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魯道夫

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魯道夫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是奧地利帝國最後一位著名的統帥,他在1866年的庫斯托扎戰役擊潰了義大利國王統帥的12萬軍隊,戰後主持軍事改革,獲得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三個國家的元帥軍銜,和軍事上的開明相比,他在政治上極為保守。他是19世紀歐洲頗具影響力的風雲人物。

名將之子

1854年的阿爾布雷希特大公1854年的阿爾布雷希特大公
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魯道夫,第三代特申大公爵Albrecht von Österreich-Teschen
(1817.08.03維也納--1895年)奧地利帝國陸軍元帥。拿破崙戰爭時期的著名統帥卡爾大公的長子。從小接受完整的軍事教育,1837年以上校軍銜加入奧地利陸軍。指揮一個步兵團。1839年他隨父親訪問了俄羅斯帝國,被沙皇尼古拉一世授予聖安德魯勛章和立陶宛騎兵司令之職務,由此轉入騎兵,1940年晉升為少將。1843年升為中將,指揮駐下奧地利和薩爾斯堡的軍隊。1844年他娶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的四公主希爾德為妻。1847年父親死後繼承了夏宮威爾堡宮和維也納的冬宮宮阿布雷契(今天的阿爾貝蒂娜博物館)。還有超過50萬英畝的地產(2000平方公里),成為帝國內最大的貴族。
阿爾布雷希特在奧地利發生的所謂“三月革命”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1848年三月,維也納的學生向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請願,要求新聞自由。學生的請願逐漸擴大到有工人和市民參加的示威遊行。3月13日遊行隊伍發生騷亂,城防總指揮阿布雷特下令向遊行示威的人群開槍,造成有5人死亡。這次革命結果導致斐迪南一世退位,18歲的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登上皇帝的寶座。他由於對這次慘案負責,被趕出首都,發配到前線。在拉德茨基元帥指揮下,其部參加了1848-1849年的義大利戰役。在諾瓦拉戰役中作為師長戰功卓著。

軍功貴族

1

851-1860年間任匈牙利總督。這是個非常不討好的職位,他無法安撫愛好自由的匈牙利人民。1863年在指揮駐義大利維琴察的第8軍團時被封為元帥。1864年他的大舅子,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去世,奔喪期間他38歲的妻子希爾德也患病去世。在1866年普奧戰爭時,預計在北線不能很快擊破對方主力,就把善於防禦的路德維希·馮·貝內德克和善於攻擊的阿爾布雷希特調換了個位置,在6月17日南線著名的庫斯托扎戰役中,他趁意大利主力剛走出山地,布陣不開的時機,果斷實施各個擊破,以8萬奧軍大破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指揮的12萬義大利軍隊,由此才真正走出父親的陰影,他迅速回軍北線,但沒能趕上7月3日的克尼格雷茨之戰。之後擔任奧地利陸軍總司令,繼續主持進行陸軍改革。1869年起擔任陸軍總監,著重主張發展工業及鐵路;建立短期兵役制,以訓練更多的後備兵員,擴充戰爭潛力;使部隊裝備並進一步改進新武器;建立健全參謀部制度。1870年6月20日普法戰爭爆發,為了防止他舉兵復仇,普魯士授予他普魯士元帥稱號和聖喬治大勳章。1872年他又被授予俄羅斯帝國元帥軍銜。1876年7月3日他獲得德語地區軍人的最高榮譽,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步兵團,他成了第86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步兵團榮譽上校團長。他的軍事作風受到普魯士德國的普遍讚賞,由此在1888年1月19日又被授予德意志帝國元帥軍銜。與軍事上的進步相比,他的政治上極為保守,與自由主義濃厚的王儲魯道夫大公的衝突最終導致魯道夫大公在1889年開槍自殺。1895年他去世,國葬。1899年樹立雕像。由於沒有子女,死後家產由侄兒和養子弗里德里希大公(一戰時的奧地利最高統帥)繼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