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雕塑

陵墓雕塑

陵墓雕塑藝術包括墓室隨葬俑和地上大型的紀念性雕刻,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概述

陵墓雕塑陵墓雕塑
中國古人迷信靈魂不滅,特別是以來,統治階級更加罵信天命,妄想死後繼續享受無上的權力和奢華的生活,因此厚葬風氣盛行,帝王和王公貴族的陵墓中有大量的殉葬品,包括隨葬俑,還在墓前或墓周圍設定石柱、石獸、石人等大型紀念碑式的石刻。可見陵墓雕塑藝術是中國古代厚葬流行的產物,並集中體現了特定歷史時代的社會理想、審美形式和高超的藝術水平。
俑是我國古代墓葬中摹仿活人而製作的 一種偶像,是奴隸制社會盛行的活人殉葬的 物質替代品, 一般為木雕或陶塑,始於東周, 至戰國已蔚然成風。秦、漢和唐代尤為盛行, 宋以後,由於墓葬制中流行紙具器,桶才逐漸消失。

歷史演變

在俑的藝術中,以陶桶的藝術價值最高。 說到陶俑,最令人矚目的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 1974年3月在陝西臨潼西楊村發現的這20世紀最壯觀 的考古成果,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古代雕塑 藝術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秦桶藝術的魁力首先在於其驚人的數量 和體積。群體的組合,雄偉的氣勢,給人一種 震撼心靈的崇高感,現已挖掘的1、2、3號坑,占地2萬餘平方米;若按其排列形式復原,應 有武士桶7000餘件,陶馬100餘匹,戰車 100餘乘,它們依照皇家禁軍真實的軍容浩 浩蕩盪地排列為長方形軍陣,令人肅然敬畏, 顯示出秦軍"奮擊百萬,戰車千乘"的威勢以及 "秦王掃六合"統十中國的雄心和壯舉。秦俑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崇高寫實,手法嚴謹;性格鮮明,形象生動;在總體布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複,造成排山倒海的氣勢,使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
秦俑在藝術上的另一特色是高度的寫實性,武士桶和陶馬都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眾多的武士桶無一雷同,在高度統一的軍威要求下,作者本著極其樸素的寫實態度,生動而具體地塑造出每個形象的年齡、閱歷;身份和個性特徵。陶馬不僅比例勻稱,連骨胳肌肉的表現都十分逼真,且具有軒昂駿健的神韻。秦桶高超的藝術再現能力標誌著公元前的雕塑工匠對生活的觀察認識能力和表現技藝的迅猛提高,在我國古代雕塑史上尤如奇峰突起。《西漢加彩騎兵》1965年陝西楊家灣 B.C 175-145年〈新彩兵馬俑〉 江蘇徐州獅子山。
漢唐陶桶藝術在數量和氣勢上雖不能與秦桶相提並論,但卻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 及形象刻劃的生動傳神方面有大的突破·, 如漢代的"說唱桶。、"樂舞百戲桶"和唐代的三彩"徘優桶"、"參軍戲"等,都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審美趣味。

陵墓的地上雕刻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漢至唐十分興盛,雖然宋至明清帝王將相的墓前仍有設定,但其氣勢釉藝術性已不能與之同日而語。現存的西漢霍去病墓、南朝帝王和貴族陵墓、以及唐乾陵和"昭陵六駿"雕刻是最具典型意義的作品。這些雕刻與秦桶在形象塑造上斟寫實為主的手法截然不同,而是採用寓意與象徵的手法,極富幻想和浪漫主義的色彩。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霍去病墓石雕群及陵墓的總體布局都是富有象徵意義的。作品始終沒有直接描繪霍去病的形象和具體的戰爭場面,特別是主題雕刻《馬踏匈奴》更以象徵的藝術手法,用矯健沉著的駿馬和馬腹下作垂死掙扎狀的匈奴形象概括出霍去病英勇抗敵、安定邊疆、溝通西域的赫赫功績。東漢石刻的新成就,主要體現在造型勁健的大型石辟邪上。洛陽及伊川出土的一對石辟邪,姿態雄健豪邁。南陽崇資基出土的石天祿與石辟邪,鹹陽出土的一對石獸,於雄健中蘊涵著秀麗靈動的格調。此外,四川雅安高頤墓前的石辟邪,亦屬東漢晚期造型凝重. 器宇不凡的優秀遺例,對後世陵墓裝飾石雕具有深遠影響。

現存的南朝陵墓雕刻有31"處,分布在南京及附近丹陽一帶,以石獸為多,也最有特眾色。置於帝王陵前的石獸,通常頭上有角,雙角的稱天祿,獨角的稱麒麟。王侯墓前的石獸無角稱辟邪。這些石獸都不是現實生活中具體的動物形象,而是傳說中神異的瑞獸,是墓主的保護神和權威的象徵。因此石獸均造型高大厚重,昂首挺胸,瞪目張口,肩部雙翼微展,作闊步前行狀,氣勢極為威武雄壯。

相關

中外著名的唐"昭陵六駿"是以浮雕形式來表現的,但馬的形體雕刻近於圓雕。作品通過刻劃與唐太宗在開國戰爭中受傷、犧牲的六匹戰馬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乾陵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墓。陵墓是按唐太宗確立的"以山為陵"的體制,利用自然起伏的山勢,在陵前形成一條縱貫南北的長長神道 ,石雕群則對稱地配置在神道的兩側。自南而北,計有:華表1對、 翼馬1對 、駝鳥1對、鞍馬5對(各配奠官1人)、文武侍臣10對、蕃臣像61軀。這些體貌不同、高低錯落、排列空間不等的石雕群,為整個陵區創造了十分神聖、莊嚴、崇高的氣勢。這個龐大的雕塑群無論人物還是動物形象,除了具有象徵守護和儀仗的作用外,都是服從於整個乾陵所要表達的主題,即顯示封建王權的強盛和天下歸心的思想; 尤其是其中出現了以往帝王陵中沒有的形象,如來自異國遠方的翼馬、駝鳥和蓄臣像,從而深化了主題。
中國古代陵墓雕刻的藝術成就除上述的以寓意象徵的手法表達特定的主題外,還表現在其獨特的雕刻技巧和深沉雄大的氣魄上。它們都是根據天然整石雕鑿而成,繼承集圓雕、浮雕和線刻於一體的商周傳統以及我國傳統玉石雕刻因勢象形的手法。整體造型穩定而強勁,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獨的民族風格。這種深沉雄大的氣魄也體現出中國封建盛世豪邁進取的時代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