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漢帝陵

陝西西漢帝陵

西漢帝陵的形制有兩類:一類是霸陵因山為陵的形式,墓葬開鑿于山崖中,不另起墳丘。其他10陵則屬另一類,都築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墳丘,一般底部約150~170米見方,高約20~30餘米,以武帝茂陵墳丘最大。漢代帝後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後陵大多在帝陵的東面,墳丘亦較帝陵為小,惟呂后墳丘大小几乎與高祖長陵墳丘相等。

概述

“事死如生”漢帝陵
——陝西西漢帝陵與陵園
西漢是我國封建帝國時代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封建社會的各種典章制度的完善、確立和鞏固基本上都完成於西漢。封建社會對禮儀典章制度及其重視,喪葬制度是禮儀典章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漢皇帝陵墓,就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最高喪葬禮儀,漢代喪葬“事死如生”,帝陵也可以說是西漢封建統治階級社會歷史活動的縮影。對西漢帝陵的勘探與發掘,使我們對西漢歷史有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
20世紀初曾有日本學者對漢長安城周圍的西漢帝陵進行過調查。西漢帝陵的系統考察,始於20世紀60年代。通過對西漢11個陵的調查,諸陵的位置、範圍、封土、附屬的后妃墓及陪葬墓等情況大致明了。七八十年代對長陵陪葬墓、茂陵陪葬墓、陽陵刑徒墓地、杜陵陵園及從葬坑、漢高祖薄姬南陵從葬坑等遺存進行了發掘。80年代初對杜陵的發掘,推進了漢代帝陵的研究。1997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對陽陵進行了全面考古鑽探和較大面積的試掘。
西漢11個皇帝的陵墓,除漢文帝霸陵和漢宣帝杜陵位於渭河以南西安市東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原上,其餘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鹹陽原上,西起興平縣豆馬村,東到鹹陽市正陽鄉張家灣,依次排列著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漢成帝延陵、漢平帝康陵、漢元帝渭陵、漢哀帝義陵、漢惠帝安陵、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為什麼漢文帝霸陵和漢宣帝杜陵沒有修在鹹陽原上呢?一方面是因為漢代帝陵埋葬有嚴格的昭穆制度;一方面文帝力求節儉,所以選擇在因山為陵。宣帝當皇帝之前“周徧三輔”、“尤樂杜、鄠之間,率常在下杜”(《漢書·宣帝紀》),他的父母均葬於長安城東南,所以宣帝築陵於杜東原。

分類

西漢帝陵的形制有兩類:一類是霸陵因山為陵的形式,墓葬開鑿于山崖中,不另起墳丘。其他10陵則屬另一類,都築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墳丘,一般底部約150~170米見方,高約20~30餘米,以武帝茂陵墳丘最大。漢代帝後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後陵大多在帝陵的東面,墳丘亦較帝陵為小,惟呂后墳丘大小几乎與高祖長陵墳丘相等。從陽陵開始,在帝後墳丘的四周築平面方形的夯土垣牆,每面垣牆的中央各闢一門,門外立雙闕。這種圍墳丘一周的方形陵園,是西漢帝後陵園的通制。陵園之旁建寢殿和廟。
西漢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東,長陵陪葬墓規模最大。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衛青、霍去病墓。這些帝陵加上皇親國戚、權臣列侯的陪葬墓自東而西綿延百里,正如古詩所云:“長陵高闕此安劉,附葬累累盡列侯”(彥謙《長陵詩》)。長陵開始置陵邑。漢朝建都長安以後,便將齊、楚諸國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遷到長陵邑來。自此而後,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遷到各陵邑中去,將有實力的豪族控制在長安,以便鞏固漢朝的統治。漢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下詔罷置陵邑,因為強迫移民而使百姓破產,引起社會上的動盪不安,設定陵邑對鞏固政權已不起作用,所以從渭陵開始廢置陵邑。
西漢有些皇帝還按帝陵規格修建其父或其母之墓,或以皇帝、皇后的禮儀安葬,如漢太上皇陵、薄太后南陵、鉤邑夫人云陵,以及宣帝父母史皇孫和王夫人的陵墓等。這些陵墓或在皇室帝陵陵區附近,或在陵區之外的京畿之地。
杜陵在今西安市東南郊曲江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82年至1985年,開展了對漢宣帝陵和孝莊王皇后陵的陵墓、陵園、寢園及杜陵的陵廟、陵邑、陪葬坑和陪葬墓的考古勘察;並對帝陵陵園東門和北門遺址、寢園的寢殿遺址、一號和四號陪葬坑進行了考古發掘。漢宣帝陵封土底部邊長175米,頂部邊長50米,高29米。陵墓居陵園中央,四面正中各有一條墓道通向地宮,四條墓道的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墓道底部為斜坡墓道,均填土夯築。陵墓周圍築有牆垣,四面牆垣正中各闢一司馬門。陵冢東南575米為王皇后陵,其封土及陵園形制與杜陵相近,只是規模較小,建築也較簡陋。漢宣帝陵東門遺址距封土120米、通寬85米、進深20米,由門道、左右塾、左右配廊、散水等組成,布局規整,結構合理。帝陵寢園遺址位於杜陵東南,寢園四周築牆垣,平面為長方形,占地20,880平方米。寢園內發現寢殿和便殿兩大組建築遺址。寢殿是寢園的主體建築,位於寢園西部,大殿建在長方形的夯土台基上,用以祭祀。便殿在寢殿以東,是一組多功能的建築群,由殿堂、院落和成套的房間組成,供存放皇帝衣履器物和祭祀者休息閒宴之用。在杜陵東北還發現了可能是陵廟的遺址。杜陵從葬坑發掘面積雖小,但出土的數以百計的裸體陶俑和車馬器、兵器、金餅、建築材料以及其他銅器、陶器、漆器等,顯示出西漢帝陵極為豐富的埋藏內涵。杜陵既對西漢前期帝陵禮儀制度有所承襲,又對後代帝陵發生影響,在漢代帝陵中具有代表性。杜陵的發掘使我們對漢代帝王陵墓的陵區以及禮制建築的布局、形制有了清楚的認識,表明了西漢帝陵是當時都城長安的縮影,其陵園形制、布局是仿照皇宮進行建造的,使我們對漢代帝陵有了直觀地了解。
漢景帝陽陵位於鹹陽市正陽鄉張家灣村北原上,是漢景帝劉啟和王皇后的合葬陵園。陵園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長近6公里,南北寬1~3公里,由帝陵、後陵、南北區從葬坑、刑徒墓地、陵廟等禮制建築、陪葬墓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帝陵坐西朝東,居於陵園的中部偏西,平面為亞字形,四面各有一條墓道,坐西向東。封土四側各有從葬坑一排,其外為夯土垣牆,四側均有三出闕門,是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一組三出闕,南闕門遺址已經發掘;後陵、南區叢葬坑、一號建築基址等距分布於帝陵四角;嬪妃陪葬墓和德陽廟位於帝陵南北兩側,左右對稱;刑徒墓地及三處建築遺址在帝陵西側;陪葬墓園棋盤狀分布於帝陵東側的司馬道兩側;陽陵邑則設定在陵園的東端。整個陵園以帝陵為中心,布局規整,結構嚴謹,充分顯示了唯我獨尊和嚴格的等級觀念。陽陵陪葬墓園區西起帝陵東側約1100米處,全長2350米,總面積約3.5平方公里。墓園之間以壕溝分隔,目前已鑽探發現東西向壕溝22條,由壕溝分隔而成的陪葬墓園16排107座,已探明的各類大中小型墓葬五千餘座。陽陵帝陵陵園四門以內,封土以外,墓道兩側發現從葬坑81座,其中東側21座,南側19座,西側20座,北側21座。坑的寬度絕大多數在3.5米左右,深3米左右。東側、西側叢葬坑均為東西向分布,主要埋藏有騎兵俑、步兵俑、羊、狗、豬等各種動物俑和陶器、銅器、漆器、兵器、車馬器等;帝陵北側叢葬坑為南北向分布,已知有各式兵器、車輛、步兵俑、生活用具等;南側坑內的遺物尚不清楚。陽陵陪葬坑出土的彩繪陶俑造型比例適度,體型勻稱,刻劃細緻,工藝精湛,神態逼真,特別是陶俑的面部表情豐富多樣,頗具個性,勘稱藝術珍品。1972年發現的面積達8萬平方米的陽陵形徒墓地,葬式不一、排列無序,帶有刑具的累累白骨反映出修陵勞動力的使用情況。
1970年開始發掘的長陵附近楊家灣漢墓及陪葬坑,將3000多件彩繪兵馬俑展現於世,提供了研究漢代軍制、戰陣、武器裝備等情況的寶貴資料。楊家灣漢墓規模巨大,結構複雜,在西漢帝陵陪葬墓中很有代表性,墓主可能是周勃、周亞夫父子。1981年發掘的茂陵陪葬墓從葬坑出土的230多件“陽信家”用物,以銅器居多,鎏金銅馬和鎏金銀銅節熏爐是西漢青銅器中的精品,反映了當時高超的金屬冶鑄技術。
西漢皇帝陵墓以帝陵為中心的複雜而規整的布局,顯示了以皇帝為中心的專制主義意識和嚴格的等級觀念。漢代帝陵的形制為中國古代皇帝的陵墓制度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的帝陵制度有很大影響。目前西漢帝陵內的構築及埋藏情況因為尚未發掘,所以還不清楚;另外關於各帝陵陪葬坑的方位和具體數量因發掘尚少,了解也不多。隨著西漢帝陵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西漢帝陵的全貌將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參考文獻

【1】 劉慶柱、李毓芳:《西漢十一陵》,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2】 劉慶柱、李毓芳:《西漢諸陵調查與研究》,《文物資料叢刊》(6),文物出版社,1982年。
【3】 劉慶柱:《關於西漢帝陵形制諸問題探討》,《考古與文物》1985年5期。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杜陵陵園遺址》,科學出版社,1993年。
【5】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漢陵考古隊:《漢景帝陽陵南區從葬坑發掘第一號簡報》,《文物》1992年第4期。
文章出處:《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