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源[原泉州市人大常委副主任]

陳金源,1926年9月27日出生,1947年參加革命活動,194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4月29日逝世,享年66歲。

1947年參加革命活動,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秋,中共海疆學校支部因鬧學潮與軍警發生衝突,引起國民黨注意,因此他接惠安工委指示撤回農村,返回家鄉。在塗嶺地區和天馬(南埔)一帶開展革命活動,1949年3月中共塗嶺區工委成立,他擔任區工委書記(兼任宣傳委員),努力發展黨的組織,培養積極分子,先後在塗嶺、天馬兩地200多個自然村,建立8個黨支部,發展54名黨員,其中大部分都是他親自發展的,同時還發動大批民眾支持革命鬥爭。

1949年8月惠安解放以後,歷任塗嶺區區長(1949年11月-1950年7月)、洛陽區區長(1950年7月-1951年4月)、輞川區區長(1951年4月-1952年6月)、中共惠安縣委宣傳部長、縣委常委(1954年10月-1956年3月)、惠安縣委副書記(兼任紀檢書記)(1956年6月-1958年6月)等職務。他參加基層政權建設,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支援抗美援朝,宣傳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和第一個五年計畫,全心全意致力於社會主義建設。

1955年6月他任菱溪水庫工程指揮部副指揮,協助主管領導,帶領廣大民工隊伍和工程技術人員,艱苦奮鬥、苦幹加巧幹,在較短工期內完成當時全省第二個大水利工程,灌溉了惠東南十萬畝耕地。由於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功,縣領導決定建紀念碑,他又親自撰寫紀念碑碑文。1957年11-12月,他又參加了東樓、美峰、石門坑等水庫的建設,並於1958年先後建成。這些水利建設,大大改變了惠安“十年九旱”的面貌,福澤桑梓,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值得惠安人民永遠懷念。

1958年7月起,他先後擔任泉州大學副校長、泉州師專校長和黨委副書記。在泉州大學停辦後,泉州方面爭取開辦華僑大學,方案送中僑委主任廖承志審批後,同意開辦華大,由時任泉州師專校長的他具體負責華僑大學創辦籌備工作,任華僑大學籌建辦公室主任。

在文革期間,他受到衝擊。1970年3月恢復工作,調任晉江地區圍墾與山美水庫工程指揮部核心組長、移民領導小組副組長。1973年11月,任中共泉州(縣級,下同)市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1978年被下放馬甲加錐農場勞動3年。1980年落實政策,撤銷了“文革”清隊的錯誤結論,1982年11月,任中共泉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1983年任泉州市人大常委副主任,1990年2月離休(副廳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