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山遺址[景點]

陳山遺址[景點]
陳山遺址[景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安徽省宣州市向陽鎮陳山附近。遺址文化層剖面厚達11米,上下11層,各層均有石製品。已發現石製品四百多件,還有更多的人工搬運到此的礫石和石塊。有石英砂岩、石英礫岩加工的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石球等大型工具及石核、石片等。時代約為距今80萬年至10多萬年。陳山遺址居水陽江中游十餘處同類舊石器地點的中心,遺址面積大,延續時間長。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安徽省
陳山遺址V-44

簡介

陳山遺址位於安徽省宣州市向陽鎮陳山附近,屬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80萬~10多萬年。遺址地層剖面厚達11米,從上至下分為11層,各層均有石製品發現。己發現的石製品有400多件,還有更多的人工搬運的礫石和石塊。石製品主要是石英砂岩與石英岩礫石等原料加工的砍砸器、尖狀器、石球與刮削器等大型工具,以及石核、石片等。石製品從選擇原料到加工技術,以及石器組合都具有鮮明特色,充分反映了該地區以及中國南方,從早更新世末一直到晚更新世之初舊石器文化發展的特點。
陳山遺址是地處水陽江中游十餘處同類舊石器地點的中心,遺址面積大,延續時代長。它完整連續的地層剖面,已成為多學科綜合研究華南更新世環境變遷與早期人類生活背景所關注的焦點。

舊石器遺址

陳山舊石器出土地點,又稱向陽舊石器地點,位於宣州市向陽鄉夏村趙邊生產隊。東經118°52’,北緯30°52’,西北距宣州市區15公里,水陽江在東北1000米處自東南向西北流經。舊石器出土於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隴崗東北端,當地俗稱“陳山”。陳山屬黃山山脈的余脈,海拔40-50米,地質分區屬下揚子地層分區常州——宣城地區小區。舊石器地點面積達14萬平方米。1987年省考古研究所調查發現,1988年上半年試掘。
..

試掘是依剖面邊緣開挖探溝的,根據地層可分為10層。第1層,黃褐色粉砂質粘土,厚0.6-1.15米,為全新世以後擾土層。第2層,棕黃色粉砂質粘土,最厚處0.55米。第3層,褐紅色粉砂質粘土,厚0.1-2.5米。第4層,桔黃色粉砂質粘土,厚0-0.8米。第5層,褐色粉砂質粘土,厚0.2-1.5米。第6層,棕紅色粉砂質粘土,厚3.2-4.8米。第7層,黃紅色粉砂質粘土,間有桔黃、灰黃等雜色,厚0.9-1.4米。第8層,淺黃色粉砂質粘土,也有棕紅、淡黃等結核病色,厚0.85-1.1米。第9層,紫色粉砂質粘土,厚0.35-1.1米。第10層,網紋化礫石層。在第10層礫石層之上的9至2層都發現有石器,尤其第2、3、6層最多。地層中沒有發現哺乳動物化石。根據堆積物的岩性,將2至5層分為上層,6至9層為下層。
調查和試掘獲得石製品標本200多件,其中試掘時獲得的石制標本141件,有明顯的人類加工痕跡標本79件,包括毛胚和石片。肉眼可見的簡單加工和使用痕跡的標本3件。石製品的岩性大多數為石英砂岩,其次是砂岩和石英岩,只有少量的矽質岩。經過初步觀察,各層石製品的形制和製造工藝變化不大,依據地層分早、晚兩期。早期石製品類型有石片、石核、砍伐器、尖狀器、尖狀——砍器、砍斫器、石錘、刮削器等。晚期石製品類型有石片、石核、砍伐器、砍斫器、刮削器、尖狀器,沒發現尖狀——砍器和石錘。向陽舊石器地點下層,即第6層和第9層堆積屬於中更新世“網紋紅土”,所出文化遺物為舊石器時代早期。上層即第2層至5層堆積屬於晚更新世的“下蜀黃土”,所出文化遺物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
水陽江的舊石器地點群,共有10多箇舊石器地點,它們代表了長江下游的一種新的舊石器時代文化,而向陽舊石器地點面積大,文化層堆積厚,遺物豐富,可成為長江下游一處標準舊石器地點。經研究認為,向陽舊石器地點的先民,可能過著半定居的生活,並已學會了用火,過著採集為主、捕獵為輔的生活。這些出土的舊石器是他們的原始生產工具,有的有明顯的使用痕跡。向陽陳山舊石器地點的發現和試掘,有助於增加對這種新的舊石器文化的認識,所獲的文化遺物為進一步研究古人類的發展和生產、生活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

歷史

宣城舊石器宣城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追溯到史前時期。向陽鎮陳山舊石器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證明,早在60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宣城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
..

陳山位於宣城市區南15公里,向陽鎮夏村行政村趙邊村民組,東經118º2',北緯30º53'。遺址東距水陽江約1000米,西南群山起伏,北為平原綠地。陳山遺址處於一條西南東北走向隴崗的東北端,是黃山山脈的余脈,頂端海拔45米,相對高度25米,當地人稱之為陳山,亦稱老龍山。其上沉積了水陽江的沖積物和其他堆積物。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晚期。地層年齡為81.7-12.6萬年,文化時代是舊石器早期至舊石器中晚期。
陳山遺址坐落在向陽磚瓦廠一廠所在地,198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含石器的堆積物面積約14萬平方米,窯廠的多年取土,使石器地點受到較大破壞,但仍保存了較大面積的含舊石器的第四紀堆積物。1988年,安徽省政府公布其為全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陳山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掘

自1988年起,安徽省考古所已對陳山舊石器遺址進行了三次發掘和多次調查,出土石製品和地面、地層採集品300多件,石器的特徵以大型礫石器為主,石片石器很少,主要器型是砍器、尖狀砍器和尖狀器、刮削器,與我國北方舊石器文化有很大不同。石質的岩性大多為石英砂岩,其次為砂岩和石英岩,只有少量的矽質岩。在發掘時發現,地層中有集中成組的礫石和石製品,顯示了就地製造石器、就地使用的跡象。
三次發掘都是依原窯廠取土剖面開挖深槽,又化層平均厚7米,最厚達10米。地層可分為10層,第一層黃褐色粉砂質黏土,出土3件商周以後的文物標本;第二層棕黃色粉砂質黏土,出土石製品7件;第三層褐紅色粉砂質黏土,出土石器12件;第四層橘黃色粉砂質黏土,出土石器1件;第五層褐紅色粉砂質黏土,出土石器2件;第六層黃色粉砂質黏土,出土石器3件;第七層棕紅色粉砂質黏土,出土石器24件;第八層黃紅色粉砂質黏土,出土石器5件;第九層淺黃色粉砂質黏土,出土石器2件;第十層紫色粉砂質黏土,出土石器22件。從三次考古發掘的情況看,雖每次發掘的面積不是很大,每層出土的石器數量不等,還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各個文化時期人類活動的情況,但每層都有文物出土。從舊石器出土地點向東1000餘米,水陽江東岸的孫埠中學台地是一處面積較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文物特別豐富,有石鏟、石斧、石錛、石鏃、石矛、石鉞,還有大量的陶器遺存,有鼎、鬲、鬹、網墜,並有彩陶,時代為新石器直至夏、商、周,也就是說,宣城這塊土地上,從舊石器到新石器直至現在,人類活動的歷史一直沒有中斷,它是中華民族人類生存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經在水陽江流域找到了近10箇舊石器地點,分布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它們代表了長江下游的一種新的舊石器時代文化,而向陽陳山舊石器出土地點面積大、文化層堆積厚、遺物豐富,可能是長江下游地區舊石器地點群的中心,這裡也可能是一群原始人類的生活圈。向陽舊石器遺址群的發現,填補了長江下游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只有人類化石。缺少文化遺物的空白,為研究長江下游地區古人類生存、生活、發展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