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沅紀念館

陳啟沅紀念館

陳啟沅紀念館位於南海區西樵鎮簡村綺亭陳公祠內,為清代二進四合院式硬山頂建築,木雕、磚雕、灰塑工藝精美。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1887年陳啟沅創辦機器繅絲廠致富後建造。祠堂取名“綺亭陳公祠”,是為了祭祀其承繼祖父陳綺亭(陳啟沅父親陳緝齋過繼給陳綺亭)而建造的。

基本信息

展館簡介

陳啟沅紀念館陳啟沅紀念館
位於南海區西樵鎮簡村綺亭陳公祠內,為清代二進四合院式硬山頂建築,木雕、磚雕、灰塑工藝精美。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1887年陳啟沅創辦機器繅絲廠致富後建造。祠堂取名“綺亭陳公祠”,是為了祭祀其承繼祖父陳綺亭(陳啟沅父親陳緝齋過繼給陳綺亭)而建造的。1994年開始,南海市人民政府先後撥款近百萬,將早已荒廢殘破的祠堂按原貌修繕一新,並將其改建成陳啟沅紀念館,館內設有桑葉種植園、蠶房。陳啟沅生平事跡介紹和繅絲機模型展覽,並有工作人員講解和繅絲表演(要視有蠶繭的季節而定)。1994年南海市人民政府將該祠堂公布為南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將祠堂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陳啟沅紀念館被公布為南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陳啟沅誕辰168周年之際,為紀念這位對中國民族工業,尤其是對南海蠶絲業作出過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繼承發揚南海人創新開拓的人文精神,由南海、西樵兩級政府和南海博物館等有關部門共同籌建的陳啟沅紀念館終於在8年後的今天正式對外開放。陳啟沅紀念館位於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山旅遊度假區簡村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綺亭陳公祠內,為二進四合院式硬山頂建築,木雕、磚雕、灰塑工藝精美。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
陳啟沅(1834—1903),字芷馨,南海西樵簡村人,近代中國第一家民族工業的創始人。1873年創辦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採用自己設計的機器繅絲,改進繅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使繅絲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種桑、養蠶業發展。陳啟沅一生,治學甚勤,舉凡諸子百家,泰西新學,多所涉獵,著有《蠶桑譜》、《周易理數會通》和《陳啟沅算學》等書。陳啟沅一生熱心公益事業,樂善好施,開設了米鋪和藥鋪,對孤寡生活困難者,給予賑濟,贈醫送藥。同時辦起學堂,對農家弟子提供義務教育,還捐巨資興建吉水竇、桑園圍等水利工程。今紀念館內設有《陳啟沅生平史跡展覽》,展覽再現了陳啟沅愛國愛鄉、造福鄉梓的一生,是廣大人民民眾及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陳啟沅紀念館(籌辦)位於南海市西樵山旅遊度假區簡村。陳啟沅(1834-1903)出生於簡村,青少年時代因家境貧寒隨兄去南洋經商謀生。在南洋經商期間,陳啟沅遍歷南洋各埠,研究考察外國人在南洋開辦的機器繅絲廠,靠勤奮和自學,陳啟沅掌握了機器繅絲技術和繅絲機製造技術。1872年,陳啟沅懷著"還哺祖國"的愛國熱情回到了家鄉簡村。在簡村,陳啟沅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家民族企業---繼昌隆繅絲廠,成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創始人和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企業家。陳啟沅不僅將先進的機器繅絲技術傳給了家鄉人民,還親自設計製作了"機汽大偈"、"繅絲小機"等先進的繅絲機械幫助家鄉人民迅速改變了手工繅絲的落後狀況,為家鄉
和珠江三角洲一帶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外,陳啟沅還熱心地方公益事業,他曾捐巨資重修了家鄉的重大水利設施"吉水竇"。捐巨資給官山的普濟善堂,羊城的崇正善堂。在簡村辦克勤義學,免收學費。設壽世堂藥材店,給貧苦鄉親贈施醫藥等,為家鄉人民做了大量善事。為紀念陳啟沅這位對中國民族工業發展作出過突出貢獻的傑出歷史人物,近年來南海市政府撥專款由市博物館主持維修了陳啟沅的家祠"綺亭陳公祠",使這座毀壞嚴重的清代古建築再現其古樸典雅,裝飾精美的原貌。目前南海市的文物工作者正在煥然一新的綺亭陳公祠內積極籌辦《陳啟沅生平事跡展覽》,供人們瞻仰、緬懷陳啟沅業績,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人物生平

1834年,出生在南海簡村一個清貧家庭;
1854年,迫於生計隨兄遠赴安南(今越南)打工謀生;
1872年,在國外經商致富的陳啟沅放棄安享富裕生活,懷著報效祖國的心愿回到家鄉。
1873年,運用在國外學到的技術,親自設計了一套蒸汽繅絲機,在簡村創辦中國第一間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從而改變了家鄉沿用傳統手工繅絲的落後局面,並培養了中國最早的一批近代產業工人,推動了繅絲業的發展。1903年,因病在家鄉去世。

展館分區

紀念館分兩大部分,一是展館,展出了陳啟沅設計製造的蒸汽繅絲機模型,陳用於測量的羅盤陳啟沅紀念館,陳撰寫的《蠶桑譜》、《陳啟沅算學》、《理氣塑源》3本著作的複印本,以及民國時期《南海縣誌》有關陳啟沅的記載、陳的炭畫像及個人經歷等一批歷史資料和圖片。另一部分是蠶桑園,園門有陳啟沅曾孫陳少恂撰寫的“桑威榮梓里,蠶壯畜絲鄉”對聯。蠶桑園院子裡種滿了桑樹,幾間小屋養著幾匾蠶,還有蠶繭,讓人深切感受到了“耕野壟以抒懷,樂琴書而寄意”的田園生活、農家之樂。

修館投入

修館8年投入逾百萬元
陳啟沅紀念館位於陳啟沅故鄉西樵簡村的綺亭陳公祠,經過100多年來的風雨洗禮,祠堂的基本框架雖然保存完整,但裡面一些精美的木刻、磚雕等都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為使祠堂最大限度地恢復原貌,南海文物部門專門從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梁園請來了有關建築專家,並設法找到了當年負責梁園修復工作的一些人士對祠堂進行修復。

尋找遺物

負責此次陳啟沅紀念館籌建工作的南海市博物館副館長袁進告訴記者,南海市有關部門是於1994年開始著手籌建陳啟沅紀念館的,期間共耗資超過100萬元。在祠堂正門兩側的牆壁上,原來有兩幅雕刻精美的磚刻畫,在文革期間兩幅畫被毀掉了,為了找到這兩幅磚畫的原貌,他們幾經努力,最後在番禺一個民間工匠那裡通過查閱大量的畫冊找到了磚畫中的戲劇人物,使兩畫得以修復。
在陳啟沅紀念館內,記者見到了幾件珍貴的物品,有一台當年由陳啟沅設計的蒸汽繅絲機模型,陳曾用於測量的羅盤,以及他撰寫的《桑蠶譜》、《陳啟沅算學》和《理氣塑源》3本著作的複印本。為什麼收藏的陳啟沅的遺物並不多?袁進解釋說,主要是因為在五六十年代,陳啟沅的親屬曾將陳的不少遺物送到省有關部門進行收藏,目前他們仍在尋找這些遺物。根據他們掌握的情況,除了目前收藏於廣州中山圖書館的陳啟沅的3本著作外,陳啟沅的一把微書了整本《康熙字典》的摺扇目前仍保留在香港滙豐銀行的保險柜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