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使敵人的兵力相對分散,我方兵力相對集中,以集中兵力各個殲滅分散之敵。隆中對指出,天下有變則一路出秦川,一路走宛、洛,分路合擊,並取天下。出秦川是走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老路,走宛城、洛陽是襲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的成算。歷史上劉備在占據荊州之後又西取益州,荊州由關羽駐守;占據成都之後,諸葛亮又進軍漢中。這即是毛澤東評說的“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政權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相關記載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漢司柰校尉諸葛豐的後人。父親諸葛垚為太山郡丞,早死,其叔父諸葛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攜亮及其幼弟均二人到豫章官署撫養。不久朝廷簡派朱皓到任,玄與荊州牧劉表有舊交,遂又攜兩侄到荊州依劉表。玄死後,亮已長大,乃躬耕隴畝為生,因自小即性喜讀書,天文地理三韜六略、諸子百家以及兵法秘籍等書無所不覽,性又聰穎,閱後即能融會貫通於胸,學問深不可測,居常好作“梁父吟”,每自比管仲和樂毅。荊襄老前輩龐德公和司馬徽及亮之好友徐庶等人均認為管、樂尚不足與比,亮之高才甚至可以上比周之姜尚(子牙),下比前漢之張良(子房),對他更為推崇備至,因亮居於臥龍崗,時人均尊稱他為臥龍先生。

隆中決策隆中決策

時當後漢末葉,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割據,征戰頻仍,一片亂糟糟的亂世景象。諸葛亮雖胸懷“安邦濟世”之大志,但不遇明主,滿腹韜略也無從發揮,因性又清高,不肖於“到處求售”,於是乎只好安於隴畝,居常多作“梁父吟”以過日子了!

荊襄之主劉表為帝室之裔,風度高雅,頗得時譽,擁有九郡四十二州領地,有馬、步、水軍將近三十萬人,實力頗稱雄厚。如能有所作為,大可振興漢室,名垂後世,但他卻胸無大志,苟安為樂,諸葛亮對之頗感失望。摯友徐庶往投後又進一步識透他“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的本來面目,認為他終必無成,乃去而改投劉備,徐庶的去就,使諸葛亮對劉表的看法更低而下了!

對劉備,諸葛亮略有所知,他與劉表同是帝室之裔,獻帝曾認他為皇叔,封左將軍、宜城亭候、拜豫州牧,為人謙恭仁愛,兩度出牧徐州,甚得百姓愛戴,但命途多難,前半生幾乎盡處於流離顛沛之中,尤其是不容於丞相曹操,最後於汝南糾集“黃巾”殘部劉辟、龔都等部數萬人企圖偷襲許昌,又被曹操由官渡回師殺得大敗而逃。投奔劉表後,劉表對其禮遇甚隆,但忌其英雄氣質,不敢重用,只安置他到新野小縣歇馬安身,這時曹操仍放不過他,又派曹仁率領一萬人馬前來征伐。幸賴徐庶設謀分遣關羽、張飛、趙雲諸將以微弱之兵力重挫了曹軍上萬之眾,保住了新野,事後曹操拘捕了徐庶的老母迫其歸降,徐庶為了保全老母性命不得不離開劉備,臨行前鄭重向劉備保證:雖到曹營,終生不出一言,並向劉備大力推薦諸葛亮,再三囑咐: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但非竭誠往請,很難使其出山相助!言後又特地繞道到臥龍崗,親對諸葛亮言及,力勸他務必出山襄助劉備共圖大業;諸葛亮聞言變色道:“你自己走就走了,又拉我出來當享祭的“犧牲”是什麼意思”?拂袖退入後堂,徐庶只好沒趣地離開了。

關於“臥龍先生”諸葛亮的大名,劉備早已聽荊襄老前輩司馬徽談起過。那是他初到新野不久,荊襄連年豐稔,劉表欲於襄陽聚底下眾官歡宴加以撫勸,因偶患足疾,二子年幼,委託劉備前往代他主宴。劉表之繼室蔡夫人和其胞兄蔡瑁(劉表手下的當權將官)等人因劉備捲入他們的“爭儲漩渦”,視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注),已秘密商妥要在襄陽宴會上加以殺害,幸得伊籍暗中通風並告知只有西門無兵把守,劉備託詞如廁,匆忙奔出西門,馬躍檀溪,方才檢得一條活命,當時渾身濕透,狼狽不堪。路上巧遇司馬徽,老先生極為同情劉備的遭遇,認為劉備在百姓中聲譽極好,底下關、張、趙諸將又都為一代難尋的良將,其所以至今落魄如此,皆因未得良輔所致,隨即就談起荊襄之良才“臥龍先生”諸葛亮和“夙雛先生”龐統二人都有經天緯地之才,得一即可安天下等等,司馬老先生的談吐,劉備當時深記在心。不久徐庶來投,劉備深得其助,自以為已得良輔,就把其所談漸漸地淡忘了!迨徐庶離他而去,誠請“臥龍先生”諸葛亮出山相助就成了當務之急了,於是留趙雲看家,劉備偕同關羽、張飛二人備辦厚禮前往臥龍崗拜謁諸葛亮,第一次諸葛亮外出遠遊,不遇而歸;第二次又只有其幼弟諸葛均在家,劉備只好留下一箋掃興而歸;迨第三次又去時,又適逢飛雪漫天,天氣奇冷,關、張二人都有些不高興了,張飛甚至發起牢騷說起怪話來了,劉備批評了這兩位義弟,並跟他倆談起周文王尋姜尚(子牙)和前漢張良(子房)為老翁拾履的故事,關、張二人一貫敬畏大哥劉備,就不敢再有煩言了!好在這次諸葛亮剛好在家,但卻又在晝寢,書童要進去叫醒他,劉備及時阻止了,命關、張二弟停在門外,自己徐步而入,見其未醒,乃恭恭敬敬地拱立階下靜候,過了好長時間,見其翻身好像要起床的樣子,但他臉朝里卻又睡著了,劉備又站立了一個時辰,諸葛亮總算醒過來了,抬頭問書童道:“有俗客來過嗎”?書童答道:“劉皇叔已在階下立候多時了”!諸葛亮乃起身道:“為何不早報知?尚容更衣”!遂轉入後堂,又過了半響才從後堂出來接待劉備,彼此行過禮後,劉備陳述漢室傾頹,權奸弄權,自己不自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但智術短淺,迄無成就,特來求教,祈其出山相助之至意,諸葛亮聽後一再遜謝道:“山人年幼才疏,外間訛傳,其實名不符實,有虧下問!”劉備反問道:“難道司馬老前輩和元直(徐庶字)之薦言也能涉於虛妄嗎?望先生不必過謙”!諸葛亮笑而答道:“這是他們的過譽,實不敢當!感於將軍三顧草廬,事出倉卒,亮不能盛筵款待,甚感失禮,現姑與將軍閒談亮所知之天下形勢以博一笑!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遠甚,而終能打敗袁紹,這不惟天意,亦靠人謀,現曹操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擁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人才濟濟,一時稱盛,此可引以為援而不可圖之;荊州地處要津,自古為兵家用兵之地,益州天府之國,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表胸無大志,劉璋昏庸無道,兩州百姓思得明主,將軍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取益州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那得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呢”?言後並出示自繪的荊、益二州地圖,關於該二州的山川、道路、要隘等均有詳晰之記載,劉備頓首再拜稱謝,又再次懇請其出山相助,諸葛亮又堅決辭卻道:“山人已久樂隴畝耕作,懶於應世,不能應命”!劉備聞言大泣道:“先生不出,如蒼生何”?淚沾袍袖,衣襟盡濕,諸葛亮暗中默默考察劉備三顧草廬的表現,斷定他確實出於至誠,沉吟良久方答允出山相助,於是吩咐幼弟諸葛均必須躬耕隴畝、守好家園俟他功成回家團聚後方相跟劉備往新野而去。

當時天下尚紛爭未定,曹操力量膨脹,一心企圖掃平天下,孫權據有江東六郡,兵精糧足,卻又日夜憂慮曹操南侵,孫、曹力量對比,懸殊何止十倍以上,東吳根基岌岌可危,但諸葛亮身未出茅廬一步,卻敢料定孫權屹立不倒,曹操一統美夢難成,劉表和劉璋分別擁有荊、益大州,世人均視其為龐然大物,可諸葛亮卻視其為無物,斷其必迅將消亡,劉備寄居新野小縣,自己並無一寸立錐之地,諸葛亮又敢許以一國,果然不久曹操南征,荊襄劉琮不戰而降,孫、劉聯盟,把極具優勢兵力的曹操打得大敗後狼狽北歸,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趁周瑜與曹仁相拒於南郡、夷陵、江陵等地、身中毒箭無力他顧之時,攻取了荊州的好多地面,鏇又向南擴展,先後收服了零陵、武陵、桂陽、長沙四郡,不久又藉益州牧劉璋請其入川協防張魯之機,席捲了益州全境,繼又進一步攻克已被曹操占領的漢中,劉備實力大增,這時連曹操也不敢小覷他了!

建安二十五年春,曹操病故,其子曹丕嗣為魏王,鏇即迫獻帝禪位,正式改漢為魏,自稱魏文帝(追謚其父曹操為魏武帝),後漢法統遂告終結;劉備、孫權亦先後稱帝,國號分別為漢(史稱蜀漢)與吳,三國開始鼎足而立,諸葛亮未出草廬的隆中決策:天下三分在現實上完全兌現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真可算是前無古人了!

但可惜的是:他的“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主張首先就遭到了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荊州主將關羽的拒納,結果不獨是他自己因陷於兩面作戰的困局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擒,獻首許昌。劉備失去了荊州,為了替義弟報仇,也就不講戰略,不聽勸阻,大發兵馬七十五萬之眾征討孫權,卻又被陸遜火燒連營幾致全軍覆沒,劉備憂憤交加亡於白帝城,形同白痴的劉禪(嚇斗)嗣位,諸葛亮明知國事之惟艱,仍鞠躬盡瘁獨撐危局,六出祁山,以進攻性的防禦戰來保衛著孤立的西蜀盆地,隆中決策中最後的所預言:“……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則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那得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遂成為難以實現的美夢,這都是後話了!

後代人們讚美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更仰慕他鞠躬盡瘁的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