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能成

陳能成,男,1974年生,是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博士後(衛星感測網),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基本信息

陳能成教授概述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博士後(衛星感測網),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長期從事分散式地球空間信息服務的理論研究、軟體開發與工程套用。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感測網網路地理信息系統與服務、智慧城市和數字南極。

陳能成教授簡介

個人簡介

陳能成,男,1974年生,武漢大學博士(攝影測量與遙感)、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博士後(衛星感測網)、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成員、J2EE體系架構師。1997、2000、2003年分別獲工學學士(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大地測量專業)、碩士(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和博士(武漢大學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學位;2000年留校任教,2004年晉升副教授,2008年破格晉升教授。
主持完成國家、省部級等課題10餘項,參與完成NASA Sensor Web與OWS-5/6項目,研究成果獲2008年R&D Top 100國際科技研發創新獎、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2003年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其它獎10餘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90多篇,三大檢索收錄70餘篇次。
目前主要從事對地觀測感測網、網路地理信息系統與服務、智慧城市、數字南極等方面研究。在研項目包括國家973項目(課題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國家863項目。
主要學術兼職:SCAR-AGI(國際南極科學考察委員會地理信息工作組)專家組成員,國際華人地理信息科學協會(CPGIS)委員,CPGIS YYSW2010國際會議主席,擔任IJGIS、CJRS、IEEE JSTAR、IJDE、IEEE TGARS國際期刊和中國科學、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與極地研究中文期刊審稿員。

工作經歷
時間 單位 職務
2000 - 2002 武漢大學 助教
2002 - 2004 武漢大學 講師
2004 - 2006 武漢大學 副教授
2006 - 2008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 博士後
2008 - 至今 武漢大學 教授
教育經歷
時 間 專業 學位 學校 方向 導師
1993-1997 大地測量 學士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地測學院
1997-2000 地理信息系統 工學碩士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網際網路和無線地理信息系統(W2GIS) 龔健雅教授
2000-2003 攝影測量與遙感 工學博士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分散式地球空間信息服務(DGIS) ,極地地理信息系統 龔健雅教授

陳能成教授研究領域

在研項目

1、地學工作流驅動的感測網即時協同製圖方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NSFC),2012.1-2015.12,項目負責人;
2對地觀測感測網耦合模型與建模理論,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課題,2011.1-2015.12,課題負責人;
3地理空間感測網資源動態管理與布局最佳化的理論與方法,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項目,2012.1-2014.12,項目負責人;
4多感測器對地網路數據精確處理與空間信息智慧型服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2008.1-2013.12,項目秘書;
5時空模擬與實時GIS系統, 國家高新技術(863計畫)主題項目,2012.1-2014.12, 參與人;
6智慧城市(一期),國家高新技術(863計畫)主題項目,2011.7-2012.6, 參與人。

完成項目

1、IPv6大規模遙感數據融合共享系統, 國家教育部項目,2008.1-2010.12,數據組負責人;
2、金沙江梯級水電站水文泥沙資料庫及信息管理系統,橫向項目,2008.12-2010.12,項目副組長。
3、基於虛擬感測網的自適應觀測服務技術及原型研製,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 計畫)項目,2008.1 -2010.6 ,主持;
4高精度多節點極地空間信息協同服務效率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6.1-2008.12,項目主持;
5基於Web服務的多協定地理信息軟體平台,湖北省科技公關計畫項目,2006.1- 2007.12,主持;
6感測器網路和決策支持模型的藕合機理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究項目,2007.1-2009.12,主持;
7、網際網路南極地理信息系統,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2004.1-2005.12,項目主持 ;
8基於多尺度感測器網路和決策支持模型的災害監測與預測服務平台,深圳科技局公共科技項目,2008.1-2010.8,主持;
9地球空間信息服務網路平台,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究項目,2007.1-2009.12,參與;
10空間數據認知模式與海量空間資料庫知識發現,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 計畫)項目“對地觀測數據- 空間信息- 地學知識的轉化機理”第五課題,2006.1 -2010.12 ,參加;
11多點協作的極地空間信息服務門戶及套用關鍵技術研究,極地測繪科學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基金,2006.1-2007.12,項目主持;
12SEPS-Dynamically Coupling Sensor Web with Earth System Models,NASAROSES 2005 AIST Program,2006.11-2008.5,參與 ;
13OGC OWS-5 Initiative, OGC, 2007.1-2008.3,參與;
14The Detection and Tracking of Satellite Image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Extreme Physical Events for Sensor Web Targeting observing,NASA ESTO Quick Response System (QRS) Program;
15城市交通系統的時空模型與可視化方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6.1-2008.12, 參加;
16智慧型地理信息服務的理論與方法及其在交通領域的套用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計畫創新群體項目,2006.1- 2008.12,團隊骨幹;
17基於GIS的南北極科學考察管理信息系統,國家海洋局,2003,10-2004,6,技術負責人 ;
18多節點極地空間信息服務協同關鍵技術研究,武漢大學青年科學基金,2003.10-2005.10,項目主持;
19UNIX環境下GIS開發,武漢武大吉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03,1-2004,12,子項目負責人;
20基礎地理信息集成管理與共享服務系統,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 ,2002,12-2004,6,子項目副組長;
21網路空間信息標準與共享套用服務關鍵技術,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2002 年7 月2004 年12 月,參加 ;
22空間信息移動用戶服務系統,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2001.10-2003.5,團隊骨幹 ;
23南極地區環境監測數據信息數位化集成,國家科技部“十五”公益項目,2002.3-2003.3,參加;
24國產GIS 基礎軟體的開發與商品化 ,國家科委重中之重項目,2000 年1 月2001 年12 月,參加;
25國產GIS 基礎軟體的開發與商品化 ,國家測繪局配套項目,2000 .1- 2001.12,參加 ;
26分散式異構數據模型在Internet GIS中套用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999.1-2002.12,技術負責人。

研究歷史

1998:網路GIS平台軟體GeoSurf研製與產業化
GeoSurf 是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武漢武大吉奧信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跨平台、分散式、多數據源、開放式的Web GIS平台軟體,是國內最早的國產Web GIS軟體之一,從1996-2008,從1.0發展到5.2版本,提供了多層次的二次開發,可用於空間數據的發布與共享。
2005年,“空間信息網路服務技術及產業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基於Web服務的網路地理信息系統平台-GeoSurf” 獲得國家重點新產品計畫獎勵;
2005年,“Web GIS平台軟體-GeoSurf5.0” 獲得國家科技部遙感中心軟體測評獎勵;
2003年,“基於J2EE的Web GIS平台軟體-GeoSurf ”獲得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2年,“網際網路地理信息系統軟體-GeoSurfV4.0 ”獲得國家科技部遙感中心軟體測評獎勵;
2000年,“網際網路地理信息系統軟體-GeoSurfV3.0”獲得國家科技部遙感中心軟體測評獎勵;
1999年,“網際網路地理信息系統軟體-GeoSurfV2.0”獲得國家科技部遙感中心軟體測評獎勵;
1998年,“網際網路地理信息系統軟體-GeoSurfV1.0”獲得國家科技部遙感中心軟體測評表揚。
1999: 數字南極
集成全球的南極空間數據、套用模型和服務,建立可互操作的南極空間基礎設施,為南極製圖和科考決策提供空間數據資源。
2008年,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高精度多節點極地空間信息協同服務效率研究”;
2008年,在黑龍江參加“第四屆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獲得極地青年優秀論文獎;
2007年,完成極地測繪科學國際測繪局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多點協作的極地空間信息服務門戶及套用關鍵技術研究”
2007年,獲得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赴美國參加第10屆南極地球科學國際會議;
2006年,“格羅夫山地球空間信息服務門戶”的建設項目納入GSSG的地理信息科學項目計畫;
2006年,在西安參加“第二屆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
2006年,在澳大利亞參加“第27屆國際南極會議”;
2005年,在上海參加“第一屆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
2004年,“3S技術集成在極地冰貌環境與地殼動態過程中的套用研究”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4.1-2006.12,完成基於GIS的中國極地科學考察管理信息系統;
2004年5月27日―5月29日,SCAR在武漢召開東南極國際GIS研討會;
2002年10月,在武漢召開中國南極網際網路GIS研討會;
2002年,在上海參加 “第26屆南極國際會議”;
2000年7月,SCAR在武漢召開喬治王島地理信息系統國際研討會;
1999年,參加在波蘭華沙召開的第二屆國際南極大地測量會議;
1999.3-1999.7,建立了中國網際網路南極地理信息原型系統。
2006:感測網
研究實時信息獲取與服務的理論方法,發展感測器的信息模型和服務規範,開發感測器建模工具和觀測服務平台,藕合決策支持模型和地球系統模型,促進感測器在應急回響和軍事方面套用。
2009年,主持深圳市科技局研究項目“基於多尺度感測器網路和決策支持模型的災害監測與預測服務平台;
2008年,“Sensor Web 2.0 獲得美國研發100大國際學術獎;
2008年,主持實驗室專項研究項目“感測網與決策模型藕合機理研究”;
2008年,主持863項目“基於虛擬感測網的自適應觀測服務技術及原型研製”;
2007年,參與OWS-5“地球觀測工作流互操作”項目;
2006年,參與NASA “感測網與地球系統模型藕合”項目。

陳能成教授所獲榮譽

1、“Sensor Web 2.0 (感測網2.0-多工作流互操作協同服務平台)”,美國研發100大國際學術獎,2008年11月。
“2、可互操作南極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設計與實現”,第四屆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2008年10月。
3、“空間信息網路服務技術及產業化”,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四,證書編號:2005-J-226-2-09-R04,2005年11月。
4、“基於Web服務的網路地理信息系統平台-GeoSurf”,國家重點新產品計畫獎勵,證書編號:2005ED761001, 2005年6月。
5、優秀國產Web GIS軟體GeoSurf5.0推薦和表揚獎,國家科技部,2005年。
6、優秀國產GIS基礎軟體GeoStar5.0推薦和表揚獎,國家科技部,2005年。
7、“3S技術集成在極地冰貌環境與地殼動態過程中的套用研究”,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六,證書編號:2004J-240-1-029-018-R06,2004年12月。
8、“基於J2EE的分散式地理信息服務研究”,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2004。
9、“基於J2EE的分散式地理信息服務研究”,武漢大學優秀博士論文,2004。
10、“基於J2EE的Web GIS平台軟體-GeoSurf”,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三,2003年。
11、優秀國產Web GIS軟體GeoSurf4.0推薦和表揚獎,國家科技部,2002年。
12、“王之卓創新人才一等獎”,武漢大學,排名第一,2002。
13、“國產GIS基礎軟體吉奧之星的研製與工程套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證書號:J-210-2-13-D01,2001年12月。
14、“地理信息基礎軟體―吉奧之星”,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獎,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證書號:0106006,2001年8月。
15、優秀國產Web GIS軟體GeoSurf3.0推薦和表揚獎,國家科技部,2000年。
16、優秀國產Web GIS軟體GeoSurf2.0推薦和表揚獎,國家科技部,1999年。
17、優秀國產Web GIS軟體GeoSurf1.0推薦和表揚獎,國家科技部,1998年。
18、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高數競賽第1名,1996年。
19、葉雪安大地測量獎學金,1995年。

陳能成教授發表文章

碩士論文

《網路地理信息系統組件研究》

博士論文

《基於J2EE的分散式地理信息服務研究》

研究論文

英文期刊論文:
1. Chen, Z., Chen, N., Yang, C., Di, L., 2012. Cloud computing enabled Web Processing Service for Earth Observation data processing.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Interoperability Architectures and Arrangements for Multi-Disciplinary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Special issue). In Press.(SCI)
2. Chen, N., and Hu, C., 2012. A sharable and interoperable meta-model for atmospheric satellite sensors and observations.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DOI: 10.1109/JSTARS.2012.2198616. In Press. (SCI) pdf
3. Chen, N., He, J., Yang, C., Wang, C., 2012. A node semantic similarity schema-matching method for multi-version Web Coverage Service retriev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DOI: 10.1080/13658816.2011.647821.26(6):1051-1072. (SCI) Abstract PDF
4. Zhao, N., Pu, F., Xu, X., Chen, N., 2012. cosine-Modulated Transceivers for TV White Space Cognitive Access.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1(2):362-366. (SCI) pdf
5. Li, X., Ye, W., Chen, X., Chen, N., Xu, J., Chen, F., 2012. Impact of training database on super resolution-based spectral unmixing. Remote Sensing Letters. 3(8):647-655. DOI: 10.1080/01431161.2012.657360. (SCI) pdf
6. Chen, N., Hu, C., Chen, Y., Wang, C., Gong, J., 2012. Using SensorML to construct a geoprocessing e-Science workflow model under a sensor web environment. Computers & Geosciences. DOI: doi: 10.1016/j.cageo.2011.11.027. (SCI) pdf
7. Yang, C., Chen, N., Di, L., 2012. restful based heterogeneous geoprocessing workflow interoperation for sensor web service. Computers & Geosciences. DOI: doi:10.1016/j.cageo.2011.11.010. (SCI) pdf
8. Kridskron, A., Chen, N., Peng, C., Yang, C., Gong, J., 2012. Flood detection and mapping of the Thailand Central plain using RADARSAT and MODIS under a sensor web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13(1):245-255. DOI:10.1016/j.jag.2011.09.017. (SCI) pdf
9. Chen, Z., Di, L., Yu, G., and Chen, N., 2011. Real-time on-demand motion video change detection in the sensor web environment. The Computer Journal. 54(12):2000-2016. DOI: 10.1093/comjnl/bxr066.(SCI) pdf
10. Zhou, C., Ai, S., Chen, N., Wang, Z., and E, D., 2011. Grove Mountains meteorite Recovery and Relevant Data Distribution Service. Computers & Geosciences. 37(11):1727-1734. DOI: 10.1016/j.cageo.2011.05.013. (SCI) pdf
11. Chen, N., Chen, Z., Hu, C., and Di, L., 2011. A capability matching and ontology reasoning method for high precision Open GIS Service discov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4(6):449-470. DOI: 10.1080/17538947.2011.553688. (SCI) pdf
12. Chen, N., Di, L., Chen, Z., and Gong, J., 2011.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near-real-time on-demand retrieval of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Special Issue).4(3):615-625. DOI: 10.1109/JSTARS.2011.2109035.(SCI) pdf
13. Chen, Z., Chen, N., Di, L., and Gong, J., 2011. A flexible Data and Sensor Planning Service for virtual sensors based on Web Service. IEEE Sensors Journal. 11(6):1429-1439. DOI:10.1109/JSEN.2010.2095839. (SCI) pdf
14. Chen, N., He, J., Wang, W., and Chen, Z., 2011. Extended frag-BASE Schema-Matching for Multi-version Open GIS Services Retriev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5(7):1045-1068. DOI: 10.1080/13658816.2010.510474. (SCI) pdf
15. Chen, N., Di, L., Gong, J. and Yu, G., 2010. Automatic On-demand Data Feed Service for AutoChem based on Reusable Geo-Processing Workflow.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Sensor Web Special Issue). 3(4):418-426. DOI: 10.1109/JSTARS.2010.2049094. (SCI) pdf
16. Chen, N., Li, D., Di, L. and Gong, J., 2010. An automatic SWILC class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for the AntSDI under a Sensor Web environ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IPY Special Issue). 36(Supplement 1): 1-12. (SCI) pdf
17. Chen, N., Di, L., Yu, G. and Gong, J., 2010. Geo-Processing Workflow Driven Wildfire Hot Pixel Detection under Sensor Web Environment. Computers & Geosciences. 36(3):362-372. (SCI) pdf
18. Chen, N., Di, L., Yu, G. and Gong, J., 2009. Use of ebRIM-based CSW with SOSs for registry and discovery of remote-sensing observations. Computers & Geosciences. 35 (2):360-372. DOI: 10.1016/j.cageo.2008.08.003. (SCI) pdf
19. Chen, N., Di, L., and Yu, G., 2009. A flexible geospatial sensor observation service for diverse sensor data based on Web service.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64(1):274-282. DOI: 10.1016/j.isprsjprs.2008.12.001. (SCI) pdf
20. Chen, Z., and Chen, N., 2010. Use of service middleware based on ECHO with CSW for discovery and registry of MODIS data.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13(3): 191-200.
21. Chen, N., Gong, J., and Chen Z., 2007. A High Precision OGC Web Map Service Retrieval Based on Capability Aware Spatial Search Engine.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7, Volume 4683, Advances in Computation and Intelligence, Pages 558-567.
22. Wang, M., Zhu, X., Pan, J., Chen, N., 2004. Distribution Of Large Volume Image Data Using The Mixed Mode Of Java Servlet And Com On Web.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7 (3):167~173.
23. Chen, N., and Gong, J., 2001. King George Island Spatial Data Model.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4(2):63~69.
24. Yang, R., and Chen, N., 2006. A New Approach to a Local E-government Portal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Deep Searching.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11(5):1161-1165.
25. Yuan, X., Chen, N., and Gong, J., 2000.A Distributed Hypermap Model for Internet GIS.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3(4):9-15.
中文期刊論文:
1. 何杰,陳能成,王超,王偉,2012. 利用語義的多版本網路覆蓋服務模式匹配方法.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37(2):210-214.
2. 王偉,漆煒,陳能成,楊國誠,2011. 一種顧及地價空間分布規律的城市基準地價以價定級方法.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36(6):747-751.
3. 王偉,王鵬,陳能成,2011. 大區域不規則河道的流水仿真方法.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36(5):510-513.
4. 李欣, 王偉,陳能成,王超,2011.觀測與測量標準在水文觀測建模中的套用. 測繪信息工程. 36(2):43-45.
5. 何杰, 陳能成,王偉,翟亮. 基於動態模式匹配的多版本網路要素服務統一訪問方法. 測繪科學. 2011, 36(4):169-172.
6. 陳家贏,陳能成,王偉,胡楚麗,2010. 基於SensorML的遙感衛星感測器建模方法.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35(8):971-974.
7. 陳能成,陳澤強,王偉,2009. 一種基於能力匹配和本體推理的高精度Web地圖服務發現方法.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34(12):1471-1475.
8. 陳能成,鄂棟臣.南極Grove山自然保護區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09, 11(1):56-61.
9. 陳能成,狄黎平,龔健雅,鄭重. 基於Web目錄服務的地學感測器觀測服務註冊和搜尋.遙感學報, 12(3),pp411-419, 2008,5.
10. 陳能成,龔健雅,朱欣焰,劉琳.基於J2EE的移動定位服務研究. 武漢大學學報,2004年1月,29(1):48~51.
11. 陳能成,龔健雅,朱欣焰,劉琳.基於J2EE的分散式GIS研究.測繪學報, 2003年5月,32(2):158~163.
12. 陳能成,龔健雅,朱欣焰,劉琳.Web GIS組件方法研究.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2,27(4): 387~390.
13. 陳能成, 龔健雅, 鄂棟臣.網際網路南極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報, 2000, 25(2): 132~136.
14. 陳能成,龔健雅,朱欣焰,劉琳.基於資源適配器的空間數據連線器的設計與實現.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2,27(增刊):10~11.
15. 袁相儒, 陳能成,龔健雅. 網際網路地理信息系統的分散式超地圖模型.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報,2000,25(4): 299~304.
16. 朱欣焰,陳能成,王密,劉琳. 面向網路的海量影像空間數據線上分發技術,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3年,第3期.
17. 陳能成,龔健雅,朱欣焰,劉琳.基於Internet的矢量數據遠程查詢設計.測繪通報,2002年10月,第十期:31~33.
18. 鄭重,陳能成,王偉,2010. 感測器觀測服務原型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測繪信息工程. 35(3):47-49.
19. 胡楚麗,陳能成,陳家贏,李欣,王偉,2010. 感測器建模語言(SensorML)在南極中山氣象站的套用. 測繪通報. 10:31-34.
20. 陳家贏,王偉,陳能成,2009. 金沙江下游水文泥沙信息系統設計與實現.繪信息工程. 35(1):28-30.
21. 陳能成,龔健雅,朱欣焰,劉琳. 多級緩衝提升海量影像數據線上服務質量.測繪通報. 2007年 第06期:.
22. 陳能成, 寧鋒, 陳澤強, 鄭重. 地球空間Web服務數據交換機制的設計與實現. 計算機工程與套用,2007,43(36):
23. 楊銳, 陳能成. 基於語義的電子政府信息門戶設計和實現. 計算機工程與套用,2007,43(2):
24. 高升,陳能成,龔健雅,宋宜全. 基於多協定的地理信息服務集成. 測繪信息工程, 2006,31(6):16~18.
25. 陳能成,龔健雅,朱欣焰,劉琳.基於Internet的矢量數據遠程查詢設計. 測繪通報, 2002年10月,第十期.
26. 陳能成,龔健雅,韓海洋.分散式地理信息共享. 測繪信息與工程,2000年9月,第三期.
27. 陳能成,龔健雅,韓海洋.網上房地產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測繪信息與工程,2000年6月,第二期.
28. 陳能成,龔健雅,韓海洋. 利用Internet GIS-GeoSurf開發的套用工程簡介. 測繪信息與工程,2000年3月,第一期.
29. 朱欣焰,龔健雅,陳能成,劉琳. 基於J2EE的Web GIS軟體-GeoSurf的體系結構與實現技術.地理信息世界,2003,1(6):18~25.
30. 王清華,陳能成,鄂棟臣,溫家洪. 中國南極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及其在網際網路上的實現.極地研究,2002,14(2): 153~162.
31. 徐平,朱欣焰,鄂棟臣,陳能成. 基於GeoSurf實現兩極地區地理信息的網上發布,測繪信息工程,2004年12月,第69卷,第6期,p9-11.
32. 王晉桃,朱欣焰,陳能成等. 基於WebGIS一種配電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測繪信息工程,2004年12月,第69卷,第6期,p12-14.
會議報告:
1. 陳能成,2011. 地理空間感測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理論與方法委員會 2011年學術研討會.長春,2011年9月24日-25日.
2. 陳能成,2011. 地理空間感測網信息服務的機遇與挑戰. 2011海峽兩岸空間信息服務交流研討會.台北,台灣,2011年6月12日-18日.
3. 陳能成,2010. 對地觀測感測網空間信息服務. 2010中國地理信息產業論壇.陝西,西安,2010年10月27日-30日.
4. 陳能成,2010. 對地觀測感測網空間信息服務. 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理論與方法委員會 2010年學術研討會.上海,2010年9月27日-30日.
5. 陳能成,2010. 感測網環境下南極雪冰水陸地雲自動分類和提取方法研究. 2010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海,2010年9月24日-27日.
6. 陳能成,2009. 感測器全球資訊網的概念、技術及典型套用. 第三屆“數字流域”學術研討會, 2009年南京.
7. 陳能成. 可互操作南極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設計與實現. 第四屆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 黑龍江,哈爾濱, 2008年10月8日―11日.
8. 陳能成. 虛擬觀測數據服務系統實現及其在南極套用構想. 第四屆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 黑龍江,哈爾濱, 2008年10月8日―11日.
9. 陳能成. 基於虛擬Sensor Web的自適應觀測數據服務體系架構. 2008測繪科學前沿技術論壇, 南京, 2008年10月17日 ―20日.
10. Nengcheng Che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polar spatial information portal, XXIX SCAR Meeting with Open Science Conference.8 - 19 July 2006, Hobart, Australia.
11. 陳能成. 基於地球空間信息服務的中國極地科學考察管理信息管理系統. 2006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 西安, 2006年9月20日 ―24日.
12. 陳能成. 中國南極地理空間信息門戶的設計與原型實現. 2005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 上海, 2005年10月22日 ―23日.
13. Nengcheng CHEN. GIS of Antarctica based on Network. XXII SCAR Meeting with Open Science Conference.2002,7,Shanghai,China.
14. Nengcheng CHEN.Introduction of Internet GIS Software-GeoSurfV4.0:From Web GIS to GIS Web Services.The Internet Workshop on Mobile and Internet GIS,2002,8,Wuhan,China.
15. 朱欣焰,陳能成,王密,劉琳.面向網路的海量空間數據分發技術.國家高技術航天航空高技術領域第三屆青年學術研討會,西安,2002,5:158~163.
16. 陳能成.中國南極網際網路GIS體系框架及建設方案構想.中國南極網際網路GIS研討會,2002,11,武漢,中國.

專著

陳能成.《網路地理信息系統的方法與實踐》,專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份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