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周縣

早在戰國時期,魏國曾越過子午嶺(時稱橋山),在今正寧的東部築有長城。長城之西為義渠戎國國土,長城東邊是魏國的上郡之地。公元前352年,秦國打敗魏國,攻取了上郡,魏長城便成為秦與義渠戎國的國界線。當時秦在長城築有馳武城,駐有大軍鎮守,並經常越過長城,蠶食義渠戎國領土。西漢建立後,在馳武城設定陽周縣。縣城具體位置就在今永正鄉的王家莊子附近。

春秋晉置。
春秋末年晉置陽周縣,三家分晉(前403)時,地分韓、趙、魏,縣廢。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以陽周縣故地置界休縣(治所在今山西介休東南旌介村一帶),屬太原郡。
西漢置.
 西漢初年置,治址在今甘肅正寧縣永正鄉上官莊附近的秦馳武城,轄今正寧縣永正、山河、西坡、月明、湫頭、五頃原、三嘉及寧縣平子等地,歸上郡管轄。
東漢建元六年(30),陽周縣廢,地域劃歸泥陽管轄。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在今甘肅省正寧縣永和鎮羅川村重置陽周縣,轄今正寧東部、南部地區和寧縣平子鎮,屬趙興郡(甘肅寧縣城區)。
皇興二年(468),改趙興郡為華州,陽周縣屬華州。太和十一年(487),華州更名班州,陽周縣屬班州。太和十四年,更班州為豳州。陽周縣屬之。
西魏 大統十六年(550),在陽周縣置顯州,陽周縣屬之。北周元年(557),廢顯州,陽周縣改屬寧州趙興郡。
隋開皇三年(583),廢趙興郡,陽周縣屬寧州。開皇十八年,改陽周縣為羅川縣。開皇十八年,改陽周縣為羅川縣,仍屬寧州。
大業元年(605),改寧州為北地郡,羅川縣屬之。次年,改北地郡為豳州,羅川縣屬之。大業八年,改豳州為北地郡,羅川縣屬之。
唐武德元年(618),改北地郡為寧州。羅川縣屬寧州。
天寶元年(742),改寧州為彭原郡。因在羅川發現27軀玉真人像,故改羅川縣為真寧縣,屬彭原郡。
乾元元年(758),改彭原郡為寧州。真寧縣屬之。
五代,北宋,金,元真寧縣屬寧州。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經邑人趙邦清提請,朝廷改真寧縣直屬慶陽府。
清雍正元年(1723),因避清世宗“胤礻真 ”諱,更名真寧縣為正寧縣。仍屬慶陽府。
1949年8月8日,正寧縣治遷往山河城(今正寧縣山河鎮)。今屬甘肅慶陽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