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義

陳傳義(1932.3.8~1993.6) 陳坡鄉陳坡村人。鄆城縣第四屆、五屆、九屆、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鄆城縣第七屆黨代表,鄆城縣政協七屆一次全委會委員。

基本信息

鄆城縣原政協副主席

傳義(1932.3.8~1993.6) 陳坡鄉陳坡村人。1932年3月8日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4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52年12月4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6月參加工作。1946~1949年,任陳坡鄉兒童團團長。1949年3月至1949年6月,赴二專署知訓班學習。1949年6月,在鄆城縣一區聯合會、縣供銷社營業科工作。1951年9月至1954年8月,先後任縣供銷社會計科、一區城關供銷社會計。1954年8月,任縣供銷社會計科副科長。1955年8月至1958年4月,先後任縣手工業聯合社會計科副科長、科長。1958年4月至1964年6月,歷任縣委工業交通工作部、監察委員會秘書。1964年至1973年6月,先後任鄆城縣李集公社黨委副書記、書記。1973年6月,任鄆城縣革命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1975年7月,任中共鄆城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1980年11月,任中共鄆城縣委副書記。1983年9月,任菏澤地區東銀鐵路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1987年2月,任鄆城縣政協副主席。1987年4月至1993年5月,任縣政府調研員。鄆城縣第四屆、五屆、九屆、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鄆城縣第七屆黨代表,鄆城縣政協七屆一次全委會委員。
他在青少年時期就參加了革命,在解放戰爭時期與國民黨反動派、地主、還鄉團展開了英勇的鬥爭,他不怕犧牲的精神,使他成為陳坡一帶有名的兒童團長。解放後,他努力學習,由一個沒上過一天學的青年農民成長為達到了大專文化水平的領導幹部。他熱愛黨的事業,堅持原則,嚴格按照黨的方針政策辦事,敢於同一切不正之風做鬥爭。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殘遭批鬥,受盡了人身折磨。“文化大革命”後,他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方針、政策,更加勤奮工作,不幸積勞成疾,1993年6月病故。

武漢大學副教授

人物簡介

男,副教授,一九五一年出生,湖北省大冶縣人,一九七九年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畢業,一九八0年參加本系情報學助教進修班進修學習一年,並獲得碩士課程結業證書。

教育教學

留校任教之時,是我國教育事業全面復甦之初,圖書情報現代技術教育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為了提高教師的素質,改善知識結構以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在原系領導黃宗忠,付敬生和教研室領導張琪玉,孫冰炎教授的支持下,從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六年間,分別在本校物理系和湖北高等商業學校無線電專業,進修了“數學”、“電工基礎”、“電路分析”、“模擬電路”、“脈衝數字電路”等一系列課程,之後又根據教學需要自修了“計算機原理”、“彙編語言程式設計”、“面對對象的程式設計語言”和“電聲、電視技術基礎”等課程,為現代信息管理課程的教學奠定了較堅實的基礎。
近十多年來,陳傳義為本學院的情報學、信息管理學和檔案學等專業,分別開設了“微機原理”、“聲像情報技術”、“多媒體程式設計” 和“檔案計算機管理”等課程,其教學質量和效果,在學生多次無記名課程評價中已有真實的反映,並已存檔有據可查。
陳傳義授課不僅注意理論教學,還特別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對計算機在本專業中套用的課程,貫穿在一個完整系統的開發套用之中,邊課堂授課邊讓學生上機實習,針對學生上機出現的問題又在課堂中進行講解,直到系統完成。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促使教師本人深入鑽研課程內容,從理論與實踐上解決各種問題,使教學效果得到了增強。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利用,注重把最新的信息管理與處理系統引入檔案專業教學內容中,近期他為檔案學專業開設了“檔案信息網路服務平台”和“模式識別系統在檔案中的套用”課程。前者介紹了檔案信息網站的規則、設計和實現方法,後一門課則在論述計算機模式識別的一般原理基礎上,對字跡、指紋、像片、語音等檔案的計算機真實性鑑別(模式識別)套用系統,從功能、結構和使用等方面作了介紹,為高新技術在檔案中的利用,開闢了嶄新的領域。

科研方面

參與了由信息管理系張玉峰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項目一項,合著三部。由周寧教授主持編寫的《資料庫與信息檢索》(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版)、《歷代藏書家辭典》(湖北教育出版社,李玉安、陳傳義著,1986年5月版
)、《人事檔案管理》(朱玉媛、陳傳義、李宗春編著,中國檔案出版社,2002年10月版)、《檔案信息網站構建基礎與實例》(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版)、《檔案信息網站構建基礎與實例上機實習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版)。近些年來他還在國家級權威或重點刊物發表論文十二篇,其中一篇名為“多媒體檔案及其利用”的論文,獲二OOO年中國檔案學會優秀論文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