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前庭大腺

陰道前庭大腺是一個醫學辭彙,位於陰道下端,兩側大陰唇後部,也被球海綿體肌所覆蓋,起滑潤陰道口作用,正常檢查時不能摸到此腺體。

前庭大腺

。又稱巴氏腺。位於陰道下端,兩側大陰唇後部,也被球海綿體肌所覆蓋。是一邊一個如小蠶豆大的圓形或卵圓形腺體。它的腺管很狹窄,約為1.5~2厘米,開口於小陰唇下端的內側與處女膜中下1/3交界的溝內,腺管的表皮大部分為鱗狀上皮,僅在管的最里端由一層柱狀細胞組成。性興奮時分泌黃白色粘液,起滑潤陰道口作用,正常檢查時不能摸到此腺體。

相當於男性尿道球腺。

陰道前庭疾病

陰道前庭大腺囊腫
病因:
系因前庭大腺管開口部阻塞,分泌物積聚於腺腔而形成囊腫。前庭大腺管阻塞的原因:
1、前庭大腺膿腫消退後,腺管阻塞膿液吸收後,被粘分泌物所代替而形成囊腫;
2、腺腔內的粘液濃稠或先天性腺管狹窄,分泌物排出不暢,導致囊腫形成;
3、非特異性炎症阻塞,如分娩時會陰與陰道裂傷後疤痕阻塞腺管口或會陰後——斜切開術損傷腺管。前庭大腺囊腫可繼發感染形成膿腫反覆發作。
臨床表現:
前庭大腺囊腫若囊腫小且無感染,患者可無自覺症狀;若囊腫大,患者可感到外陰有墜脹感或有性交不適,檢查見囊腫多為單側,也可為雙側,囊腫呈橢圓形,大小不等,可持續數年不變。
治療:
現多行前庭大腺囊腫造口術取代以前的囊腫剝出術,因造口術方法簡單,損傷小,術後還能保留腺體功能。近年採用雷射作囊腫造口術效果良好,術中無處血,無需縫合,術後不用抗生素,局部無瘢痕形成並可保留腺體功能。
陰道前庭大腺炎
概述:
前庭大腺位於陰道口兩側,開口在陰道前庭,在性交、分娩或其他情況污染外陰部時,病原體易於侵入而引起炎症。
病因:
病原體:
病原體多為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及腸球菌等,常為混合感染。
症狀:
急性前庭大腺炎首先侵犯腺管,呈急性化膿性炎症變化,局部有紅、腫、熱、痛。有時有墜脹及大小便困難的感覺及體溫升高,白細胞增高等全身症狀。腺管口往往因腫脹或滲出物凝集發生阻塞,膿液不能外流形成膿腫,稱前庭大腺膿腫。局部可有波動感,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膿腔內壓增大時,可自行破潰。如破口大,引流通暢,炎症可較快消退痊癒。如破口小,引流不暢通,可反覆發作,常使患者行走坐臥不安。
當急性炎症消失後,腺管口阻塞,腺內分泌液不能排出或膿液逐漸轉為粘液而形成囊腫,稱前庭大腺囊腫。
檢查:
急性前庭大腺炎首先侵犯腺管,局部有紅、腫、熱、痛。腺管口往往因腫脹或滲出物凝集發生阻塞,膿液不能外流形成膿腫。局部可有波動感,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治療:
急性期可用抗生素(青黴素,先鋒IV,先鋒VI)肌注或口服,臥床休息,局部熱敷、坐浴或熱療法。膿腫形成後,可在大陰唇內側波動明顯處作一弧形切口排膿。還可選用抗菌素,及中草藥局部治療。
外陰瘙癢
陰道前庭處的搔癢都統為外陰瘙癢,外陰瘙癢有可能不注意個人衛生或是由於外陰病變或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一種症狀。任何年齡的婦女都可能發生。常見病因有局部因素:炎症刺激、尿瘺、尿失禁、尿道感染分泌物、尿液刺激、老年性的陰道炎、盆腔生殖器腫瘤分泌物刺激、直腸陰道瘺、肛門瘺、大便污染、外陰部的皮膚病等等。也有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局部搔癢症狀,如糖尿病病人的糖尿刺激,維生素缺乏,黃疸型肝炎,病人變態反應如藥物過敏、蕁麻疹、避孕工具外用局部可能引起外陰部瘙癢。同時,有少數神經病患者出現無明顯病因的外陰瘙癢。
但臨床上大部分婦女外陰瘙癢都是由於不注意個人衛生引起,如果沒有什麼毛病,用藥用洗液反而會破壞陰道自淨作用。正常陰道內雖有多種細菌存在,但由於陰道與這些菌群之間形成生態平衡並不致病。在維持陰道生態平衡中,乳桿菌、雌激素及陰道PH起重要作用。生理情況下,雌激素使陰道上皮增生變厚,並增加細胞內糖原含量,陰道上皮細胞分解糖原為單糖,陰道乳桿菌將單糖轉化為乳酸,維持陰道正常點的酸性環境(ph≤4.5,多為3.8~4.4),抑制其他病原體生長,稱成為陰道自淨作用。正常陰道菌群中,抗微生物因子可抑制或殺滅其他細菌。陰道生態平衡一旦被打破或外源性病原體侵入,即可導致炎症發生。頻繁使用藥字號洗液、消毒護墊等,容易破壞陰道弱酸性環境,陰道的弱酸性環境能保持陰道的自潔功能,Ph4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更適合日常的清潔保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