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業偉[原上海市南市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陳業偉, 男,1933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紹興市,原上海市南市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國家認定註冊城市規劃師,高級城市規劃師。

基本信息

簡介

陳業偉,男,1933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紹興市,國家認定註冊城市規劃師、高級城市規劃師。195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曾在大學執教和城市規劃部門工作。1987年4月-1993年4月連續兩屆擔任上海市南市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分管城市建設。曾為上海市第九、第十屆人大代表及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委員、城鄉規劃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市人類居住科學研究會顧問,上海市房產經濟學會理事和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對國外城市規劃理論和實踐作過廣泛深入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起,致力於舊城改建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主持規劃大量的、系列的上海市南市區舊區改建規劃,並發表了《舊城居住區改建中的一些問題的研究》、《舊城居住區的現狀調查》、《探討加快舊城住宅建設的有效途徑》、《棚戶區居住質量的評定方法》、《上海蓬萊路地區改建規劃》、《上海舊區住宅改建的對策》等數十篇論文,參與中日規劃界合作研究的“上海蓬萊路地區改造規劃”及世界銀行的澳大利亞專家共同研究的“上海復興東路地區改造規劃”。工作中,善於通過大量的實踐,總結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性和本質性的問題並上升到理論

作品

書名:豫園

被稱為“江南名園之冠”的豫園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人山水園林中的瑰寶。走進豫園,就是走進歷史。園內許多優美的樓、閣、廳、堂、殿等傳統建築,猶如一幅幅優美的中國傳統山水畫,散發出中國古典園林迷人的魅力。筆者在多元理念的驅使下,在動態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視角和視點進行觀察,試圖從多側面演示其千姿百態的古雅、清幽、飄逸的美的形象。

原價:68.00元

作者:陳業偉 著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807402930

字數:

頁碼:23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目錄

第一章 豫園的歷史沿革/1

第二章 豫園的立意構思與總體布局/7

第一節 中國園林與文人·山水·傳統山水畫的關係/8

一、文人與山水/8

二、山水畫的藝術氛圍/9

三、文人與園林/12

第二節 中國園林的風韻/14

一、傳統山水畫的審美特徵及“淡”、“清”、“靜”的含意/14

二、傳統山水畫對園林的影響——中國傳統文人山水園林的風韻/15

第三節 豫園六個景區的立意布局與審美特徵/18

一、三穗堂景區/18

二、萬花樓景區/28

三、點春堂景區/36

四、會景樓景區/45

五、玉華堂景區/54

六、內園景區/68

第四節 豫園六個景區的總體布局特徵/83

一、突出群體和空間之美/83

二、六個景區可劃分成28個空間/85

第三章 豫園的建築及裝飾/91

第一節 建築/92

一、主體建築/92

二、小品建築/94

第二節 園林建築的色調/108

第三節 牆/110

第四節 “上、中、下”的立體化裝飾(含木雕、磚雕、石雕、泥塑)/112

一、上至屋頂/112

二、中至建築的木雕,牆上的磚雕、石雕、泥塑,雕花門樓上的磚雕/118

三、下至路面鋪地/137

第四章 豫園布局結構的藝術和美學特徵/149

第一節 自然/150

一、水/151

二、石/153

三、山(石)、水/156

四、以山水為中心的“院落”布局結構/157

五、置石/159

六、園林花木的種植與配置/177

第二節 唯美/196

一、調動多種因素營造美/196

二、從七個方面表達中國園林的唯美/197

三、重視構圖和形式美法則:對比/197

四、婉曲含蓄之美/201

五、雅/207

第三節 古意/216

一、深、厚、長的“古意”/216

二、充滿古意的園林建築的名稱/216

三、中國園林建築中的匾額與楹聯/218

四、中國傳統吉祥如意瑞福的圖案與寓意/221

第四節 意境/232

一、何謂意境/232

二、意境的構成/232

三、意境的美學特徵/233

後記/236

主要參考書目/238

序言

200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頒布了《上海市12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有著七百多年歷史的上海老城廂居然名列其中,令人興奮不已。因為,這一塊被蒙上“陳舊、簡陋、落後”塵埃的土地,長期以來一直被看作“下只角”,是上海被“遺忘的角落”,老城廂內一些優秀的歷史文化建築、古蹟、遺址、歷史街區,富有地域特色的傳統小街小巷路格線局,成片樸實無華、飽經歷史滄桑的民居舊宅,充滿民俗文化和市井文化氛圍的區域形態,等等,這些眾多的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存,城鎮發展歷程的滄桑記錄,都被視為落後文化的形象,被認為拖了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非得予以全部拆除不可,把歷史的記憶消除殆盡。那些錯誤的觀念存在了很長一段時期。

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我要為這片故土陳壤發掘和弘揚一點有價值的歷史文化,並極大地激發我寫作的欲望。

經悉心研究,我在2004年夏天發表了《上海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論文(城市規劃彙刊,2004[5],同濟大學出版社),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剖析了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的價值;對為什麼要保護,保護什麼,怎樣保護,提出了系統的見解和建議。論文發表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和關注,令人欣慰不已,更增添了我繼續深入研究的決心和信心。

在發表了《上海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論文後,我又萌發了研究豫園的構想。豫園建於明代,有著四百多年的歷史,是老城廂的瑰寶,江南名園之冠,蜚聲中外。起先只是從多視角、多方位拍攝豫園內亭台樓閣、廳堂軒榭廊及山水、林木等美景,自娛自樂、自我欣賞,僅此而已。但在拍攝了數百張照片後,在令人目不暇接的美景前,深受陶醉,感悟到在這秀美的形式之內和幽雅的表象之後究竟蘊含著什麼美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核心呢?於是激起了我研究豫園的欲望和激情,並為擬寫之書即興命題為《豫園》。在2005年8月正式啟動學習和研究豫園的艱辛旅程。

筆者學的是城市規劃,在古建築和古園林面前是門外漢。但在縱覽群書後發現,研究和撰寫中國古典園林專著的許多學者,都有不同的專業背景。有的是古建築和古園林專家,有的是中文、歷史、哲學(文史哲)和藝術、美學的學者,有的是搞文物、考古的專家,有的是建築行家。那么多的專家和學者,濟濟一堂,紛紛從不同的專業視角和知識領域來研究中國古典園林,是學術繁榮、百花齊放的可喜景象,也使筆者信心大增,在學術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願加入這支多元化專業成分的研究行列,從多元的視角為中國傳統文人山水園林——豫園的研究,作出一份菲薄的貢獻。

從原先僅在古園林外徘徊、窺探、凝視,到走進園內賞析、思忖、研究,深感要了解傳統,得先廣泛深入地學習傳統、翻閱傳統、解讀傳統。在邊讀書、邊思考、邊研究、邊寫作的過程中,深為中國傳統文人山水園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傳統藝術、美學的博大精深所震驚和感動。

豫園雖同屬於江南園林體系,但並非與其他園林相雷同。筆者擬從“立意構思、空間布局、審美特徵”等視角來深入賞析這座名園,並擬儘量按照自己固有的、習慣的認識客觀事物的程式、方法和思路,不落俗套、不受束縛地發揮自己的分析和想像力,以創新務實的精神對這座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明代園林進行研究,擬拓展一些新的思考空間,形成一些新的概念。

城市山林

明代是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私家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上海豫園也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當時的文人十分喜愛和迷戀隱居山林,他們身在城市,心在山林,身居城市卻紛紛追求山林之意趣,於是就大建仿自然山水之私家園林,這是明代文人士大夫雅士這一類群體構建其生活雅趣和實現人生理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山林就是指文人士大夫雅士在城市中隱居的住所。城市山林在當時已成為園林的代名詞。明文徵明為拙政園建設提供三十一幅畫並題詩三十一首,稱拙政園“雖在城市,而有山林深寂之趣”。

僅僅是一牆之隔,園林內外判若兩個世界。

園林外是車水馬龍,市聲喧囂,煩躁擁擠的鬧市;但被高牆圍隔的園林內,卻充滿了自然山林的野趣。當人們一跨進豫園時,眼前靜謐、幽深、古樸、飄逸、典雅、秀麗的氛圍撲面而來,並有裊裊暗香浮動,令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仿佛回到了歷史上某一段時空。在這山石池泉,小橋流水,鬱鬱蔥蔥的茂林修竹的山水、花木景觀,這亭台樓閣、廊舫榭堂軒台等典雅的建築景觀,這充滿了傳統文學氣息的詩、書、畫的環境和傳統的吉祥如意、瑞福氛圍的人文景觀中,人與自然,人與天地全然融匯於一體。

整座園林洋溢著清麗雋永、幽靜古雅、嫵媚疏朗的風韻,柔情如水,玲瓏婉轉,纏綿悱惻,令人陶醉。園林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意境,濃濃地釋放著迷人的東方藝術的含蓄婉曲之美。這園林精心的構思和營造,達到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小小園林卻給人一種深邃無盡的時空感,人既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又能有回歸自然的山水風光的遊憩之處。這些宅園式的江南園林是一座座小巧玲瓏、淡雅幽深的“城市山林”。歷代文人都對此有甚佳的吟詠詩句,如:

元·維則所云:“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

明·文徵明云:“絕鄰人境無車馬,信有山林在市城。”

清·乾隆皇帝云:“誰謂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

清·王賡雲:“居士高蹤何處尋?居然城市有山林。”

豫園,就是一座精巧雅致的“城市山林”。

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趣,身居鬧市而享林泉之致,這就是江南名園豫園、中國傳統文人山水園林的永恆的藝術魅力。

當你游畢豫園時,會深切感到這裡不是一個地域上的概念,而是一種歷史文化的概念,欣賞到的是一幅幅靜嫻、高雅的傳統山水、花木畫面,感受到的是俯仰舒展自如的幽雅柔情的美感。在園林中,不僅看到的是形和質,更是經數千年歷史和文化薰陶及天與地哺育的中國傳統東方藝術和中國古典園林的精、氣、神。

故云:走進豫園,就是走進歷史。

如何欣賞豫園

為讓更多遊人切身感受到中國傳統文人山水園林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及深邃的東方古典藝術和美學的真諦所在,為使著作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知識的系統性,對書中所涉及的某些歷史文化的含意、一些經典元素、一些經典景點、一些有關章節,略加展開、稍作延伸,簡潔介紹其來龍去脈和發展的淵源,以避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園林中的一個個景致,猶如一幅幅繪畫躍入眼帘,好比一支支柔情優雅的樂曲在耳際環繞縈迴。

中國園林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感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無景不生情,無景不含情,無景不留情。常言道:看園如看畫,遊園如讀詩。這情景交融、詩情畫意的園林,可觀可賞,能品能嘗,令人慾醉。

但園林再美,視何人來欣賞。如沒有一些中國傳統詩與畫的知識,如對傳統文化歷史一無所知,如對中國昔時的文人和傳統山水畫一無概念,則遊園只能是走馬看花而已了。這似畫似詩的美景,若無詩心、畫眼的基礎修養,怎么欣賞其蘊含的深邃的詩情畫意的意境呢?若無傳統的藝術、美學的基礎修養,又怎能欣賞中國古典園林所特有的婉曲含蓄之美呢?

但也別將問題看得太深奧。筆者本著在遊園、論園、析園的基礎上,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地將自己領悟中國傳統文人山水園林的造化之美、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的粗淺體會娓娓道來,與遊人共享學習和研究的成果。

需要提醒的是,中國傳統園林與現代園林不同的是,很有潛質,含蓄內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因此,須多次觀賞,反覆領略,才能感知和品味到中國傳統文人山水園林之美和東方藝術之魅力。如唐代畫家閻立本評張僧繇的畫時,初看認為“虛得名耳”,再看就變成了“猶如近代佳作”,第三天去看竟視為“名下無虛士”,甚至“坐臥觀看,留宿十餘日不能去”。欣賞豫園也得有這份興趣和專注。

總之,中國園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美學思維,及其多類性和多元性的表現形式,在豫園中得到了充分的詮釋和演繹。

多元的視角 多樣的形態

豫園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人山水園林中的瑰寶。

優秀的古建築和優美的山水花木景觀,其美的表露是不會僅定格在單一的畫面上,或鎖定在單一的角度中,它必然會在不同的方位和視角、不同的距離和高度、不同的背景和氛圍下,呈現出迥異的形象和形態,演繹出多元的審美特徵和審美個性,折射出多種的光澤和異彩。筆者在多元理念的驅使下,在動態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視角和視點進行觀察,試圖從多側面演示其千姿百態的古雅、清幽、飄逸的美的形象。

豫園內許多優美的樓、閣、廳、堂、殿、觀、亭、廊、軒、榭、舫、台等傳統建築,在千姿百態的古樹林木花卉、假山奇峰堆石、池塘溪流清泉,蜿蜒的曲徑、步道、板橋、牆垣及色彩、光影、明暗等背景的映襯下,猶如一幅幅優美的中國傳統山水畫,散發出中國古典園林迷人的魅力,充滿了情景交融、詩情畫意的意境,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給人以不同的自然、唯美、古意的視覺美的享受。

中國園林是由建築、山、水、花木四大造園元素組合而成的綜合藝術品。各造園元素不論是單獨欣賞還是品味其各種千姿百態的組合形態,不論遠視近看,俯瞰仰視,還是正看側視,都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藝術形象和審美感受,這正應了宋代蘇軾描寫廬山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清初名士李漁(笠翁)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概括為“精”和“雅”兩個字;雅致的韻味,精美的氛圍,在豫園各景點和景觀中能充分地領略到。

後記

記得在大學畢業時,就想望將來能寫一本書,即著書立說。經數十年的努力,結合工作實踐曾撰寫和發表了三十餘篇文章,但著書這一目標和夙願終於至今才得以實現。

我非常喜歡學術,熱愛專業,想望事業。這也許是知識分子的一種本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吧。回顧在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研究的主要目標是舊區改建,尤其是棚戶、簡屋、危房地區的改建。90年代初至本世紀初,著重於探討舊區改建與巨觀調控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問題。近幾年來則致力於研究上海具有七百多年歷史的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及有四百五十年歷史、建於明代的江南名園——中國傳統文人山水園林豫園的研究。

寫這本書並非易事,書的內容涵蓋甚多的知識,包括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和哲學、藝術、美學,中國傳統建築和園林,中國繪畫理論和傳統山水畫等等,綜合性很強,非得具備一定的完整的知識結構才能勝任。一個人的知識總是有局限性的,書中涉及有關的專業知識該是胸有成竹,充滿自信,但一些跨學科的知識就得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深入學習和廣泛研究。在這一過程中我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收穫頗豐,真正體會到了山外有山,樓外有樓,學到老,學不了,學無止境。

從2004至2007年,共38次到豫園攝影,拍照有時在上午,有時在下午,根據不同的光線多方位捕捉山、水、花木、建築等最美的姿態和獨特的視角。共積累了一千多張照片,經分類篩選到了三百餘張。

文字配以大量照片和圖片,使之圖文並茂,目的在於讓廣大讀者和遊人在游畢豫園後,再看拙著,結合遊覽時的記憶,圖文對照之,能更領略到豫園的美,加深對豫園美的欣賞深度。

最後,我要深深感謝關心、支持、幫助我寫成此書和順利出版此書的有關人士。在他們的鼓勵和幫助下,使我樹立了不達目的誓不休的信心,為保護和弘揚上海老城廂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遺產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還要深深感謝我的全家成員,夫人周美華女士包攬所有家政,悉心照應,創造了安靜整潔的環境,使我能集中精力研究和寫作。女兒陳蓓菲、兒子陳英奇,他們在繁忙工作之餘,不辭辛苦地為此書作繁複的電腦打字、編排、校對及大量照片的編存等工作,十分細緻、負責。連年僅十歲讀國小三年級的小外孫張博瀚也經常關心地問我:“外公,你的豫園寫得怎么樣了?”使我深感安慰。

最後,由於作者學識有限,難免在書中有不妥和謬誤之處,敬請有關專家和廣大讀者賜教指正,不勝感激。

作品文摘

這三曲板橋非同尋常,起著既分又合的作用,有三個特點:

1.此石板橋非直線形,而是隨意折、彎一下,形成“三曲”。

2.三曲板橋將水面劃分為二,形成兩個水體形態不同的景觀空間:外形輕快秀美的流觴亭突出於水池中,亭亭玉立,嫵媚動人,與牆外得月樓、浣雲假山形成一個圍合空間;會景樓與東側的折廊、玉華堂又形成一個圍合空間。以三曲板橋為界的東西兩個空間又構成一個以會景池為中心的、四周環繞以會景樓、流觴亭、玉華堂和牆外的得月樓、折廊、浣雲假山及柳樹、楓樹、梔子花、石榴、白玉蘭、香樟、羅漢松、黑松、五針松、梅樹、紫藤、芭蕉等濃密綠蔭覆蓋的“大院落”。

3.三曲板橋低於兩岸,橋、岸和水面形成三個平面的高低落差之勢。橋浮於水面,遊人貼近水面行走,有漂浮水面的凌波之感。這座平板三曲橋形態曲折自然,平易近人,並與水面和橋端的富有山路野趣之參差崎嶇的山石路面融為一體,三曲板橋為此景區的“點睛之筆”。

水呈多方向流動,或蜿蜒流人浣雲假山的山洞,或攢入流觴亭下,或流人長廊下,或流入四周岸邊的水灣和水口,形成流向莫測,水源無頭。水池雖小,似無邊,水的各種流向均不知其有多遠多深,增加了水的流動性和靈活性的感覺;水池呈現出一池活水之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