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益

陳世益

陳世益,又名陳世一,男,浙江臨海人,1958年11月出生,九三學社社員。醫學博士,教授,復旦大學骨外科學與運動醫學博士生導師,專業骨科運動醫學和關節鏡微創外科。現為復旦大學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研究室主任、華山醫院運動醫學與關節鏡外科主任、衛生部(上海)骨科關節鏡診療技術培訓基地主任、ISAKOS中國關節鏡與運動創傷教育培訓中心主任。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75年畢業於臨海回浦中學。

1982年浙江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同年分配至浙醫二院骨科工作4年;1986年考入上海醫科大學攻讀運動醫學碩士學位(導師李鴻儒、許勝文、范振華),1987-1988年赴北京醫科大學附屬三院運動醫學研究所進修運動創傷關節鏡外科,1989年畢業後留本校華山醫院運動醫學工作至今;分別兩次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3)、教授(1997);在職攻讀復旦大學外科學博士學位(導師顧玉東院士)。2001年起擔任復旦大學外科學和運動醫學博士生導師。同時還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山東泰山醫學院等高等醫學院運動醫學兼職教授,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外科學博士學位論文評審專家等。

陳世益教授 陳世益教授

現任復旦大學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與關節鏡外科主任、運動醫學研究室主任、ISAKOS(國際關節鏡、膝關節、骨科運動醫學學會)關節鏡與運動創傷(中國)教育培訓中心主任、衛生部醫管司全國內鏡專家委員會骨科內鏡專家委員會主席;在國際學術團體,擔任世界內鏡醫師協會(WEDA)副主席兼骨關節內鏡專家委員會主席、國際ACL研究小組(唯一中國)委員、亞洲軟骨損傷修復研究會創始會員(ACRS)、亞太膝關節-關節鏡-骨科運動醫學學會(APKASS)副主席、ISAKOS教育委員會委員、亞洲運動醫學聯合會(AFSM)執委、美國骨與關節醫師協會(ABJS)委員;在國內學術團體,擔任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副主委、中國肩肘外科協作組候任主席、中國康復醫學會骨關節與風濕病分會副主委、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醫學學會副主席、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鏡學組副組長、上海市醫學會運動醫學專科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體育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兼運動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等職。

他是中國唯一受聘擔任國際骨科界頂級雜誌“美國運動醫學雜誌”、英國“骨與關節360”的編委。他還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骨科關節鏡外科技術操作課程主任(2011-2013)、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山東泰山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等客座教授。

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接受骨骼肌損傷修復研究,並進修膝關節鏡外科;2002年轉至美國匹茲堡大學擔任膝、肩關節外科與運動創傷Fellow;2003年1月~2004年2月於澳洲悉尼新南威爾斯大學聖喬治醫院從事腱病運動創傷研究,並擔任肩關節外科高級手術Fellow/註冊骨科醫生。2006年2月,師從韓國著名肩關節專家HS Kim教授學習肩關節鏡技術。2007年在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醫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擔任高級訪問醫生。2009年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MGH)肩關節外科與運動醫學訪問教授。2010年跟隨肩關節大師Steve Burkhart學習高級肩關節鏡手術。

主要貢獻

他擅長各種運動創傷和膝、肩、踝等骨關節病的診治和康復,精通骨科運動醫學和關節鏡微創外科技術,開展各種關節鏡手術1萬餘例。在國內較早並且系統地開展髕股關節疾病基礎和臨床研究、骨骼肌和韌帶運動損傷後促進癒合的研究、人工韌帶納米化研究與治療、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解剖重建方法改良,肩關節不穩、肩痛和肩袖損傷的鏡下治療,肩周炎發病機理和微創治療等方面的研究,在過去幾年中,他已培養來自國內外的420餘名運動創傷外科進修醫生。

他積極參與重大國際、國內體育賽事的醫療保障:從1988年開始,定期到上海水上運動場、莘莊基地、滙豐基地、少體校、上海女子舉重隊為上海運動隊提供運動創傷現場防治醫療服務,多次擔任全運會上海代表團醫療顧問(1993,97,01,06),並隨隊出訪比賽;2001年9月,他受邀擔任第二屆青藏高原國際腳踏車公路拉力賽醫務監督兼美國隊醫生;從2004年起,他受聘擔任上海市重大國際賽事首席醫務官(CMO),包括每年在中國舉辦的國際汽聯F1大獎賽、國際摩聯MotoGP大獎賽、A1世界盃汽車錦標賽、奧運會足球賽、女足世界盃、世界游泳錦標賽、國際滑聯花樣滑冰大獎賽、國際短道速滑世界錦標賽(上海站)、鄂爾多斯汽車大獎賽等重大體育賽事的首席醫療官,在多個國家接受運動醫學醫務官培訓和參加FIA醫務官大會。2008年,劉翔傷退北京奧運會後,他受上海市體育局和衛生局委託,擔任劉翔醫療組首席醫務官,負責組織對劉翔傷病診治、醫務監督、進京匯報、新聞媒體溝通與醫療發言人,為劉翔成功復出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還擔任奧運會拳擊冠軍鄒市明的醫療專家。2012.7-8,他受國家體育總局邀請擔任倫敦奧運會中國奧運代表團醫務官,參加倫敦奧運會。

他已在國內外專業雜誌發表190餘篇研究論文,其中擔任國際權威雜誌特邀評論2篇,SCI文章30篇,主編或參編專著20本,完成58個章節編寫。成功申請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市體育局和國際合作等各級科研基金24項,培養碩士、博士生35名。擔任國際會議執行主席並成功連續主辦了九屆“上海國際關節鏡與骨科運動醫學高峰論壇(IFOSMA)”和“全國運動醫學與關節鏡繼續教育高級學習班”。同時擔任國際著名雜誌-膝關節外科技術(Techniques in Knee Surgery)特邀編委、關節鏡及相關外科雜誌(Arthroscopy)、臨床骨科及相關研究雜誌(CORR)等Peer reviewer。每年在全國和世界各地發表專業演講超過50場。

他對骨骼肌損傷和肌腱損傷也有深入研究。除劉翔、姚明、鄒市明外,還有許多國內外著名運動員,包括世錦賽擊劍冠軍李莉、亞運會划船冠軍武佳倩、帆船世界冠軍徐莉佳、全運會馬術雙冠軍張濱、游泳冠軍徐研瑋和朱穎文、女足國腳季婷和葉晶瑩、十運會賽艇冠軍馮雪玲、跳水冠軍王天凌、火亮、舞林盟主解曉東……等都經他治療而重返賽場,他領導的復旦大學運動醫學中心已成為上海運動創傷防治中心。

主要學術論著:

•活血生肌類中藥對大鼠急性頓挫傷後骨骼肌IIb型MHC及I、II型膠原蛋白表達的影響;

•膕腓韌帶的解剖生物力學特點及其臨床意義;

•半月板損傷修復的研究進展;

•攜人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基因的成肌細胞移植後在體記憶體活及產物表達的研究;

•上海部分優秀肩上舉項目運動員肩關節損傷調查分析;

•轉人類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基因成肌細胞對骨骼肌急性鈍挫傷後IIb型肌球蛋白重鏈及波形蛋白mRNA表達的影響;

•游泳肩的發病機制、診斷與防治;

•關節鏡下治療膕窩囊腫35例報導;

•關節鏡下盂唇固定加關節囊熱攣縮治療肩關節前方不穩定的回顧性分析;

•肩關節不穩研究現狀;

•Hoffa骨折伴後交叉韌帶止點撕脫性骨折1例;

•人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真核表達質粒的構建及其在成肌細胞中的表達。

獲獎記錄

2004年獲“華山醫院突出貢獻獎”;2005年獲“九三學社中央優秀社員”稱號;2006年獲第九屆“吳介平醫學研究-保羅.楊森藥學研究獎”,“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專業恩德思內鏡醫學獎”。陳世益醫生2012年度榮獲“中國名醫百強榜”關節鏡外科上榜名醫,同一科室上榜名醫還有馮華、劉玉傑、李箭、崔國慶、陸偉。

1997年,陳世益列上海市首批醫學“百人計畫”培養,此後成為上海市運動醫學學科帶頭人;2000年獲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FIMS)Traveling Fellow、美國運動醫學學院(ACSM)International Scholar Award;2004年獲首屆“華山醫院突出貢獻獎”;2005年獲九三學社中央頒發“優秀社員”稱號,列“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2006年獲第九屆“吳介平醫學研究-保羅.楊森藥學研究獎”,2009年獲“恩德斯醫學科技獎---中國內鏡傑出領袖獎”,2010年在首屆WEDA大會上獲“恩德斯醫學科技獎---國際內鏡傑出領袖獎”。2011年獲“恩德斯醫學科技獎---內鏡微創名醫獎”。

1987~1988年,陳世益在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研究所進修運動創傷與關節鏡,1995~1996年於瑞典LinkÖping大學進修跟腱運動創傷和關節鏡技術,2000年因骨骼肌研究成果,獲第47屆美國運動醫學學院(ACSM)獎。

獲國家體育總局科技進步獎、中華醫學獎、上海市科技成果獎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