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地關之戰

陰地關之戰指的是唐大順元年(890年),唐宰相張溶為排斥異已,獨攬朝權,借宣武(治今河南開封)等藩鎮勢力對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作戰。 是年二月,李克用繼奪取邢、洺、磁(治今河北邢台、永年、磁縣)三州之後,又北攻雲、蔚(治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二州,南與宣武節度使朱全忠爭奪潞、澤(治今山西長治、晉城)等地。四月,雲中節度使赫連鐸、盧龍節度使李匡威和朱全忠上書朝廷,請求討伐李克用。唐昭宗李曄讓眾臣商討,多數人認為“今宗廟甫安,不宜更造兵端”(《資治通鑑》卷258)。宰相張濬欲借朱全忠等藩鎮勢力排擠異已,獨攬朝權,力主出兵討伐。

戰爭背景

五月,昭宗下詔削奪李克用官爵和賜姓的屬籍,以張濬為河東行營都招討制置宣慰使,京兆尹孫揆為副,以鎮國節度使韓建為都虞侯兼供軍糧料使,以朱全忠為南面招討使,李匡威為北面招討使,赫連鐸為副。二十七日,張濬率領諸軍及邠、寧、鄜、夏四州兵計5萬,離開京師長安,東渡黃河與宣武、鎮國(治今河北正定)、靜難(即邠寧軍)、鳳翔、保大、定難(治今陝西鳳翔、黃陵、靖邊白城子)諸軍相會於晉州(治今山西臨汾),形成南北合擊,中部突進的態勢。

戰爭過程

七月,張濬領兵進至陰地關(今山西靈石西南)後,朱全忠令驍將葛從周率千騎潛過壺關(今山西長治東),夜抵潞州(治今山西長治),令別將李讜、李重胤、鄧季筠領兵進攻澤州(治今山西晉城),令張全義、朱友裕率軍進抵澤州之北,以策應增援葛從周,並促請昭宗令孫揆進駐潞州。
八月十二日,孫揆領兵3000自晉州向潞州進發,在長子(今屬山西)西谷中,突遭晉將李存孝伏擊,兵敗被俘。隨後,李存孝奉命率精騎5000趕往澤州,與駐守該州的將領李罕之合兵一處。
九月,大敗汴軍,鄧季筠被俘,李讜、李重胤懼戰率眾逃跑。李存孝、李罕之乘勝追至懷州(治今河南沁陽),俘斬汴軍數以萬計,又揮軍進攻潞州,葛從周、朱崇節棄潞州城而去。李匡威由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領兵進攻蔚州,虜刺史邢善益。赫連鐸引吐蕃、黠戛斯數萬進攻遮虜軍,殺軍使劉鬍子。李克用派李存信、李嗣源合力應戰,擊退李匡威、赫連鐸。接著,李克用親率大軍繼其後,大獲全勝。俘斬3萬餘人,李匡威、赫連鐸敗逃而去。

戰爭結果

十月,唐軍出陰地關,游兵進至汾州(治今山西汾陽)。李克用派薛志勤、李承嗣率騎兵3000紮營於洪洞(今屬山西)。李存孝領兵5000紮營於趙城(今屬山西)。鎮國節度使韓建派精兵300夜襲趙城,被李存孝伏兵擊敗,靜難、鳳翔二鎮兵見韓建出擊不利,退歸本鎮。河東軍乘勝逐北,直抵晉州西門,張濬出戰,又遭挫敗,被斬近3000人。張濬及宣武軍合兵萬人,與韓建閉城拒守,不敢再出戰。河東軍攻城3日,李存孝等人商議認為,張濬是朝廷宰相,俘之無益,遂領兵後退50里紮營,張濬、韓建才得以逃走。河東軍進占晉、絳(治今山西新絳)二州,唐軍以失敗而告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