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辛秋

陶辛秋

陶辛秋,園藝學家,蔬菜貯藏與采後處理技術專家。在蔬菜栽培、貯藏與采後處理方面有專長。在“六五”、“七五”期間,主持並組織實施蔬菜貯藏及采後處理和流通技術研究等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編寫《中國蔬菜栽培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蔬菜卷》等專著,為發展中國蔬菜生產,提高蔬菜市場供應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1921年9月23日 出生於湖北武昌。

1939-1943年 在西北農學院園藝系學習。

1943-1947年 任西北農學院園藝系助教。

1947-1949年 任北京大學農學院園藝系助教兼天津第五糧秣廠技正。

1949-1950年 任天津食品化學廠罐頭場、澱粉場主任。

1950-1958年 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園藝系技士、技術員、助理研究員。

1958-1992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業務秘書,栽培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員、研究員。

人物生平

陶辛秋,1921年9月23日出生於湖北武昌,祖籍為湖南嶽陽。1931年隨父母到北平,人北京師範大學附屬第一國小。1933年夏考入北京師大附中,後因喪母及父親工作調動,1936 年國中畢業後回武昌祖母處,人博文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後,擬投筆從戎,報考空軍,因弱視未能錄取。1937年秋赴長沙伯父處,考入湖南省立高級農業職業學校。1939年考入西北農學院園藝系,1943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協助系主任陳錫鑫教授擔任果蔬貯藏加工實習課,進行蘋果貯藏試驗及新建果園的調查工作。1947年初陳錫鑫教授應聘任北京大學農學院園藝系主任,邀陶辛秋到該系任助教。因該系與前聯勤總部天津第五糧秣廠有科研合作關係,陶辛秋被該廠借用為化驗室軍薦一階技正,後又兼任室主任,除負責與北京大學園藝系合作的科研項目外,還擔任該廠罐頭生產的技術指導及豆類食品場的部分籌建工作。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後,第五糧秣廠改為天津食品化學廠,陶辛秋先後被派任罐頭場、澱粉場主任,主持恢復和改產工作。1950年1月陶辛秋由組織介紹到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園藝系蔬菜研究室任技士。1958年初,為了支援包鋼建設,應包頭市政府之邀組成工作組,由陶辛秋任組長協助該市建立蔬菜試驗站,並負責保護地栽培及貯藏試驗,當年試驗站初步建成並開展了示範推廣工作。同年秋以原華北農業科學所園藝系蔬菜研究室與北京彰化農場為基礎,建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陶辛秋任農機及貯藏組組長,1962年任栽培研究室副主任兼所長辦公室業務秘書。“文化大革命”期間,陶辛秋倍受衝擊迫害。1969年11月至1971年2月下放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安陽“五七”幹校,參加種菜勞動。1971年2月調到當時下放到山東德州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德州市郊區蹲點作西瓜肥料試驗。197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恢復原建制,蔬菜研究所由下放地回到院內,陶辛秋也被調回,主持蔬菜貯藏及采後技術研究工作的恢復與開展,1979年8月任栽培研究室主任。此後10餘年繼續此項專業。

早在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期間,陶辛秋曾主持甘藍、蘿蔔選種工作,選出了“城陽青”、“武功1號”、“心裡美”等幾個較優的生食用蘿蔔品種,選出了丹京早熟(Copenhagen Market)和27號(Ditmarsker)兩個早熟甘藍品種,還試驗改用溫床育苗,在北京可將播種期由霜降推遲到1月上旬,並結合在向陽坡上定植幼苗的早熟栽培方法,解決了春甘藍既要早熟又能減少抽薹的矛盾。他領導京郊蔬菜工作組經過調查研究,總結大白菜、黃瓜、番茄、馬鈴薯生產的民眾經驗,並對大白菜軟腐病發病原因作了探討,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1959-1961年他曾與有關部門協作從事蔬菜機械化研究工作,成功地製成拖拉機懸掛的大白菜起壟播種機、築埂作畦機等。20世紀70年代初,陶辛秋在山東德州西瓜產區做了4年的農家肥與化肥配合代替當時難以得到的餅肥種西瓜的試驗,取得很好效果。1979年8月陶辛秋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後,重點抓了蔬菜育苗工廠化和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套用研究。蔬菜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研究與套用成果1983年通過鑑定,獲得農牧漁業部科技改進一等獎;蔬菜育苗工廠化的研究成果1985年獲得農牧漁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並被列為全國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陶辛秋自大學畢業後近50年,從事的蔬菜科研工作,涉及到選種、露地栽培、保護地栽培、植保、肥料、機械化、貯藏、農村蹲點調查、科研管理等方面,他認為,這對積累經驗,提高認識,擴大思路,尤其對後來選擇蔬菜貯藏研究課題、指導生產和科研工作均大有裨益。1983年初陶辛秋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曾擔任民盟中國農科院支部副主委及民盟北京市委科技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93 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個人作品

1 陶辛秋.蘭州醉瓜在武功栽培之可能.西北園藝,1944(2):132~139

2 陶辛秋,陶國華,等.京郊白菜軟腐病發生原因的初步分析.農業科學通訊,1953(11):459~461

3 陶辛秋,趙質培.用高溫速成法將蔬菜殘莖廢葉作成堆肥.農業科學通訊,1954(10):517~518

4 陶辛秋,陶國華,等.北京晚熟種白菜調查報告.華北農業科學,1957,1(3):315~333

5 紀文海,陶辛秋,等.不同溫濕度條件與大白菜貯藏損耗形成的關係.園藝學報,1964,3(4):379~386

6 陶辛秋.不同肥料對西瓜含糖量的影響.土壤肥料,1975(6):39~41

7 陶辛秋,等.秋菜花塑膠薄膜單花球套袋貯藏保鮮方法的試驗研究.供銷機械與倉儲,1983(2):2~5

8 陶辛秋.我國蔬菜發展的研究.見:我國糧食和經濟作物發展問題研究第二集.1984,299~303

9 陶辛秋,趙華,程歧峰,等.春甘藍耐藏性與品種、施肥條件和採收期的關係.園藝學報,1986,13(1):42~48

10 陶辛秋,陳秀華,等.青椒通風窖貯藏.農業科技通訊,1986(10):35~36

11 陶辛秋,趙華.關於我國蔬菜貯藏保鮮研究工作的進展和建議.中國蔬菜,1987(4):48~51

12 陶辛秋,陳力剛.發展蔬菜流通的探討.見:論蔬菜商品流通(論文選輯).1987:87~89

13 趙華,楊宏福,胡鴻,陶辛秋.春甘藍耐藏性與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關係.植物生理學通訊,1988(5):44~46

14 陳秀華,陶辛秋.不同透氣膜小袋包裝對甜椒貯藏效果的影響.中國蔬菜,1988(3):24~27

15 陶辛秋,陳秀華.西瓜保鮮技術的初步研究.中國蔬菜,1989(3):32~34

16 陶辛秋,劉宜生.淺談蔬菜的營養與人體健康.見:十一億人的吃飯問題.陝西楊陵:天則出版社,1989,102~118

成就及榮譽

早在1961年,陶辛秋即開始注意大白菜貯藏研究,曾進行不同溫濕度條件與損耗的關係、窖藏與埋藏技術的改進、貯藏期間營養成分的變化、不同品種耐貯性比較等試驗研究,並赴東北、河南等地調查。根據3年試驗結果與紀文海等合寫《不同溫濕度條件與大白菜各種貯藏損耗形成的關係》一文,在《園藝學報》發表。在大白菜埋藏技術的改進上,得出了窄坑(25~50 厘米)埋藏較北京原有160~170厘米寬坑埋藏,可降低損耗11.5%~12.8%,埋藏加通風溝可降低坑內溫度1.5~6℃,減少損耗6%~9%的明確結果。1978年11月陶辛秋調回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後,即主持蔬菜貯藏及采後技術研究工作的恢復與開展。1979年初,受中國糧油進出口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委託,與北京農業大學等有關單位合作進行日本GPC保鮮箱及GMC保鮮劑使用效果的觀察,肯定了保鮮箱對不同蔬菜短期貯運的效果。1979-1983年與北京市蔬菜貯藏加工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為了發揮北京市新建10萬米2冷庫的作用,進行了花椰菜、菠菜、萵筍、甘藍及菜豆等冷庫貯藏技術的研究。其中花椰菜貯藏經4年研究,提出了聚乙烯塑膠薄膜單花球套袋貯藏技術,可貯藏2~3個月,商品率在90%以上,經北京市二商局組織鑑定,評為科技成果三等獎,商業部將其技術資料印發各地並評為科技成果四等獎。“六五”期間又列為國家科技攻關內容,在原來研究的基礎上,又從溫度、包裝方法、薄膜厚度方面等進行比較,進一步明確應採用的措施,並向生產推廣,兩年貯量達117.6萬千克,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部級鑑定,並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菠菜冷庫貯藏技術研究,提出了“直接裝塑膠袋松扎袋口”的冷庫簡易貯藏技術,並進行了大批量生產性試驗,貯藏期80天,好菜率達94%,經濟效益顯著,經北京市蔬菜公司組織鑑定,並獲市二商局科技成果二等獎。

“六五”和“七五”期間,陶辛秋帶領課題組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攻關項目。采前因素對蔬菜耐藏性影響的研究,通過試驗明確了春甘藍品種、採收期及施肥與其耐藏性密切相關,明確了影響耐藏性的主效因素和互動作用,確定了適於不同貯期的品種和有利於提高耐藏性的施肥措施及採收期,還從生理生化和組織結構方面初步探討了采前因素影響產品耐藏性的原因。“七五”期間又作了甜椒、黃瓜采前因素對耐貯運性和品質影響的研究,篩選了適於當地栽培的耐貯運品種,確定了適宜的採收成熟度及鑑定標準;首次研究確定了果皮蠟質和角質層厚度、果皮細胞大小、排列等解剖結構可以作為預測果實耐藏性的指標。這些專題於1986年及1991年通過了商業部主持的成果鑑定。秋甜椒貯藏技術研究,提出選用耐藏品種,選用充分膨大或接近充分膨大、色深綠、果肉厚而堅硬、果面有光澤的綠色果,在霜前採收、剪柄、控溫(9~12℃)、保濕(用透氣透濕性較好的塑膠薄膜小袋包裝或用聚乙烯打孔膜小袋包裝以及用打孔帳套筐或套垛)、防腐(用仲丁胺10毫升/米3熏蒸或清水沖洗)、防鼠(通風口加鐵紗窗)等措施,經半地下式貯藏窖中試貯藏52 天,商品率接近90%,好果率接近80%。

陶辛秋主持課題組對甜椒、黃瓜、番茄、花椰菜、西瓜等貯藏中引起腐爛的主要真菌病害種類及發生情況進行了較系統的調查,確定了採用適宜防腐劑及貯藏條件相結合的貯藏防腐技術。還篩選出了適於花椰菜、甜椒、黃瓜等貯藏用的不同透氣膜及包裝量,通過成果鑑定後,列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興農開發推廣項目,進行推廣示範。1985-1990年,陶辛秋和課題組針對當時市場要求,進行了西瓜和網紋甜瓜保鮮技術的研究,同時從貯藏溫度和貯藏時間兩個方面探討西瓜冷害發生情況以及冷害症狀與呼吸強度變化的關係,明確了西瓜品種間耐藏性差異顯著,建議在西瓜貯運中根據不同貯運期及經濟效益選用適當的溫度,研究結果先後在《中國蔬菜》和《園藝學報》上發表。1982年,國家開始編制“六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陶辛秋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要求將蔬菜貯藏列入其中,並親自起草論證報告,擬定計畫。經過多次申述,終於將其連續列入國家“六五”和“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蔬菜貯藏技術研究”專題,並由他主持組織協作和實施。1984年他辭去室主任職務,集中精力主持攻關工作,並根據中國國情及當時經濟技術發展水平,提出了對推動中國蔬菜貯藏技術研究及套用發展的許多有益的建議並付諸實踐。例如,蔬菜采前因素(如品種、栽培措施、播種時期、採收成熟度等)對產品耐藏性有密切的影響,應發揮農業科研單位的優勢,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在蔬菜貯藏技術方面,提出應根據不同種類產品對氣體條件要求的不同,選用不同性能(透氣性、透濕性)的透氣膜包裝,即不同種類的產品應各有其適用的包裝膜。這些意見他除在各種培訓班、報告會上廣為宣傳介紹外,並身體力行,廣為指導。

隨著蔬菜產銷形勢的變化,陶辛秋提出應擴大蔬菜貯藏研究的範疇,建議有關領導部門以“蔬菜流通體系綜合保鮮技術”為題立項,結合生產實際,對蔬菜採收、分級、包裝、預冷、運輸、貯藏、銷售等各環節進行研究,綜合使用。此思路得到領導和專家們的支持,在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中分列為8個專題研究,全國共有15個單位152人參加協作。經5年研究,於1991年3月通過了由商業部主持的鑑定和驗收,屬於國內先進水平。其中“蔬菜流通體系綜合保鮮技術的研究和實施”專題,在獲得大量的數據的基礎上,首次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公路、鐵路兩套蔬菜流通體系技術規範的建議,並組織了示範試驗。示範流通調運量60萬千克,損耗由通常的20%~30%下降到10%以內,質量良好,好菜率達90%以上,並作了1200萬千克的推廣示範。在國家“七五”科技攻關總結表彰大會上被評為重大科技成果,獲集體榮譽證書。該研究成果1992年分別獲商業部及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六五”期間,陶辛秋還參加由商業部下達的“蔬菜貯藏保鮮”課題。該課題1986年通過了商業部組織的鑑定,獲國家“六五”科技攻關總結表彰大會表彰。同期陶辛秋又主持由農業部下達的“果菜類產地簡易貯藏技術的研究”課題,組織京、滬、寧、津等地有關單位參加,目的是創造一套適於在秋菜產地能由生產者自行貯藏秋季生產的番茄、甜椒、黃瓜及菜豆的簡易貯藏技術,延長供應期。該課題研究結果已部分在生產中推廣套用,經驗收鑑定,獲國家“六五”科技攻關總結表彰大會“全面完成項目紀念獎”。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貯藏保鮮技術”中蔬菜方面如前述分為8個專題,由主持單位推薦陶辛秋主持,在國家“七五”科技攻關總結表彰大會上,陶辛秋獲得“特殊貢獻者”稱號,由國家計委、科委及財政部頒發獎章及獎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