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里社區

陵里社區

陵里社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東北部,社區總面積4.4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2756畝,水面141畝。下轄5個自然村(陵里村、三家村、張家莊、侯村、李家莊)18個生產隊,現合併為5個村民小組。

基本概況

陵里社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東北部,東與東山街道中下社區相鄰,南至成山社區原共和村毗

連,西與成山社區山西自然村接壤,北與原上坊鎮上坊社區為鄰。社區境內104國道、寧杭高速公路貫穿南北;區四號路及市二環路橫貫東西;南距祿口機場約15公里,西距江寧區政府駐地東山鎮5公里。社區總面積4.4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2756畝,水面141畝。總戶數576戶,總人口2763人,總勞力1717人,已就業1500餘人。全社區下轄5個自然村(陵里村、三家村、張家莊、侯村、李家莊)18個生產隊,現合併為5個村民小組。社區駐地陵里自然村,距秣陵集鎮10公里。1958年9月成立上坊人民公社時,陵里高級社改為陵里大隊。1983年上坊公社改為上坊鄉,陵里大隊改為陵里村委會。2002年10月方山街道成立,陵里村委會屬方山街道管轄。2004年6月撤銷村委會改稱陵里社區。2006年3月方山街道與秣陵街道合併,陵里社區屬秣陵街道所轄。

農業發展

社區處丘陵地區。俗語說“山丘大小二十多,沖田少梯田多,小塘小壩象蜂窩,一月無雨,崗田無收草燒鍋。

三日大雨停不住反給百姓帶來禍。”舊時常是望天收,遇到久旱粒無收。大多農戶靠幫工、租田、趕驢、賣山芋為生。據土改資料顯示,陵里村13戶富戶有田571畝,占全村耕地的50%,80餘人為無田佃戶。水利條件差,種植水平低,畝產糧食不到150公斤。新中國成立後不斷興修水利。1958-1962年興建城蓋電站、開溝引水、修李家莊高機台翻水,同期上坊公社修建佘村水庫,引水進入陵里,大隊組織各生產隊陸續修建機台20多個,將秦淮河水送到各個自然村。1976年公社為徹底解決佘村、中下、陵里大隊農田灌溉水源,組織全公社力量開挖5公里長排灌兩用外港河,興建電站三座總動力150千瓦,徹底解除易旱易澇狀況。同時格田成方、旱改水1000多畝,糧食總產穩步上升。1988年全村產糧155萬公斤。1979年以來,先後創辦陵里皮鞋廠、桃園採石廠,1982年興辦陵里紙製品廠、紅砂廠、聯合採石廠、水泥構件廠,1994年後又建起乙炔氣廠、省農機加油站、程鵬道路建材廠、蔴油加工廠。2007年創辦陵里工業園,建有工業園辦公樓1400平方米,標準廠房1萬平方米,已引進項目2個。

社會事業

社區教育事業發展早。民國元年,陵里村開辦私塾,有學生50人教師2名(華孝仁、寧玉成),後改為四年制

初級國小。新中國建立初辦起國小。1963年大隊興建校舍20間,教師發展到12人,學生260人,1992年建教學樓6間,學生180人。2005年下半年,陵里國小征遷撤銷,學生併入科學園國小。1968年建立大隊醫療站,有醫務人員2人,負責為村民門診治療、衛生保健、疾病預防、兒保防疫及配合計畫生育工作。2002年之前曾多次被上坊鄉評為甲級衛生室。2006年社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數2350人,參保率達95%以上;自來水入戶率達10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0%以上,修建村級公路11.5公里,其中黑色路2公里,公路9.5公里;改廁70%,結合沼氣改豬圈80%,實現環境優美,道路暢通。2002年7月開始至2007年,90%農戶入住天景山小區。2006年社區農戶已分到建房2100餘套,人均住房面積達50平方米。擁有私人汽車62輛(不包括農用車)、機車596輛,固定電話108戶,手機1431部,電腦253台,有線電視入戶達1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