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裕[高級講師]

 陳光裕 男,1938年6月生,陝西省商州市人。中共黨員。高級講師。

基本信息

簡介

陳光裕男,1938年6月生,陝西省商州市人。中共黨員。高級講師。1963年7月畢業於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系,曾在甘肅省農墾系統從事畜牧科研、生產工作,1981年5月調任商洛農校畜牧專業課教師、兼任畜牧獸醫教研組長。1965年針對"農建十一師五團俄羅斯重挽馬死亡原因進行調查研究,並形成調查報告,摸清了死亡原因,提出了改進措施,杜絕了死馬疫情的蔓延。1966年“農建十一師四壩農場養羊業現狀及意見”調查、分析了該場養羊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調整羊群結構,改善飼養管理條件等措施,使羊只存欄數穩步增長。1985--1986年,試養肉兔、肉鴿等,編寫了《養兔》一書,被商洛地區多種經營培訓衝心作為教材使用。1986年參加陝西省中等農校教材編審委員會組織編寫的《經濟動物飼養》一書的編寫工作。具體承擔該書第一章"家兔"的全部編寫任務。該書於1987年3月審訂出版,主要作為中等農校牧醫專業教材。《經濟動物飼養》教材,經陝西省中等農校教材工作研討會1994年11月16目評審為優秀教材,由陝西省中等農業學校教材編審委員會頒發了榮譽證書和獎金。

水利工程師

簡介

陳光裕,1952年從事水利工作,從1965開始至2004年退休,與圍墾打了整整40年的交道,他用雙手記錄下了許多珍貴的圍墾資料。這是陳光裕40年圍墾生涯的縮影,也是蕭山圍墾艱難而輝煌的見證。

生平

這個與圍墾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老人,在談起他眼中的圍墾印象時,用了三個“不”:不簡單、不容易、不能忘。他說,三“不”背後的圍墾精神值得蕭山人民代代相傳。

40年圍墾生涯永生難忘

蕭山自1966年開展大規模圍墾以來,共圍灘涂50多萬畝,這一壯舉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稱為“人類造地史上的奇蹟”。

年逾古稀的陳光裕說起發生在蕭山的這個造地奇蹟時,滿是激動和自豪。陳光裕1952年從事水利工作,從1965開始至2004年退休,與圍墾打了整整40年交道。

40年風風雨雨,圍墾成了陳光裕的家,在與潮水奮鬥的歲月里,他用筆記錄下了許多珍貴的圍墾資料,包括論文、日記、地圖、照片等。其中,尤為珍貴的是1965至2008年的圍墾日記,裡面記錄著蕭山歷次圍墾的時間、面積、勞力、財力、險情等情況。

目前,陳光裕已經將這些珍貴的資料捐獻給蕭山檔案館。

從1965年參加第一次圍墾,到2004年退休,每次圍墾都留下了陳光裕的足跡。說起圍墾,他感慨道:“40年圍墾生涯,在我生命里寫下了一個大大的感嘆號,永遠不會忘記。”

難忘那根救命毛竹

陳光裕是水利工程師,當年很多關於水利的事,都需要他和同事給出科學、合理的建議,以便領導作出正確的決斷。而很多意見,需要在現場一錘定音,這意味著哪裡有需要,他們就得出現在哪裡查看情況,確定方案。

“圍墾的很多搶險閘我都經手過,我設計的一些搶險閘現在仍在發揮作用。”作為水利工程師,設計、改善水利設施是陳光裕和同事的基本工作,同時他們也參加搶險,他說搶險經歷驚心動魄。

圍墾的那段時間,陳光裕參加了大大小小上千次搶險。“因為工作需要,每次出現險情我們都得現場查看,提出搶險建議。所以不管環境多么惡劣,條件多么艱苦,我們都得設法立即趕往現場。”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工作方式,陳光裕和同事幾次遇險,幸運的是又屢次脫險。

“最難忘的還是那根救命毛竹。”陳光裕說,有一次颱風來襲,圍墾堤壩告急,他和同事趕往現場查看,還沒等了解情況,洪水決堤,大水奔騰而來。陳光裕和同事趕緊爬上附近的一間草舍,但水很快漫了上來,眼看著就要沒頂,陳光裕急中生智,拉著同事設法抱住了旁邊的一根毛竹,在洪水中堅持了很久才脫險。

“要不是那根毛竹,後果不堪構想。”回憶起往事,陳光裕仍心有餘悸。

雖然工作條件艱苦,且充滿危險,但陳光裕和同事們並沒有退縮,每次參加搶險都會衝鋒在前。

圍墾成就今日之蕭山

“圍墾的事說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對於我們這一輩人來說,圍墾是生命里最重要的記憶。”陳光裕說,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圍墾精神是蕭山精神的一部分,應該世世代代銘記,世世代代傳承。

“不簡單、不容易、不能忘。”陳光裕將40年圍墾的體會總結為這樣一句話。

40多年圍灘涂50多萬畝,約占蕭山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在陳光裕看來,圍墾對蕭山來說意義十分重大:圍墾造就了大批土地,緩解了蕭山建設用地的矛盾,拓展了蕭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為新世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改善了錢塘江流道,提高了排灌和通航能力,改善了蕭紹平原100多萬畝農田的排澇條件。

圍墾精神代代相傳

“吃的石米飯,睡的白沙灘,夏天大蚊蟲,冬天西北風,披星又戴月,滿身是泥沙。”這個當時廣為流傳的順口溜,陳光裕記憶猶新。他說,千百萬蕭山人民手挑肩扛,冒嚴寒、戰酷暑,齊心協力完成了圍墾這一壯舉,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

“正因為不簡單、不容易,所以不能忘。”陳光裕認為,圍墾精神是蕭山當代文化的精髓,是蕭山最大的精神財富。老一輩圍墾人親身經歷過那段苦日子,對這種精神不能忘也不會忘;而新一代蕭山人沒有體會過那種苦滋味,過著較為安逸的生活,更應該傳承圍墾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