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1139~1192)

陸九淵(1139~1192)

正文

陸九淵(1139~1192)中國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子靜,江西撫州金溪縣人,曾在貴溪龍虎山建茅舍聚徒講學,因其山形如象,自號象山翁,世稱象山先生。“居山五年,閱其簿,來見者逾數千人”。乾道八年(1172)登進士第。他承認王安石英才蓋世,不合流俗,但認為王安石學術上沒有觸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對“靖康之變”胸懷復仇雪恥的大義,故訪求智勇之士,共謀恢復失地。任地方官時,政績頗著,並不忘教育,常授徒講學。去官歸里後,他在學宮內設講席,貴賤老少都趕來聽講,據《象山年譜》稱,“從游之盛,未見有此”。
陸九淵與朱熹同時,兩人都是理學家,但朱屬於客觀唯心主義,而陸屬於主觀唯心主義。陸學直接於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的“心學”, 認為“人心至靈, 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內事是己分內事,己分內事是宇宙內事”。他認為人們的心和理都是天賦的,永恆不變的。仁義禮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鑠的。學的目的就在於窮此理,盡此心。人難免受物慾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靈,理就不明,必須通過師友講學,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復心的本然。修養功夫在於求諸內,存心養心。具體方法是切己體察,求其放心,明義利之辨。自稱這種方法為“簡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至於讀書,則最重視 《大學》、《中庸》、《論語》 和《孟子》,要求聯繫日用事物諷詠自得,反對習註疏章句之學,場屋之文,以謀求利祿。他和朱熹常相辯難。他們二人有兩次會講頗具影響,第一次是在淳熙二年(1175)“鵝湖之會”(鵝湖書院舊地,在今江西鉛山縣),朱主張先博覽而後歸之於約,以陸的教法太簡易,陸主張先發明人的本心而後使之博覽,以朱的教法為支離。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朱請陸登白鹿洞書院講堂,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朱則認為切中學者隱微深固之疾,當共守勿忘。朱熹晚年曾勸學者兼取兩家之長,並對陸表示敬意。有人曾勸陸九淵著書,他說:“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又說"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陸學為明代王守仁(陽明)所發展,世稱“陸王學派”。著有《象山全集》行世。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